[情報] 邊境國Piiririik 作者:托努‧歐內伯魯

看板East_Europe (東歐)作者 (水花發芽了)時間13年前 (2011/08/10 01: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作者:托努‧歐內伯魯 譯者:梁家瑜 出版社:一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13 ISBN/ISSN:9789868541344 定價:250元 http://www.taaze.tw/book/pid/11100576602/detail.html 內容簡介 我知道我正敲著不可能的門,一扇永遠不會開啟的門,我也知道儘管邊境看起來像是透明 的,卻是真實的,而奇蹟也不會發生。 一個來自東歐的譯者,拿了法國政府的補助金,來到巴黎編輯並翻譯一本詩集,卻陷入了 與一個年逾半百的法國教授(法蘭茨)的戀情;就在他的補助即將告罄,居留權將告結束 之時,法蘭茨提議用他的影響力讓這個譯者留在法國,住在他家。 當主角明白了自己已成了法蘭茨的禁臠後,在一次情緒的爆發中,冷靜地下藥謀殺了法蘭 茨,之後揚長而去,逃脫法外,不知所終…… 整本小說,表面上看來是敘事者寫給安傑洛的信,沒完沒了的傾訴。在信中,作者透過主 角的傾訴,描繪了從一個東歐人的視角,面對西歐的富裕與虛無時,既批判又羨慕的情緒 。但作者更將這種觀點延伸到人與生物、男性與女性、宗教與文明、歐洲與世界之間矛盾 關係的探討。正如同「邊境」這個主題,主角不斷地面對自己在夢想的新世界中的不存在 狀態(non-existence),並讓這個狀態延伸到整個存在的所有層面。 在原文中,小說並沒有清楚地說明主角的性別,因此許多愛沙尼亞讀者從異性戀的角度讀 過大半本後,才發現其中可能隱含同性戀情的指涉。 事實上,整本小說對一切事實都保留在虛實之間,這也是小說主題──邊境──的另一層 詮釋:在又不在,真又不真。 作為愛沙尼亞脫離鐵幕後第一代也是最受矚目的作家,本書是作者對愛沙尼亞獨立、開放 邊境、加入歐盟後,所有愛沙尼亞作家面對的身分認同與溝通問題的深刻反省。對照台灣 ,本書具有特殊的──從他人眼光重審自身的意義。 本書特色: 你是我的鏡像,我的雙生,以及我的對偶……看,這是我的故事,輪到你如此說,為的是 紀念我…… 各方讚譽: 波羅的海議院(Baltic Assembly)年度文學首獎(1993年) 上世紀便已被翻譯成十四國語言,迄今已有十八種語言譯本,是愛沙尼亞獨立以來被翻譯 成最多國語言的小說。 作者簡介 托努‧歐內伯魯 1962年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托努‧歐內伯魯在蘇聯體制下經歷過整個青 少年乃至青年時期,1985年結束在塔圖大學(Tartu Ülikool)生物學方面的學習後,便 投身寫作。除了創作與翻譯外,還當過自由記者、文學雜誌Vikerkaar的編輯、以及巴黎 愛沙尼亞文化中心負責人。 2006年,愛沙尼亞文學中心(Eesti Kirjanduse Teabekeskus)將歐內伯魯選為愛沙尼亞 共和國獨立以來最優秀的作家。 他的作品圍繞著孤獨、性、社會生活、宗教自由、權力與背叛等人性主題,並在文字風格 上展現出獨樹一格的國際性-試圖讓自己的文字通過翻譯後仍易於理解,並且不執著於傳 統「愛沙尼亞文學傳統」而自限於只有愛國人能了解的主題;加上他周遊列國的生活方式 ,讓他經常被稱為是「全歐作家」。 著有《邊境國》(Piiririik, 1993)、《價格》(Hind, 1995)、《公主》( Printsess, 1997)、《練習》(Harjutused, 2002)、《廣播》(Raadio, 2002)、《 法蘭德斯日記》(Flandria päevik, 2008)、《樂園》(Paradiis, 2009)、《春天和 夏天和》(Kevad ja suvi ja, 2009)。 譯者簡介 梁家瑜,英國愛塞克斯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旅居法國學習電影製作,現居台北。曾任國 際新聞編譯與駐外特派記者。亦兼及翻譯與撰稿。 第一部短片作品《不眠不休》獲歐台影展最佳製作獎。熱愛旅遊與探索未知事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7.207.222
文章代碼(AID): #1EGN9lJq (East_Europe)
文章代碼(AID): #1EGN9lJq (East_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