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如何判斷行程的難度及時間已刪文
最近看到不少人發文問能不能去爬什麼山,或是這個行程難不難。
老實說這樣的問題偏籠統,問得不好還會被板友激烈教育一下,心情可能也不會太好。
小弟受hiking好處不少,也以自身淺薄的經驗來回饋一下板友好了。
其實行程難度因人而異,小弟自己會以時間作為一個行程難度的判斷。
行程中地形越難,通過地形時間拉長,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行程水平距離長,爬升/下降高度多,耗費體能多,花費時間自然越久。
所謂難度,各人觀感皆不同,此處淺談即可。
但如何粗估行程時間呢?
1.知道自己的水平行走速度
時速3公里、4公里、5公里,甚至6公里,哪個是自己平時的平路舒適行進速度
2.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爬升海拔多少公尺
身邊朋友體能介於每小時爬升海拔200~1000公尺,可以每次行程都作紀錄,拿幾份比對就能大約得知自己每小時的爬升能力了。
3.在一般地形(無危崖或極差路況)知道自己每小時能爬升海拔多少公尺
基本上道理同上坡,通常大部分人下坡速度約是上坡的1.2~2倍之間。(小弟自己下坡速度
是上坡約1.3~1.5倍左右,看地形)
4.高度適應能力
如果是在高海拔取得相關數據,恭喜,對於推斷行程時間已經有很大的準確度了。
如果是在郊山取得數據的話,那麼高海拔行程或多或少速度會打個折,可能介於5~9折不
等(看個人)。
5.地形通過能力
例如像O聖、干卓萬18連峰、卡羅樓斷崖等險徑,以及能安要鑽草看不到路面等地形,
通過時間一定會不如上述數據,此時僅能靠過往經驗再加時間上去。
這部分是最不客觀的,因為每個人過地形能力相差極大,而且有人擅長攀岩卻不擅長碎石
坡地形等等,僅能以自身經驗佐以網路紀錄判斷。
6.體能衰退/休息時間都要算進去
過往經驗,自己在累積爬升大約多少高度後速度會打折,無法維持原本表現,這個部分要
記得算進去。
在累積爬升多少後,自己會需要來個小休或大休也不能忘。
7.分段拆解欲前往之行程
以一日雪山舉例
可以將行程拆分為
大水池→七卡
七卡→哭坡
哭坡→東峰
東峰→三六九
等等......
網路皆可搜尋定點海拔及中途地形(是否為困難地形,是否有上下起伏)
將分段紀錄的水平距離、累積爬升高度、累積下降高度等資料數據攤開,套上自己的體能
數據,一個初步的時間表就出來了。
8.最後還可以有兩種方法驗證時間表的準確度
(a.)上河時間,看有沒有哪段比例失衡,時間特別久或特別短。
(b.)對照網路其他人的紀錄,對照項目如上。
基本上這樣多做個五次七次,除了對自己的體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外,做出來的時間表
也會越來越準,甚至以後朋友約陌生沒聽過的行程,
你一看水平距離跟爬升下降,大約就能抓出花費時間,
5小時行程的難度相對於15小時行程的難度自然不言而喻了。
也不需要擔心別人的5小時不是自己的5小時,好處多多。
以上,希望能幫助到一些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08.104.23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607504518.A.D23.html
※ 編輯: jessica35354 (210.208.104.235 臺灣), 12/09/2020 17:02:44
Hiking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