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訪《摩訶婆羅多》中譯本主持人黃寶生
http://kyj.cass.cn/Article/2211.html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黃寶生研究員主持,院內外多位學者參與翻譯的《
摩訶婆羅多》中文譯本,全六卷,計四百餘萬字,於2005年月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發行。《摩訶婆羅多》是印度古代史詩,原文為梵文。該書成書於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
4世紀之間,以英雄傳說為主線,匯入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宗教、哲學、倫理、政治、
軍事、格言、諺語等,是一部古代印度文化的百科全書。此前印度梵文學者歷時半個世
紀完成《摩訶婆羅多》精校本。中文版《摩訶婆羅多》依據這個精校本翻譯,前後花費
十多年時間,堪稱傳世工程。日前本刊編輯鄭瑞萍就《摩訶婆羅多》的翻譯過程、「梵
文」學科的發展等採訪了課題主持人黃寶生研究員。
問:請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摩訶婆羅多》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史詩,包括主要
內容、學術和文化價值。
黃寶生:《摩訶婆羅多》是印度古代史詩。這個書名是音譯,意思是「偉大的婆羅
多族的故事」。它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的古代社會為背景,描述了婆羅多族兩支後裔俱
盧族和般度族事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史詩採用口頭方式創作和傳播,因而它的文本是
流動的和層層累積的。《摩訶婆羅多》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4世紀之間,
也就是說它的產生和最後定型經歷了八百年時間。最後定型的篇幅為「十萬頌」,相當
於希臘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篇幅總和的八倍,成為古代文明世界中一部
罕見的巨型史詩。
這部史詩從婆羅多族大戰為故事主線,匯入了印度古代的各種神話傳說、寓言故事
以及宗教、哲學、政治、軍事、律法和倫理等等。《摩訶婆羅多》全詩採用對話敘事方
式,而且話中套話,故事中套故事。這種開放型的框架式敘事結構為各種插敘敞開了方
便之門,使它最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詩。這也是在這部史詩的發展過程中,
印度古人有意識地這麼做的,即通過這部史詩彙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遺產。因此,印
度古人將這部史詩稱為「第五吠陀」,也就是將它奉為「聖典」。
印度現代學者指出:「如果有哪部作品已經證明對於形成印度人的生活和思想最為
重要,它的傳統繼續活到今天,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影響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是《
摩訶婆羅多》——印度偉大的民族史詩」。 《摩訶婆羅多》精校本首任主編蘇克坦卡
爾認為這部史詩蘊含印度的「集體無意識」,是民族的「靈魂」。西方學者也認為「如
果不瞭解《摩訶婆羅多》,怎麼能闡釋印度文化?」
問:中國梵文學界的專家學者窮十七年之力,推出《摩訶婆羅多》的完整中譯本,
其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黃寶生:正因為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史詩,它的研究價值不僅在於史詩本身
,也在於它是印度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寶貴的資料庫,分門別類研
究印度古代的神話傳說、宗教哲學、政治制度、律法倫理和社會習俗等等。這對於國內
的印度歷史和文化總體研究,無疑大有裨益。
印度和中國是接壤毗鄰的兩個文明古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印度佛教自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隋唐達到鼎盛,並完成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從此,中國傳統文化
形成以儒家為主的儒、佛和道復合結構。因而,佛教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
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印度古代思想領域,占主流地位的始終是婆羅門
教(即印度教),佛教是在婆羅門教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摩訶婆羅多》便是屬於婆羅
門教文化系統的史詩。所以,中國古代的高僧們沒有將這部史詩譯成漢語。佛教研究向
來是中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要深化佛教研究,必須同時深化對印度古代文化
的研究。我想,國內從事佛教研究的學者對此必有深切體會。
就史詩本身的研究而言,也有它的獨特價值。過去西方學者界對史詩的研究往往以
希臘兩大史詩為準則。其實,世界各民族的史詩形態多樣,異彩紛呈。中國以《格薩爾
》、《江格爾》和《瑪納斯》為代表的史詩資源豐富。近二十年來,在發掘、整理和研
究上取得驕人業績,舉世矚目。在這個過程中,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通曉中外史詩和史
詩理論的優秀學者。我相信,通過將中國少數民族史詩與包括印度史詩在內的世界各民
族史詩進行比較和綜合研究,中國學者一定能在世界史詩學者領域佔領制高點,做出創
造性的重大貢獻。
問:《摩訶婆羅多》中譯本推出以後,在學術界、出版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您怎
樣看待這些反響?
黃寶生:《摩訶婆羅多》中文全譯本出版後,確實在國內學術界和出版界引起一些
積極的反響,對此我感到欣慰。這說明學術界和出版界不乏有識之士。長期以來,對於
外國文化,國內學術界和出版界的熱點始終是西方作品。儘管如此,國內仍有許多學者
在東方學領域中矢志不移,辛勤耕耘。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必定會忠實於自己的學術
使命。學術研究既為現在,也為未來。尤其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更借重學術積累。只要
自己的學術成果能得到同行們認可和採用,並經得起歷史檢驗,為後學們提供借鑒,這
就足矣!
問:請談一談《摩訶婆羅多》的翻譯過程,以及翻譯中的甘苦。
黃寶生:《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上世紀八十年代,
國內出版了季羨林先生翻譯的《羅摩衍那》。這激發我的同學趙國華起念翻譯《摩訶婆
羅多》。《摩訶婆羅多》規模宏大,篇幅是《羅摩衍那》的四倍。於是,他約請我們幾
位同學合作翻譯。這項翻譯計劃得到金克木先生的支持。金先生為我們確立了翻譯體例
,並親自動筆翻譯了《摩訶婆羅多》第一篇頭四章,為我們做了示範。至1986年,趙國
華和席必莊兩人譯完《初篇》,金先生也為此寫了《摩訶婆羅多》譯本序。但這時國內
出版社普遍開始注重經濟效益,不能輕易接受這項曠日持久的翻譯計劃。這樣,全書的
翻譯工作暫時擱淺。直到1990年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學術事業為重,接納了這個
出版任務。而正當《摩訶婆羅多》翻譯工作重新啟動之時,趙國華卻於1991年實發心肌
梗塞,猝然逝世,令人扼腕痛惜。《摩訶婆羅多》第一分卷《初篇》於1993年出版,他
也未及看到。
趙國華逝世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委託我主持全書翻譯工作。這項翻譯計劃也得
到院科研局的支持,於1996年列為院重點項目。此後參加翻譯工作的有亞太所的席必莊
、郭良鋆、葛維鈞和李南,還有北京大學的段晴。我作為項目主持人也承擔翻譯任務,
並負責全書的校訂和定稿。為保證翻譯質量,我們決定不分冊出版,而是譯完全書後整
體出版。因為在翻譯過程中,譯名和術語的統一以及意義的理解常常需要瞻前顧後,互
相照應。這樣,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又化費近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全書的翻譯。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將這部書稿列為重點圖書,精心製作出版,奉獻給國內學術界。
《摩訶婆羅多》的翻譯過程漫長而又艱辛。其間,趙國華英年早逝(享年48年),
「出師未捷身先死」,金克木先生始終關心我們的翻譯進程,也未能見到《摩訶婆羅多
》譯本的完工和出版,而於2000年逝世(享年88歲)。想起這些,又感到整個翻譯過程
很悲壯。
問:「梵文」、「西夏文」等學科如今被稱為「絕學」,您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黃寶生:梵文是印度古代語言。印度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學術資源極其豐富。
十九世紀西方學者發掘印度古代文化寶藏,通過語言比較研究,確立了印歐語系,繼而
開創比較宗教學、比較神話學和比較文學,促進了世界多門學科的發展。現代中國學者
也深知通曉梵文,不僅對於研究印度古代文化,也對於中國學術本身,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通曉梵文並在學術上取得傑出成就的代表人物有湯用彤、陳寅恪、季羨林和金克
木等。
依據原著,運用第一手資料,這是學術研究的通則。而現在國內,能依據梵文原始
資料研究印度古代宗教、哲學和文學的學者並不多。長期以來,我深感國內梵文學者稀
少,不能分工合作,提高國內印度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即使是中國佛教研究,如對漢文
佛典的整理和註釋,又如研究漢譯佛典語言對古代漢語和語法的影響,如果不通曉梵文
,也會遇到重重困難。因此,中國的學術領域需要有一批繼往開來的梵文學者。目前的
狀況雖不盡人意,但只要引起學術界和教育界重視,相信日後會逐步得到改善。
問:作為一名學者,您對現今的學術氛圍有何看法,能否對青年學者提供一些治學
之道?
黃寶生:我常對所內的青年研究人員說:「你們現在的研究條件比我們過去好多了
!」我說的是實話,因為我有時會想,倘若我們從年輕時就有這麼好的研究條件,也許
我們這一生的學術貢獻會更大些。然而,仔細想想,研究條件好畢竟是外在因素,作為
一個學者,還需要有一些必備的內在素質。首先,要真心熱愛學術。學術並非是人類生
活的點綴品。它具有維繫和豐富人類文明和智慧的作用。因此,應該像熱愛生命那樣熱
愛學術。同時,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不怕人生途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不怕付出艱
辛的勞動。「窮而後工」。學術成就必定與付出的辛勞成正比。我們常常會把一些學術
大師視為「天才」,而忽略他們貫穿一生的勤奮。
孔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
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這是我青年時代喜愛的兩則勵志格言,對我來說,確實終生受用不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推
10/18 22:36, , 1F
10/18 22:36, 1F
推
10/18 23:50, , 2F
10/18 23:50, 2F
推
10/18 23:57, , 3F
10/18 23:57, 3F
India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