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兩大史詩影響印度數千年

看板India (印度)作者 (荒漠貓)時間16年前 (2009/11/04 11:5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07/24/4165s2572767.htm 每個村子裏的每個家庭,都在朗讀其中的詩句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它們在印度文化中起到了極其 重要的作用。不瞭解兩大史詩,就無法瞭解印度,因為「在印度這塊芬芳的土地上,任 何地方都可以嗅到它們的存在」。正如泰戈爾所說:「幾個世紀過去了,但是《羅摩衍 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源泉在印度這個國家並沒有枯竭。每天,每個村子裏的每個家 庭,都在朗讀其中的詩句。」   季羨林先生親自翻譯了《羅摩衍那》。受到其鍥而不捨精神的影響,在季先生的關 心和指導下,其弟子黃寶生等精心合作,翻譯並出版了《摩訶婆羅多》。在緬懷季先生 離去的同時,靜靜地品味史詩,體會它的美麗,也許是對季先生最好的紀念。   偉大的史詩時代   《摩訶婆羅多》被稱為「歷史傳說」,《羅摩衍那》被稱為「最初的詩」。為什麼 會出現這種區別?季羨林先生認為前者風格比較簡明、樸素,文體上代表一個比較原始 的階段;而後者則有不少精緻細膩、彩繪雕飾的詩章,處於從史詩向古典梵語文學發展 的過渡階段。   從字面上說,「摩訶」之意是「偉大的」,「婆羅多」既是印度的古稱,也是印度 古代民族的稱號,正如我們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印度人也稱自己為「婆羅多的子 孫」。「摩訶婆羅多」的含義就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其中心內容是描寫發生在印 度古代的一場大戰,戰場便在今天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當時叫「俱盧之野」。   這部史詩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古希臘兩大史詩加在一起,在篇幅上也只相當 於它的1/8。在這樣的鴻篇巨製中,除了中心故事之外,還插入了很多其他故事和傳說。 「插話」,即能獨立成篇的插入部分(分為文學性插話和說教性插話),佔據了史詩一半 的篇幅。由此,《摩訶婆羅多》成了印度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聖典,以史詩的名義向人們 昭示了宗教、哲學、文學、美學、政治、軍事、道德、倫理、法律、民俗、歷史等豐富 、深邃的文化內涵。   《羅摩衍那》的字面意思是「羅摩的遊歷」、「羅摩的生平」或「羅摩傳」,其主 要內容是寫英雄羅摩偉大的一生。羅摩是阿輸陀的王子,他父親想把王位傳給他,可是 由於妃子的要挾,王位無法傳給羅摩。他自甘流放,進入森林,其妻悉多、弟弟羅什曼 那從善如流,與羅摩一起流浪。在森林中,悉多被十首魔王劫走,羅摩與猴國結為同盟 ,打敗十首魔王,救出悉多。14年後,羅摩回到國內,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歡迎,他繼 承王位,治理國家。史詩把羅摩作為理想的英雄人物來加以歌頌,悉多在史詩中則是貞 潔的化身。 探索人生,寄託理想   印度兩大史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大致相當,約在西元前4世紀至西元4世紀。這時期印 度社會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君主制,印度文明正從森林文明向封建文明過渡, 這種變化使得人們對人生、社會如何發展產生了疑問並進行了探索。   《摩訶婆羅多》的用意並不在於表現戰爭的偉大意義,它倡導的也不是英雄主義, 相反,它詳細描寫大戰的前因後果,反覆討論了人生與社會的各種問題,這與西方史詩 大不相同。史詩的各種插話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統一於史詩所倡導的「正法」(相當於「 正義」,是印度文化的一個核心詞彙)觀念之中,正如黃寶生在《<摩訶婆羅多>導讀》中 所指出的:「史詩作者為如何解除社會苦難和擺脫生存困境煞費苦心,絞盡腦汁。他們 設計出各種『入世法』和『出世法』,苦口婆心地宣講,也將他們的救世思想融入史詩 人物和故事中。但他們同時又感到社會矛盾和人際關係實在複雜,『正法』也非萬能, 有時在運用中需要具有非凡的智慧。」   而《羅摩衍那》比較專注於塑造羅摩的形象,更符合西方英雄史詩的一般特徵。在 《羅摩衍那》中,羅摩就是善和正義,羅波那就是邪惡和非正義,《摩訶婆羅多》中複 雜的哲學與宗教探討,在《羅摩衍那》中演變成了社會理想與道德規範,這與當時的社 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君主制社會出現以後,當人們無法將複雜的「正法」問題討 論清楚時,在習慣心理上就會將理想與希望寄託在體現神性的君王身上,羅摩恰恰是這 種君王理想的完美體現。正是因為這種完美性,千百年來,羅摩的形象比任何一個神明 和英雄都更深入印度人的心靈。   像西方史詩一樣,印度兩大史詩中戰爭的緣起也與女性有關,《摩訶婆羅多》中黑 公主的受辱與《羅摩衍那》中悉多的劫難都是發生戰爭的一個重要根源,但在對女性、 人性、神性的描寫以及道德的表現方面,兩大史詩卻是各有韆鞦。《摩訶婆羅多》中黑 公主有5個丈夫,這種現象更多地帶有遠古社會的色彩;而在《羅摩衍那》中,悉多則更 多代表了封建社會的文明,是貞潔的化身。《摩訶婆羅多》中的女性更多地富於肉慾色 彩,而《羅摩衍那》中,不僅女性貞潔,甚至連魔王羅波那都尊重女性。顯然,《摩訶 婆羅多》更多地與遠古社會形態聯繫在一起,富於粗獷性,而《羅摩衍那》則明顯帶有 理想主義的色彩,這對後來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連聖雄甘地也將自 己理想的社會稱為「羅摩之治」。   印度及東南亞藝術的來源   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印度人民擁有的巨大而寶貴的精神 財富,並且成為印度後世各類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如迦梨陀娑的名著《沙恭達羅 》就取材於《摩訶婆羅多》。   《沙恭達羅》主要描寫靜修林女子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在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這個著名的天國仙女,是個性格比較粗獷的天質麗人, 但在戲劇《沙恭達羅》中,經迦梨陀娑的再塑造,她成為一個天真、善良,感情極其細 膩,性格極其溫柔的印度古典美的女性代表,以至於席勒如此評價說:「在古代希臘, 竟沒有一部書能夠在美妙的女性溫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愛情方面與《沙恭達羅》相比 於萬一。」   兩大史詩不但影響了印度人的生活、信仰、道德及價值觀數千年,而且對周邊國家 尤其是東南亞諸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古典文學主要是從兩大史詩中汲取營養。在 泰國、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兩大史詩以不同的音樂、戲劇、舞蹈、繪畫、 雕刻等形式得以傳承,印度史詩和宗教的合流,時至今日還是東南亞諸國藝術的重要元 素。(作者係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印度文學學者) 鏈結 / LINK   梵語文學在中國   我國最早翻譯的印度文學作品,是伴隨著佛經的民間故事、寓言、童話和神話傳說 ,也有些文學作品被當作佛經被翻譯過來,如約生活在西元1世紀的印度佛教詩人馬鳴的 長篇敘事詩《佛陀的生平故事》,在西元5世紀時便在我國出現了3個譯本。   真正從文學而不是宗教的角度翻譯、介紹梵語文學從20世紀初開始。起初也是以印 度古代寓言、童話和故事的翻譯為主,1947年出版了印度著名的民間故事《五卷書》(盧 前譯,上海正中書局);解放前,梵語戲劇家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已有王哲武、王衍 孔和王維克等學者的多個譯本,不過都不是從梵語直接翻譯的。文學史撰寫方面,則有 許地山的《印度文學》(1930年)和柳無忌的《地度文學》(1945年)。梵語文學研究的一 個熱點問題是孫悟空與《羅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有無直接聯繫,胡適等著名學者都曾 撰文參加討論。   解放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梵語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進入全面發展的階段。   1964年出版了季羨林從梵語直接翻譯的《五卷書》全譯本,其譯本序是一篇學術份 量很重的長篇論文。   1956年首次出版了季羨林根據梵文原文翻譯的《沙恭達羅》,並於1957年由中國青 年藝術劇院搬上話劇舞臺。迦梨陀娑另一部戲劇《優哩婆濕》(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 社,1962)以及他的長篇抒情詩《雲使》(金克木譯,《譯文》,1954)也被翻譯出版。   80年代早期,出版了由季羨林先生從梵語翻譯的《羅摩衍那》(8卷本,人民文學出 版社,1980—1984)。此前,兩大史詩在我國有多種改編本、簡寫本或是插話故事選本。 2006年,歷時10多年,由金克木、黃寶生、趙國華、郭良鋆、葛維鈞、李南、段晴等多 位梵文學者翻譯的《摩訶婆羅多》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梵語文學史的撰寫主要有金克木著《梵語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和季羨 林主編的《印度古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1991年)。(石海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30.48.82
文章代碼(AID): #1AyFlK-g (India)
文章代碼(AID): #1AyFlK-g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