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關東觀光記錄:汐留.新橋

看板Japan_Travel (日本旅遊)作者 (高望)時間1天前 (2025/05/10 21: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24年2月關東觀光紀錄:汐留.新橋 (舊新橋停車場.舊芝離宮恩賜庭園.愛宕神社.NHK放送博物館)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6141484 造訪年月:2024年2月(附錄為2020年2月) 2024年因應學術研究,又是常常往返日本的一年,其中2月與6月各去一次東京,除了學術 取材以外,也利用其他的時間旅遊。 2月前往東京的遊記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往東京汐留、新橋的周邊景點,及國立 競技場,也就是本篇與下篇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利用一天前往群馬縣的富岡製系場,及利 用幾小時快閃越後湯澤,將會在最後一篇介紹。第三部分是利用半天的時間前往上野的國 立科學博物館與黑田紀念館,已於2019年的東京上野遊記補充介紹。第四部分則是利用一 個下午前往水戶偕樂園,主要是為了該庭園的梅花,已經寫在2023年東海道新幹線番外篇 的附錄中。 本篇介紹汐留與新橋周邊的相關景點,這區域走路大約只有半小時之間的路程,但景點頗 多,包含熟知的東京鐵塔,及增上寺、愛宕神社、NHK放送博物館、舊新橋停車場、濱離 宮恩賜庭園、舊芝離宮恩賜庭園等。本篇除了東京鐵塔與增上寺以外(增上寺見2019年的 東京櫻花遊記)都會介紹,不過濱離宮恩賜庭園是2020年2月前往,因此會在附錄介紹(該 景點也是2020年新冠疫情前最後一次前往日本所去的最後一個景點,頗有意義)。 汐留、新橋與周邊簡介 汐留與新橋都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地名,主要原因是該區的平地在江戶時期前還是港灣。 江戶時代前江戶城(現在的皇居)的東側緊鄰海灣,幕府成立後經過「天下普請」之下,將 現在東京車站一路往南填海造陸形成平地。由於平地的堤防承受潮汐海水的拍打,成為「 汐留」地名的由來,而這裡曾經建設連接江戶城外濠與東京灣的水道,被稱為「汐留川」 (現在已經被填平而不存),而橫跨汐留川的橋樑被稱為「新橋」,也就是「新橋」地名的 由來。 江戶時代汐留是各藩與庭園的集中地,各藩住宅雖然已不存,但庭園仍有留存。現存占地 甚大的濱離宮恩賜庭園,江戶時代填海造陸之後本來是甲府藩的庭園,後來成為幕府將軍 的御用庭園,明治以後成為皇室庭園。附近的舊芝離宮恩賜庭園也曾是紀伊藩的住宅庭園 ,明治以後同樣成為皇室庭園。 明治維新時新橋成為日本鐵道的發揚之地,當時興建新橋到橫濱的鐵路線,於1872年通車 ,是日本第一條鐵路(現在的東京車站直到1914年才正式落成)。第一代新橋車站位於現在 新橋車站東側,1914年改名為汐留車站,並廢除客運業務改為貨運用途,直到1986年廢除 為止,之後市地重劃後成為現在高樓大廈的景觀。 汐留的山側有標高25.7公尺的愛宕山,雖然只能算是小山丘,但卻是東京23區的最高點, 山上有愛宕神社。1925年這裡建設了東京放送局,作為施放廣播的放射台,也是現在日本 放送協會(NHK)的前身。 另外附近還有因為成為德川幕府將軍們的家廟,而成為江戶最大寺院之一的增上寺,但明 治時期寺院被縮小之後,部分成為現在的芝公園。1958年芝公園周邊興建了東京鐵塔,外 觀模仿巴黎鐵塔,即使高度已被晴空塔超越,但仍然是東京的地標之一。 舊新橋停車場(鐵道歷史展示室) 舊新橋停車場位於新橋車站東側,也就是第一代新橋車站所在位置附近。就如同上述, 1872年新橋車站通車,成為日本鐵路史的起點,該車站建築也在前一年落成。現在的新橋 車站落成後,舊車站建築依然留存,但毀於關東大地震,之後周圍鐵路遺跡大多遭到解體 (除了下述「0哩標識」外)。 1986年汐留車站被廢止後,車站周邊進行市地重劃時,也進行第一代新橋車站的遺跡挖掘 調查,並於1996年指定為國家史蹟。現在的建築便是復原第一代新橋車站,除了保存車站 遺跡外,並作為鐵道歷史的展示場所。建築後有「0哩標識」與約3公尺的鐵路線,是1936 年紀念鐵道起點而復原的,同樣於1965年指定為國家史蹟。 復原的鐵道歷史展示室有兩層,一樓為常設展示,二樓為企劃展示,後者不定期更換展示 ,但禁止攝影。一樓展示包含新橋車站的歷史,並有圖畫呈現明治時期該車站的風景,及 近年挖掘與指定為史蹟的過程,並有復原該車站建築的模型。展示室下方透過玻璃,可看 到挖掘出來的車站遺構,以及挖掘時發現的物品。該館作為鐵道歷史的起點,參觀也不用 許多時間,相當推薦前往。 舊芝離宮恩賜庭園 舊芝離宮恩賜庭園緊臨JR濱松町站左側,是江戶時代該地周邊填海造陸之後,由幕府老中 也就是小田原藩主大久保忠朝,約於1686年所完成的庭園,當時稱為「樂壽園」,之後轉 手數次,到幕府末期時由紀伊藩持有。江戶時代結束後,1876年被宮內省接收,成為皇室 的庭園,稱為「芝離宮」。 該庭園成為皇室所有後,於1891年建立西洋風格的迎賓館,作為接待外賓的場所,但毀於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地震隔年後的1924年,該庭園以慶祝昭和天皇結婚的名義賜給東京 市,同年開放給民眾參觀,多年之後於1979年指定為名勝。 該園為圍繞大池塘的迴遊型庭園,中間有個非常小的石橋與步道,模仿自中國西湖,另一 邊則有日本傳統庭園常有的石燈籠,因此同時有中日元素。當時正值寒冷的2月,除了松 樹以外有點蕭瑟,但也有幾株梅花正在盛開。爬上園內的丘陵「大山」,可以看到整個庭 園周圍的景觀。 園內沒有任何大型建築,連通常日本庭園會有的茶室也沒有,只有幾根有如廢墟般的石柱 ,是小田原藩主將此地做為庭園時期所建的茶室遺跡。園內還有上述1891年建立的西洋迎 賓館遺跡,由展示看板來看是2層樓的西式洋房,但毀於震災後也只剩空地。現在庭園周 圍全被高樓大廈包圍,還有些正在建設中,一大堆的吊車與庭園頗有違和感,可以說是周 圍大樓上班族的休憩空間(但卻是要收費的)。 愛宕神社 愛宕神社位於新橋車站西邊約500公尺的愛宕山上,雖然稱為「山」,但海拔僅有25.7公 尺,但其實該山是東京都23區的天然地形的最高峰。雖然海拔不高但通往神社的階梯非常 陡峭,下山必須緊握扶梯。據傳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到此地時,詢問誰願意騎馬 上山摘花,在場武士聞之怯步,唯獨一位武士勇敢騎馬登上這斜波,摘花後獻給將軍,獲 得將軍的讚賞,因此該陡坡被稱為「出世石階」。 爬上陡峭的階梯就能看到神社的拜殿,占地不大。該神社是德川家康建設江戶城時,為了 祈求防火、防災而建立,相關建築也建於當時。該神社雖祈求防火、防災,但依然無法免 於天災與戰爭摧殘,最近一次毀於1945年的東京空襲,現在的神社是在1958年重建。 NHK放送博物館 NHK放送博物館位於愛宕神社附近,也是位於愛宕山上,前身是日本放送協會的東京舊廳 舍,於1956年改建為博物館。該博物館為4層的建築,1樓為大廳,2樓與3樓是展示與體驗 區,4樓為小型展示區與圖書史料區,全館免費參觀。 該館的3樓以NHK的歷史展示為主。日本的「放送」包含廣播、電視等媒體撥放,而日本最 早的近代「放送」為1925年開始的廣播,當時東京的廣播由1924年的東京放送局提供,初 代總裁為後藤新平,使用現在博物館所在地做為廣播台。1926年東京放送局與大阪、名古 屋放送局合併,成為現在的日本放送協會。館內展示東京放送局的模型,與當時使用的播 放機器等。 在電視尚未出現時,廣播是最有力的公眾媒體,在1926年放送局合併之後,1928年廣播網 擴及日本全國。當時播放的節目包含廣播劇、談話性節目、運動比賽等,並穿插新聞報導 ,另外直到現在依然實行的健康體操,也是在此時利用廣播流傳。 廣播作為公眾媒體,也是近代政府統制國民的重要工具,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有效 傳遞訊息,政府鼓勵推廣廣播之下,1940年廣播用戶數超過500萬。隨者戰局緊張,廣播 內容也偏重軍事,例如1941年日本空襲珍珠港時,廣播立即臨時撥放戰果。日本廣播史最 重要的事件,無疑是1945年8月15日天皇的「玉音放送」,向日本國民宣布投降(很多日本 國民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且宣言用字非常艱澀,第一時間不知道這是投降宣言),館 內有展示「玉音放送」的備份用唱片。 戰後世界邁入媒體的另一革命,就是電視與電視節目的出現,重新出發的日本放送協會也 在1953年首次撥放電視節目,雖然當時電視還不普及,但當時使用公眾撥放的方式廣受歡 迎。1964年東京奧運帶領媒體進入新紀元,例如出現了彩色節目、使用衛星直播等,而民 眾為了欣賞奧運也搶購電視機,使得電視機逐漸在家庭普及。 該館的展示可說明NHK作為日本歷史悠久,且重要的電視媒體,成為日本社會與生活的一 部分,例如1951年開始的「紅白歌唱大賽」,1953年後改成年末撥出後,直到現在還是日 本年末的重要節目。早在1940年代開始實驗的電視劇,於1953年電視節目撥放後出現,尤 其1963年開始常態撥放的「大河劇」,至今仍是NHK重要的電視節目之一。館內空間雖然 不大,展示卻極為豐富,還有一些體驗區可以吸引兒童,非常推薦前來。 附錄:2020年2月濱離宮恩賜庭園遊記 以下介紹同樣位於新橋周邊的濱離宮恩賜庭園,不過是在2020年2月,也就是新冠疫情前 最後一次日本之行前往。該庭園位於新橋車站東側,距離舊新橋停車場不遠。該庭園與舊 芝離宮恩賜庭園相同,是在江戶時代初期因為江戶城填海造陸而形成的新生地,初期為遍 地蘆葦的沼澤,曾是幕府將軍的獵鷹場。 1654年德川幕府將此土地賜給當時的甲府藩主德川綱重,他是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的三男 ,也是第五代將軍綱吉的家兄。由於綱吉沒有兒子,因此於1704年決定迎接德川綱重的兒 子綱豐成為第六代將軍,並改名為家宣。由於甲府藩的藩主成為將軍,這片被下賜的土地 就成為幕府所有,改名為「濱御殿」直到江戶時代結束。 德川綱吉在1709年去世前,便將剛成為幕府所有的庭園進行改造,建造茶屋、觀音堂等建 築。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由於推行崇尚儉樸的「享保改革」,庭園建造紡織所、製糖 、製鹽所、中國輸入的藥草園等。第十代將軍德川家齊時進行江戶時代最頻繁的改造,建 造許多茶屋,及至今依然存在的養鴨場,且經常前往庭園,有利用老鷹狩獵鴨作為遊興的 紀錄。 江戶時代結束後,該宮殿庭園由政府所有,改名為「濱離宮」。1869年在此地建造「延遼 館」作為政府招待西洋賓客的場所,是日本最早期的近代西方風格建築之一,直到1889年 因為老舊而被拆除。受到關東大地震與二戰末期空襲的影響,江戶時代的建築幾乎都被損 毀。戰後的1945年政府將該庭園下賜給東京市,隔年作為都市公園開放,不久被指定為國 家名勝與史蹟。 該園比舊芝離宮恩賜庭園大上數倍,但庭園格局同樣簡單,也是圍繞一個大池塘的迴遊型 庭園,但這池塘是引進附近的海水而來,而非淡水。圍繞者池塘有中島、松、燕與鷹等4 個茶屋,都是江戶時代曾存在,但毀於天災戰爭,於近年重建復原的茶屋,其中中島茶屋 作為一般休憩空間,其他則僅於參加導覽時才能參觀內部。 庭園內廣泛種植松樹,其中有「三百年之松」的大型松樹,據傳是德川家宣(綱豐)於1709 年改修庭園時所種植。當時正值2月梅花季節,可看出庭園種植不少梅花樹,當時正值盛 開期。庭園內一年四季會種植當季適合的花卉,當時正廣泛種植油菜花,頗受遊客注目。 庭園內雖然可看之處不多,但相當廣大,與舊芝離宮恩賜庭園都是附近辦公大樓區的休憩 空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66.2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746882611.A.D25.html
文章代碼(AID): #1e7r0pqb (Japan_Travel)
文章代碼(AID): #1e7r0pqb (Japan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