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李成桂

看板Korea (韓國)作者 (死胖子等著落榜吧)時間19年前 (2005/12/25 18: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李成桂(1335—1408),字君晉。又名李旦。字仲潔,號松軒。 廟號:太祖 謚號: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李成桂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 興郡黑石裡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 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 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 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佔元大都,元 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 長一段時間裡,蒙古勢力仍然控制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 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明麗兩國外交關係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 公主,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 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 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權臣李仁任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1377 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高麗再次向 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 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 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 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瞭解,能不能帶來秩序、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佔有 制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需田及國人世 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 莊。而兼併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 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制改革。政變當 年,李成桂立即宣佈將全國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並沒收國家東北和西北地 區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京城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 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佈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 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 150結,依次 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閒良」, 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 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 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 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 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 1結糙米30鬥,旱田 1結雜谷30鬥。除陵寢、倉庫、宮司、 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 1結白米 2鬥,旱田 1結黃豆 2鬥。科田、 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佔絕 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 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髒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 大農莊主的橫徵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 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 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 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佔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 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 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 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在1388年,明朝在鹹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併)設置鐵 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上書辛褕大王要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 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攻打入侵的明軍。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 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 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 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佈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 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 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藉機刺殺了許多其他 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裴克廉、以及鄭道傳、 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 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 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 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 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 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 「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 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 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 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裡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 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后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 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兒子—— 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創業 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對此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 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 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 宮中,衝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 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 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 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僕寺。神德王 后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 「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衝進宮中,宣佈「李 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遠操 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 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后韓 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 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后的貞陵前時怎麼也邁不 開腳步,慨歎:「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 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 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幹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 鬥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 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鹹興,居住 在幼年的潛邸(鹹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 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鹹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 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 『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干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 是有去無回的)的著名諺語「鹹興差使」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位為了奪權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 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 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 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謚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 《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 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巖山下的健元陵。 500年後,其後代高宗李熙建元 稱帝,追上祖先帝號,追尊李成桂為太祖高皇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41.163
文章代碼(AID): #13hdWcnD (Korea)
文章代碼(AID): #13hdWcnD (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