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二五】西敏寺(下)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871
(造訪時間:2023年)
見識過「西敏寺」最璀璨的「亨利七世禮拜堂」,我繼續先前的環廊繞行。其南側依
舊有兩間瓣形小堂,分別獻予「St Nicolas」跟「St Edmund」。前者窗牆紀念碑成列,
主人看來是無關聯的女性,卻像經過視覺統整,兩側的皆有方尖碑、半圓龕室與爍金勾邊
,或跪或躺的雕像都朝向中央。而中央那座呈弧圓,幕起般現出一對夫婦,讓人聯想娃娃
屋時鐘,當音樂奏響,便會擺舞轉動。
後一間則能見類凱旋門的弧拱點躍、簇密尖冠的罩覆,紋綴雖依舊繁麗,這麼多座看
下來,便顯得稍稍無亮點。於是找了角度紀錄過,便轉身望看這方向的「愛德華禮拜堂」
,研究老國王們棺槨的斑剝飾刻、不同式樣華蓋織連的風景。
環廊之末接抵南翼廊,明明是一進「西敏寺」就瞥見的部分,現在才終能細看究竟。
相比北翼廊大型碑體爭妍,這邊低調許多,幾乎是附在壁面的小作品。這樣的風格丕變其
實能理解,畢竟紀念的很多僅一介平民,只憑文采留下一隅記印。最名聲顯赫的當屬「莎
士比亞」,即便他葬在「Stratford upon Avon」,仍在此擁有相對大的紀念碑,碑裡的
他靠倚短柱,手指《暴風雨》章節。短柱另刻了三個人像,「理查三世」、「亨利五世」
及「伊莉莎白一世」,前兩者我猜是其歷史劇的代表,至於女王,可能意味他身處的時代
吧。
除了「莎士比亞」,這區也葬了「喬叟」、「斯賓塞」、「狄更斯」,於是就這麼聚
集了同類型的逝者,成了大家口中的「詩人角」。但作家們常常與時代格格不入,甚或對
政局明嘲暗諷,因此被收入得特別晚。像寫出《唐璜》的「拜倫」被嫌過於放蕩,兩百年
後才擁有紀念碑。以《快樂王子》知名的「王爾德」由於被貼上同性戀的標籤,得等個百
年,才能於花窗留印,這窗花果繽紛串綴,周邊幻藍渲染,挺契合文學賦予的想像意境。
除了文學,這邊也包納了藝術,與「莎士比亞」對望的便是作曲家「韓德爾」,被塑
得胖胖的他,手持著《彌賽亞》樂譜。同牆的尚有演員「大衛·加雷克」,正掀起簾幕朝
觀眾亮相,據說他當年扮演「莎士比亞」作品中的「理查三世」相當精湛。
依循指標,穿去外頭中庭,相對陰暗且碑座密集的堂內,眼前陽光遍灑的綠意頗似另
個世界。我瞥著泉台輕湧的水線,於迴廊逆時針繞行,這兒過往是修士起居的空間,隨著
時年已都有了功能轉換。餐廳算較近似的一區吧,只是從存放食物與酒的地窖作了現代改
裝。本來是有規劃於此用餐,在各堂淪陷過久,變得只能遠瞄自助餐菜色流口水。
而隨著角度略轉,也能看到「西敏宮」的「維多莉亞塔」、教堂的飛扶壁跟西端雙塔
。原以為可逛的區域就這樣了,哪知當好奇穿入東南角的支路,竟進入另個小中庭,心處
泉池眠憩,周邊拱柱也更古樸。比對著資料,這邊似乎是過往的「小隱修所」,有小醫院
並附設「凱瑟琳禮拜堂」。可惜在歷經「亨利八世」的「解散修道院」後,禮拜堂便只是
處遺跡了。一道成列柱礎、幾許牆面存留的拱框,彷彿是小花園為了懷古的造景。
再往南逛,接抵的是遼闊的「學院花園」,曾經修士們培育草藥的園圃,如今成了樹
木遍植的草坪。一簇簇人或於涼椅放空,或坐在草地閒聊,但很顯然地,我沒那悠閒命,
拍過南花窗與這區房樓的參差,就趕緊折回最初的中庭。這兒東側有兩個歷史廳間,一個
稱作「Pyx Chamber」,可追溯至諾曼人進佔那時期,相當古遠。它最初是修士宿舍的地
窖,後來轉為國王金庫,「Pyx」指的便是存錢的容器。祭壇也不再純粹,會兼作銀幣品
質檢驗的工作檯。
隔壁的「修士議事堂」(Chapter House)同樣古老,是「亨利三世」時期的建物。
就如幾天前於「索爾茲伯里座堂」所見,它也呈八角形構,由中柱散射的拱肋如星芒。花
窗看來是近代作品,妝點著國王、主教跟盾徽。入口以耶穌為題的精緻雕鑿便相對早,製
於「維多莉亞」時代,兩側的聖母跟天使加百列更是十三世紀的存留。地磚亦為那時的殘
遺,不同形樣的動物、圖騰依稀可辨,根據說明板,是按印出花樣後填以彩泥再燒製。
不過最珍貴的該屬那些斑駁彩繪,雖出自略晚的十五世紀,以彩繪而言已相當難得,
何況還使用了珍貴的顏料、釉彩及金錫葉。其主題是《啟示錄》,由作者「拔摩島的約翰
」生平、羔羊揭開七印、「第一印」的四騎士,循牆繞圍。儘管我對後續章節不甚清楚,
尚屬明晰的部分仍彰顯了末日將屆的悚慄。中央主牆插入了「最後的審判」,很可惜卻僅
餘上段的基督與大天使顏面,下段都被抹糊了,只能從十九世紀留下的水彩畫,看到它本
來完整的構圖。
走訪完這間,就差不多將「西敏寺」逛過一圈,最初覺得兩小時半綽綽有餘,沒想到
竟多耗一小時,無盡的藝術品固然為主因,開放拍照也是另種來自惡魔的誘惑。於是我也
沒本錢留戀了,匆匆折回南側廊,望幾眼「聖愛德華寶座」的銳尖勾邊、底座小獅,然後
在賣店找到解說書、結帳。
出口是教堂的西門,有廣場往前探延,中央的紀念柱支起瞭瞰四方的龕室,乍看似對
宗教及王室人物的追念,其實是記印於克里米亞戰爭和印度叛變期間死去的學生。側處的
城塔式樓閣,則以多變窗列勾起我於「牛津」、「劍橋」走逛的印象。
環視後,我仰望西門,它的雙塔砌於十八世紀,是教堂外觀最後完成的部分,很明顯
地,哥德元素比北門淡了許多,幾許縱直線條承繼主體,頂部能見炬塔,但窗框已作了形
變,並在鐘面上方添加巴洛克的弧狀藤飾額楣。門週的雕像群亦為近代的補完,讓龕室不
再顯得空置。
望著樓塔精神矍鑠的身姿,不免也對這教堂仍舊存在感到慶幸。撇除早年的殺伐,光
是二戰被德軍稱為「The Blitz」的空中閃電戰,就摧毀了無數城市的古建築,倫敦也在
七十六晝夜的轟炸下,遍地殘傷。或許當時炸彈落點偏一些,或搶救晚一點,很可能眼前
的堂殿就成了廢墟,一早上所見的輝煌與藝品就只存在黑白照片裡,而斑彩僅能想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avel/M.1736822509.A.548.html
travel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