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外國人看香港
亮晶晶六塊鏡子,反映出外國人如何看香港,有欣賞、有批評,更多是令人意外的觀感,
發人深省。但,誰是外國人呢?六名被訪者無論在此停留多久,都沒有或未有把自己視作
香港人。
香港同時也是一塊鏡,映照出異鄉人的生命故事。
(原文刊於書展場刊:<閱讀香港>
前南非領事:「香港力量要保育」
Gregory Deeb特地和妻兒到皇后碼頭留念,他有點生氣:「拆碼頭,簡直像洗去紫砂茶
壼的茶垢!」這可不是隨便說說,他經已把香港八個防空洞復修為酒窖,投資達到三千多
萬,現在還申請成為聯合國亞洲文化遺產。
「我要為香港未來一百年,留住歷史。」他揚言,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好些香港人連五年
後也說不準。
Deeb是法國人,生於非洲,曾被南非領事館派註北京台北等地,定居無數城市後,他篤定
香港是家,一住十年:「香港是全世界最好的!人們一無所有來到,這城都能讓他們變富
貴。這地滙集巨大的精神和力量,我愈敢為香港發夢,愈能得到香港的能量!」
二千年曾蔭權還是政務司長,訪問澳洲和南非等產酒國家後,有意把香港發展成葡萄酒交
易中心,正好有批評港府不尊重殖民地遺跡,任由戰前軍事設施如防空洞等荒廢──防空
洞能否作酒窖?政府主辦了一個約三百人的會議,邀請嘉賓包括外國領事。會議沒結論,
但當時作為南非領事的Deeb暗暗放在心裡。
第一年,他想了又想;第二年,美國商會主席詹康信肯首投資;2002年,他才向香港政府
提出計劃,復修工程足足兩年才完成。
夢可以發,但成真絕不輕易。
Deeb對古蹟復修一竅不通,每天卻得拿著大堆文件和各行各業專家開會,排水渠的、斜坡
的、電腦的……他統共和二十二個政府部門打交道!數不清多少次,計劃差那一點點便觸
礁。「令我失望是好些年青的公務員,一點創意也無,堅持按本子辦事。」他開始說故事
:「有位小姐堅持要防空洞上面的斜坡作一級維修,但原本政府的維修級別不過是四級,
為什麼?她居然答,因為一旦出意外,政府有錢賠,你沒有!荒謬到極!政府就可不管人
命安全?防空洞才幾個工作人員出入,我們已答應作三級維修,再高要求根本不夠錢,眼
見整個計劃就因為幾個斜坡擱置,我四出求人。最後幫助我們的,是一些年長的公務員─
─是年長,不是高級,他們才是有心保育香港文物!」
酒窖2004落成,迎接的是傳媒的質疑:政府是否太輕率把古蹟批作商業用途?
「傳媒只顧今天的報導,一點遠見也沒!沒創意,他們批評,有創意,又懷疑!」Deeb愈
說愈激動:「我反問:有其他團體願意花錢維修防空洞嗎?根本沒有!三天後,便無新聞
可造。」
「香港是夢想實現的地方,但這幾年彷彿失去了熱誠,只顧眼前,這是問題。」
眼前的Crown Wine cellars酒窖相當貴氣,但一牆一柱都展示悠悠歷史,啟用三年,儲酒
量已經接近飽和,需要再覓地方發展。Deeb像小孩一樣,拿出種種珍藏:比方這本研究香
港二次大戰的歷史書,還未成書Deeb已訪問作者,原來這八個防空洞是唯一有中國人駐守
,被日軍發現的時候,英軍威脅引爆裡面所有的炸葯──若當日真的引爆,整個壽臣山都
會炉掉,今天不再會有海洋公園!又例如這個紫心勳章,屬於在防空洞被俘英軍,Deeb幾
經轉折才經ebay買回來。
他最自豪還是一瓶三千六百年前的中國古董酒壺,搖一搖,裡面還有響聲:「我們酒窖歷
史最悠久的酒,來自中國!」
「三千萬維修費放在銀行,光是利息我們已可以過得很快樂,而復修防空洞十年內也不會
回本,但我覺得這是商界應該付出的,香港地產商應把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一的收入撥出
來保育古蹟。因為這是香港歷史、是香港精神基石。」Deeb說。
北京學生:「合格的螺絲釘」
藍圖畫的「香港地圖」很有意思:新界東西部都變得好小,因為他主要活動範圍在中文大
學和沙田,最初他還會帶國內朋友去山頂遊覽,後來覺得太累,改去尖沙嘴。「看,那就
是中國銀行!」他會這樣介紹。
藍圖是福州人,在北京大學唸地理,再拿獎學金到中大學攻讀「地理訊息科學」,他論文
是有關地圖在網絡上的應用,像Google map、某地產商地圖等。他解釋:「剛才畫的,是
所謂的『心理地圖』,顯示畫者對一個地方的看法。」
他的香港地圖難免有偏差,因為來中大才一年,八月就畢業了。這一年,他竟然有點失望
:「香港跟內地,不一樣的,沒有一樣的多!可能大學時年紀小,從福州到北京有很多驚
奇,像北大原來那麼破爛!但在香港,很容易適應。」
他舉了一個例子:「我原本以為資本社會,人們比較現實,但我中大的同學居然很想畢業
後,快快賺錢給母親買禮物!北大學生也會畢業找工,可想的是給女朋女買房子吧!」
他如此形容香港:「我覺得這裡工作很累,地鐵乘客都在打呵欠,眼睛紅紅的,但各司其
職,很盡責!整社會就像一座精緻的機械,人人辛辛苦苦作一枚合格的螺絲釘。」
聽起來很慘啊,「不會呀,」藍圖原來是讚美呢:「簡單如香港廁所不會沒有手紙,但我
朋友在北京美術館,找到廁所又沒有廁紙,整整花了二十分鐘才能上廁所!」
快畢業,藍圖也想試試在香港找工作,可是研究科目太冷門,心裡十五十六的:香港甚至
內地需要的,都是技術員,創意的科研,還得到北美,是要到北美唸博士嗎?有人說香港
其他行業或會內地專才,可他應徵銀行實習經理,連面試的機會也無。聽記者說英文報紙
或會請他跑環保新聞,眉頭一揚,馬上說會寫信自薦;知道外國有「工作旅遊」的機會,
更高興。
藍圖心裡的地圖好大好大,香港以至大陸都太小了。
美國記者:「空氣太糟糕!」
Richard Letker的小兒子患有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這是罕見的
遺傳病,病人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全身不同器官都會出現瘤塊。Letker相信自
己和太太的家庭都沒有這個病,很懷疑兒子得病與香港的空氣污染有關,他並且非常擔心
污染會繼續惡化。「我在香港住了超過十年,工作、交稅、買地,基本上委身這個城市,
實在不願意因為污染,被迫離開。」香港美國商會去年調查結果發現:78%受訪的本地商
界領袖之中,知道有專才因空氣污染而離港或正考慮離港,而2005年在港居住的美國、英
國或加拿大公民已經減少了14%,商會相信環境質素是其中一個關鍵原因。
Letker是美國人,大學唸南亞研究,往印度交流學習,1984年首次以學生身份踏足香港。
1990年他受聘台灣政治雜誌《新新聞》當編輯,當時台灣傳媒正努力突破國民黨封鎖,《
新新聞》站得相當前,飽受政府攻擊,1993年Letker退下火線,往印度做義工,在當地認
識了一位印度女孩。
「我們很難在印度結婚,帶她去台灣也不容易,香港相對自由得多,於是我和未婚妻在香
港註冊,她還考進香港大學唸教育心理學。」那是1994年,Letker在美國商會工作一年,
然後轉任《經濟學人》註港記者,回歸過後,被調往倫敦總部,一、兩年後住不慣,又回
來香港,在《南華早報》工作過,現在是《國際先驅論壇報》香港編輯。
Letker欣賞香港的法治和文明,他有個有趣的經歷:
「1996年我住在加老連山道,屋前掘開路面維修,修好剛剛四天,又有另一間公司掘開做
另一項維修,為什麼不一次過完成呢?我很氣,去查法律條文,又去找司法部門訴,上午
十一點我寫下要求,下午一點半我面前就有一位高院法官!雖然最終我沒提出訴訟,但世
界上那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能如此快速回應?美國不行,印度?八年也不一定能見到法官
一面!」
他剛剛因為空氣差,準備搬到西貢,也很高興可以去地政署找到有關的規劃地圖。他說回
歸後,香港公務員隊伍縱使面對文化上的改變,在日常生活層面依然高效率、回應快,然
而他也開始見到暗湧:傳媒自我審查,更高層次的資料並不公開,例如政治、司法、醫療
等制度的透明度都需要改善。但他最最上心的,是空氣質素:「我覺得特首曾蔭權不容易
爭取普選,北京政府抓得很緊,但如果他能夠改善空氣污染,一定會在歷史留名!無論北
京還是香港,都會全力支持他!」
可是香港空氣問題涉及電廠商界等,壓力會比政治少嗎?「我沒說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
!」Letker曾經在《南華早報》撰寫專欄‘Loose Canon’,其中一篇便批評九巴用所謂
環保的低硫柴油,只是門面工夫,悉尼甚至印度新德里,都已改用天然氣,大大減少空氣
中的有毒懸浮粒子。他說:「除了立例管制公共運輸,還要求使用更環保的建築物料、管
制新大廈的密度……說到底,香港並無大企業如石油公司阻攔,廣東省導致空氣污染的工
廠,不少是香港商人開的,曾蔭權實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美國商會的調查亦指出:如
果香港有較佳的環境和空氣質素,56%受訪者相信公司會在香港而不是亞洲其他地方增加
投資。
台灣老婆:「香港男人好貼心」
「我五年前嫁來香港,開始在網上寫blog:『香港老公+台灣老婆』,都是一些香港生活
的感想和資訊,像廣東話怎麼說啦、台灣人如何在香港辦出國簽証等等,很多台灣老婆留
言,我們就成立『台灣老婆俱樂部』,有一百三十多個會員喔,常常有十幾二十人的聚會
。
台灣女人為什麼肯嫁來香港?你看林青霞也嫁給香港人!我覺得,香港男人在追你時,是
很貼心的。像我老公,他本來是我老闆的朋友,台灣大地震時我在美國,沒辦法打通電話
回家,他就從香港打『會議電話』:先打給我,再打給我的家人,電話通了!我很感動,
後來我們就在一起。
台灣老婆比較傳統,嫁給香港老公,就會把香港當家。
我是台北人,算是能接受香港的城市生活,台南人到台北,會覺人們走路很快──可是香
港更快!我和很多台灣老婆受不了香港是:不時有人推你,嫌你走得慢,看見人趕著進電
梯,反而馬上按關門的按鈕。香港人比較cool,不如台灣有人情味。
奇怪是:有時我說廣東話有口音,人們臉色不大好,可一表明是台灣人,他們忽然變熱情
:呀,你是台灣人!
但我也欣賞香港的管理──如果台灣由香港人管一定好好多!像剛去九龍一個新商場,交
通配套粉周到,台灣東部有很多景點,可是飯館、旅行社、公共汽車都沒配合好。
我曾經在blog開玩笑,在香港要變成『花木蘭』:
.需要一雙能夠行軍三天三夜的花木蘭腿,逛遍大大小小的商店;
.要有一雙非常強壯有小老鼠的花木蘭手臂,才能推開商場那些厚重的玻璃大門;
.還有一堆不會外顯卻能抗寒的花木蘭脂肪,因為商場餐館都太冷!
但因為變不了花木蘭,就得靠老公開門保暖,住香港愈久就愈像香口膠一樣粘著他了,實
在糟糕呢~
老公真的對我很好,第一個星期來香港,還不給我自己出門,說香港很多『衰人』!後來
就支持我上班一年,休息一年,我希望透過工作認識香港,第二年我去唱片公司工作、去
年做傢伙行業,今年休息,九月會去中文大學唸教育碩士。
我和好些台灣老婆都覺得,在台灣可以好好上班存錢,但在香港,未來是不知道的,是連
香港老公也不確定將來在那裡。我和老公去過上海,可是房子建築太差,隔壁吵架也聽得
清清楚楚;曾經也覺得新加坡教育好,但太熱,受不了!老公不會去台灣啦,那不是發展
事業的地方。不過如果有孩子,相信不會留在香港,這裡一歲的小孩已經要幼稚園面試,
太誇張!我們可能會去加拿大。」( 台灣老婆Nicole)
印度女工:「勝在無天災」
香港若有一百人月薪低於五千元,七十七個會是女人。
其中包括印度來的Surijit。
如同耳熟聞詳的「師奶故事」:女人為了家計擔起香港大部份的低薪粗活,Surijit十年
前與丈夫離婚,帶著四個孩子,每天打兩份工。她清早七時開始倒垃圾,做清潔,全楝住
宅大樓都是她洗洗,下午四點放工,馬上買菜跑回家,煮飯、做家務,八點又趕到另一
楝大廈倒垃圾。
更艱難是,膚色外貌令她隨時丟飯碗,縱使她在香港,已經超過三十五年。
Surijit操著一口流利粵語,笑容很甜,挫折經歷娓娓道來,平常如閒話家常。她來自印
度北部旁遮普,最先是姑丈來香港當保安員,父親也跟著來港入行,再把妻女一塊接到香
港。Surijit才六、七歲,唸了幾天小學便放棄。「我不知道老師說什麼,聽不懂,自己
也不會講,全間學校就我一個印度人,同學笑啊笑啊,當我是猴子般圍觀。」她於是留在
家裡,弟弟妹妹一個個出生,順理成章幫忙照顧。
「所以我,中文英文都不懂。」她不好意思地笑說──不好意思的,應該是香港人吧。
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尚且容得下外地人一碗飯。Surijit滿十六歲也去工廠打工,最
初做雜工,後來組長教她車衣:「我曉得車一整件衣服呢!」人們都叫Surijit「星妹」
,Surijit的媽媽和妹妹也在同一間製衣廠,兩人便是「星媽」和「小星女」。
十七歲,Surijit回鄉下結婚,隨即和丈夫來香港,丈夫很快也在工廠找到工作。
只是香港經濟衰退,Surijit如今還能做,僅僅是清潔,並且要有本地人介紹才有機會。
「我住屯門,天天到山頂洗地,雖然是政府工,外判再外判,每月只有四千八百塊,而且
還要每三個月續一次約,隨時沒得做。」十年前Surijit四個孩子不過由十二歲至七歲,
都得自己照顧自己,每晚她煮一大窩飯,翌日大人小孩都食冷飯。
生活這樣苦,Surijit還是喜歡香港。「香港很舒服,不會有災害。」她的答案頗令人意
外,貧窮並不是人間最大苦難。「你看大陸和印度,幾乎年年都有水災、地震,香港沒有
這些災害。」
Surijit接著說:「而且現在香港的歧視也相對減少。雖然在街上,有人看到我會用紙巾
抿鼻;雖然租房找工依然不容易,有時在電話說好了,見面時卻拒絕──但我的孩子,機
會好得多。」Surijit的大女兒和小兒子,都在唸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雖然不懂寫
中文,但英語會說會看。大女兒唸酒店管理,還自己起了中文名:「蘇靜安」,小兒子唸
商科,四個子女中唯有一個兒子比較無心向學,如今在地盤打散工。「香港很多好人,兒
子到中三便讀不上,我求老師,她們又讓他留在學校到中五。」她感恩,多過抱怨。
當初通過香港融樂會轉介個案,幹事尖銳地反問:外國人的定義是什麼?不少南亞人都當
自己是香港人!比Surijit小十年的妹妹在香港出生,直認自己是香港人,Surijit對自己
的身份可是有點尷尬,不肯直接回答:「唉呀,我比較保守,弟妹都笑我是古老石山!反
正我們中秋也食月餅,新年也有紅包,印度、中國、甚至聖誕節也會慶祝!」
南丫島老外 貓狗是至親
南丫島可算是香港最多外國人聚居的社區,這裡有兩多:一:「植物」,說的可不是花
花草草,南丫島凡有酒吧處,必有一、兩個老外從早到晚,啤酒一杯杯地接著喝,在當地
住的朋友形容這些酒鬼是「植物」,長在吧枱旁邊都不懂離開了。二:貓狗,朋友聽過有
估計,平均十個人養七隻狗,比例相當驚人,而貓隻,由五年前七百五十頭,經努力絕育
後,減少到如今三百頭,這是南丫島動物保護組織認真點算過的!
Diana是英國人,從九零年起,斷斷續續來香港教了十年英語,中文不懂說、香港朋友沒
幾個,卻養了兩頭狗南丫島出生的狗,每趟離開香港,無論是回英國、去西班牙或意大利
教英語,都忠心耿耿地帶著兩頭狗到處移居,不嫌其煩地通過種種過境手續。
剛剛七一遊行,她還與南丫島動物保護組織一同上街示威,爭取動物權益。「香港人近年
對動物變好了,以前南丫島會放毒毒死狗!」她說九七年,南丫島外國和本地居民大概各
佔一半,本地人受不了貓狗太多,固意放毒,她的狗給毒死了,後來又再收養兩頭。
「九七前英國人來港不必簽証,吸引不少沒技術的年青人來港,到蘭桂芳工作、在中環送
麵包午餐等,都喜歡住租金便宜的南丫島,可是回歸後英國人再也沒特權留港工作,也因
為金融走了不少外國人,我看現在的南丫島,只有兩成居民是外國人。而八成中國人中,
有九成是年青專業人士,他們會把貓狗當寵物,很有責任心!」
Diana口中的香港歷史,有趣地以動物貫穿。她旁邊的Angela,澳洲人,在多間英文報章
當過記者,回歸後香港新聞價值大減,還曾經失業一年,但去年她毅然辭去政府新聞處的
工作,轉職亞洲動物基金公關經理。「我愛新聞,可是更愛動物!」Angela說。
兩人都讚香港效率高,生活很方便,Diana指出七一遊行見到不少警員,一臉幽默,似乎
都極力避免發生衝突;Angela說NGO在香港工作,比在內地更方便,外藉同事都寧可住在
香港,不願長駐大陸。
然而,還是談到動物,兩人更興奮。
Angela從錢包拿出兩張黑熊的照片,細細解釋基金保育中國黑熊的工作;Diana最愛帶兩
頭狗去南丫島的山上散步,港燈在南丫島的發電站旁有個海灘,經常有人去遛狗,被稱為
dog beach呢。
http://leila13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9368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2.167.102.171
推
06/28 00:36, , 1F
06/28 00:36, 1F
→
06/28 01:18, , 2F
06/28 01:18, 2F
推
06/28 01:20, , 3F
06/28 01:20, 3F
推
06/28 01:25, , 4F
06/28 01:25, 4F
→
06/28 01:26, , 5F
06/28 01:26, 5F
推
06/28 07:06, , 6F
06/28 07:06, 6F
推
06/29 07:34, , 7F
06/29 07:34, 7F
→
06/29 07:34, , 8F
06/29 07:34, 8F
推
06/29 13:10, , 9F
06/29 13:10, 9F
推
06/29 22:46, , 10F
06/29 22:46, 10F
→
06/30 22:05, , 11F
06/30 22:05, 11F
→
06/30 22:14, , 12F
06/30 22:14, 12F
Hong_Kong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