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二零零九。冬。香港 (一)

看板Hong_Kong (香港)作者 (不要驚動愛情)時間16年前 (2009/12/20 03:28), 編輯推噓8(801)
留言9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選擇文章分類的時候猶豫了很久,總覺得香港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幾年前那樣就只是 個觀光旅遊的地方,在心得與遊記之間考慮許久,最終還是選了遊記這個分類。 BLOG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ijnu/13037364  觀光客 http://www.wretch.cc/blog/ijnu/13037376  如果不搭地鐵與電車。天水圍、元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違的香港  總是很矛盾的,每次在離開香港時告訴自己不要再來香港了,但每每在朋友的一聲吆  喝下,我又開始愉快地訂機票、旅館,在腦海中溫習每一次見到的香港,每一幅的景  色,每一餐的美味,以及每一場溫暖的聚會。緊接著是在心中想像接下來的旅行會是  一場多華麗的冒險,我可能在哪裡迷路,我可能嚐到什麼美妙滋味,我可能見到怎樣  的風景,以及也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物,在我的行程中增添趣味。當然,還有那久久  才能見一次面的朋友,熟悉的笑聲與不標準的國語。行前苦惱著要採買什麼手信,比  規劃行程更令人焦慮。直至踏上旅程,心中大石才悄然落下,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  之,過多的準備反而令人少了驚喜的體驗,只顧著行程上的清單,容易忽略身邊美麗  的場景。  觀光客  我喜歡用好奇的眼神與心情,毫不掩飾我是一個觀光客的事實。即使是在台北街頭, 熟悉的城市永遠充滿新鮮,遑論是個我不熟悉的地方,充斥著我不熟悉語言的國度。 當我拾起背包的那一刻,背上相機的那一秒,有一種無法控制的衝動悄悄地說,  Carpe diem。所以,快門不停,想像奔馳,Hello, Hong Kong!  香港友人J先生說,我穿著短袖短褲,即使不背著相機拿著地圖,也是一臉外地人的  樣子。因為在這個城市裡,十二月的天氣,本地人不會有這樣的穿著。在他的車上,  我見到遠遠的路邊有個女人穿著細肩帶與短褲,我喊著「你看,那女生也穿那麼少! 」 J先生在一旁笑著說:「妳看清楚,她是個外國人!」好吧!她有一頭褐髮與深刻 的輪廓。至於是不是要像個本地人,老實說對現在的我來說,這倒是無所謂了。以前 的我喜歡刻意像個當地人,但自從背起相機後,我就不在意這件事了。你知道的,觀 光客似乎總有一種神奇魔力,容易得到友善的微笑與招呼,當然,被觀察以及被當作 肥羊也很正常。至於要怎麼親近一個城市?我的方法是,學會幾句基本的當地語言, 然後,You got it! 那一天,我登上電車想去一嚐美味三文治以及有濃厚歷史風味的冰室。那台古老的收 銀機,一格格淺綠色的小磁磚、天花板的吊扇和黃暈暈的燈光,水吧裡師傅忙碌的場  景,玻璃櫥櫃中隊伍整齊的蛋撻、雞尾包、提子蛋糕,卡座裡邊吃牛肉公仔麵邊看報  的阿叔,推了下老花眼鏡偶爾啖口熱鴛鴦的老伯。身上的相機、手上的地圖,再用不  標準的廣東話落order ,我看見服務生眼裡的好奇,她微笑但用好奇的眼神問我「妳 不是香港人吧?」我笑了笑,繼續用廣東話說「我係台灣人」。但好笑的是,我手上 的那份卻是因不小心拿錯的韓文地圖。    身為一個觀光客還會有什麼好處?我在旺角「好旺角粥麵」晚餐時,負責點餐的阿叔  親切地教我們該怎麼吃才能嚐到美味的餐點,他說,我那盤雲吞撈要加上點辣椒醬, 友人的艇仔粥要落點胡椒。阿叔說,如果不這麼吃,這些食物嚐起來就「麻麻地」, 得知我們從台灣來還操著一口不流利的廣東話,笑說「怎麼台灣來的還會說廣東話」 ,也許阿叔不知道,我的廣東話濫到一個極致,甚至不小心發錯音差點變成粗口。 在元朗「好到底麵家」午餐的時候,請點餐大姐跟我們推薦這裡的招牌麵食,因此我 們試了蝦子撈與雲吞麵,入口濃烈的蝦子海味令人印象深刻。順便問問我們台灣人比 較常吃什麼。除了台灣人常點的餐,大姐也把日本人、新加坡人喜歡吃的一起告訴我 們,算是一種交流。 觀光客、食物與當地人組成了一種微妙的和諧。還記得我在首爾吃雪濃湯時,比手劃 腳跟阿珠媽點了一碗,我用不標準的韓語向送餐來的大姊道謝,桌上的中文旅遊書透 露出我是個外國人這件事,也許是我看著那一大碗雪濃湯茫然的臉,送餐大姐幫我用 剪刀剪好泡菜,打開鹽罐、胡椒罐示意我落點鹽與胡椒,向來我把這些舉動當成對觀 光客的禮遇。至少我第一次去我家巷口的麵攤時,老闆不會告訴我加點他們店裡的秘 製辣椒會更對味,也許只是因為我不是觀光客。 風景。如果不搭地鐵與電車 香港友人M先生與B先生說,現在沒有地鐵這種東西,全部改名,一律稱作港鐵。雖 然他們還是地鐵、地鐵的叫。這次聽了M先生的建議,去了天水圍、元朗一趟,西鐵 站清新明亮也許是剛蓋好不久的緣故;輕鐵很有特色,不設閘門的車站,進站與出站 的拍卡機顏色不同,還有那短短的兩節車廂總是擠滿了人。 天水圍是一個悲情的城市並且有很多鬼 (?),還有,那裡的人均所得不太高,回台北 前與香港友人打邊爐時他們這麼告訴我。那裡有許多新移民(意指內地來的民眾),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缺乏謀生技能,不少人只能從事低階層的工作,被經濟壓力壓得喘 不過氣的時候,結束生命是許多人選擇的唯一辦法,因為只要一躍而下,所有的壓力 就再也不是壓力。我到天水圍不是去濕地公園,而是在網路上看到了屏山文物徑想去 走走看看,那裡有個圍村。香港友人D笑著說,圍村有什麼好看,他就是圍村出身的。  新界的景色與九龍、港島大大不同。沒有港島中區的光鮮亮麗,也沒有九龍的都市氣  味,取而代之的,有一種灰濛濛又略帶點黃的色調,沒有大量的屏風樓,有一些類似  集合住宅的景觀,矮房子不少。路大條了,大家的生活步調慢了,這裡由不得你快,  是因為大家都慢。  即使如此,星期日在元朗市區裡,下了輕鐵,迎面而來的是擁擠的人群,你停不下來  。因為後頭跟上的人潮逼得你不得不繼續前行。榮華店裡的採購人潮,大家都搶購著  那買二送一的優惠。街市裡熙來攘往,師奶們撿菜挑菜話家常,即便只是街邊賣小糕  點的鋪子也門庭若市。只是不知為何,街上發的那些廣告,很多都是老人院的小紙卡  ,當我抬頭看看那些橫的豎的招牌扛棒,以及公園裡太陽下的老叟,瞬間恍然大悟。  走著走著,我發現觀光客的角色在這個城市裡顯得突兀,於是,我開始猶豫每一次的  快門,怕的是打擾了他們。在路上與許久未見的香港友人通電話,約了隔天到赤柱走  走、食tea,跟著走到B仔涼粉點了杯紅豆冰消暑,雞翼尖頗負盛名也不免俗的來上一  盤,老實說,吃得嘴都痠了。  在這樣框起來的世界裡 乘上西鐵來到錦上路,像我一樣的觀光客更少了。路上的地產經紀忙著用電話聯絡看 樓的客戶,街邊一輛輛巴士載來不少潛在的買家,這裡的樓盤似乎相對便宜許多,是 這樣吧!?不小心走錯路還是繞了一大圈,好不容易走到吉慶圍,那個我在網路上只 見過一次但卻印象深刻的圍村,出發前即心思思的要來一探究竟。 盛惠三蚊。這是入場費,牌子上寫著作為吉慶圍的發展基金使用。 沿著圍村有著一條水渠,看似不再流動的水面無波,高聳的城牆是歷史的痕跡,角落  的雜草,破損的牆面佈滿青苔,村子外圍有著潮濕的氣候。即使城牆年代久遠,裡頭  改建的屋宇早已透出頭來,新式的建築材料、貼磚的外牆,刷上與陰暗城牆格格不入  的色調。說是舊屋新氣象也好,抑或是新舊交疊兼容並蓄也罷,一個有著古式包裝,  卻是新派的內在,偏偏坐在門口閒聊開講的老婆婆又是那樣的年事已高,一種複雜的  感覺油然而生。  用三元就能買到裡面的光景,如果是我,我不願意這麼出賣我的家。我靜靜到處走走  、拍照,快門聲在這座安靜的小城裡有點刺耳,大門旁有一群婆婆們打著紙牌,偶爾  幾句音量稍大的時候才會傳出門外。待在這裡的時候,陸續進來了幾位金髮碧眼的外  國人,那些門口的婆婆們,一見外國人即立刻起身,迅速拿起圍有黑紗的帽子,口中  大聲喊著「 Photo,ten dollars!」,快速站好各自的位置,緊接露出制式的微笑, 港幣十元,買你三秒的微笑,確實是一筆買賣。  離開前我又見一位外國人拍照,一張十元,那個外國人大概拍了兩三張,臨走前對我  說那些媽媽們賺得可真多,我們倆相視而笑。當外國人走後,那群婆婆就在大門前的  長椅上數著今天的進帳,一個銅板、兩個銅板、三個銅板......,映襯著的是佝僂背 影與四點斜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32.131.214

12/20 03:43, , 1F
你文筆非常好
12/20 03:43, 1F

12/20 03:49, , 2F
推~~
12/20 03:49, 2F

12/20 12:13, , 3F
推原PO的文筆
12/20 12:13, 3F

12/20 16:21, , 4F
推原PO的文筆
12/20 16:21, 4F

12/20 17:41, , 5F
照片跟文字都很棒!
12/20 17:41, 5F

12/20 23:00, , 6F
12/20 23:00, 6F

12/21 00:55, , 7F
寫的太好了 棒!
12/21 00:55, 7F

12/21 11:10, , 8F
哈~感謝各位 很高興這次不是走馬看花,可以好好看看香港^^
12/21 11:10, 8F

12/21 19:14, , 9F
看了原PO的文字,又讓我想再去一次香港了~
12/21 19:14, 9F
※ 編輯: ijnu 來自: 202.132.131.214 (12/21 20:27) [部份違規或廣告推文已被系統自動刪除]
文章代碼(AID): #1BBIbtp3 (Hong_Kong)
文章代碼(AID): #1BBIbtp3 (Hong_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