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六五】聖吉爾斯座堂

看板Ind-travel (旅遊/自助旅行)作者 (ff)時間2周前 (2025/03/19 11: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30403 (造訪時間:2023年) 今天的第二站是位於「皇家一哩路」中段的「聖吉爾斯座堂」(St. Giles' Cathedral),從端點的「愛丁堡城堡」往東走就可以到,不過在這之前要先解決午餐, 還有餐前的冰淇淋。 後者被我挑中的是「Mary's Milk Bar」,地點在城堡南方的「乾草市場」,看似近 ,由於地勢高低差,仍得先迂迴下丘。雖名為市場,現今望來只是個被諸多建築圍繞的長 方廣場,但昨日所見的低矮「牛街」正是接往這兒,意味它曾經歷過市集的哄擾、貧民窟 的藏污納垢。 環望了一圈走至店家所在的西南角,完全沒客人讓我又疑惑確認了招牌,畢竟網路都 說得排隊,可能是天氣冷又飄雨的關係吧?推開門,掃描冰櫃裡的各插牌,因為來就是為 了它的私房特調,當中也的確有不少口味混搭,例如撒了辣椒粉的花生椰奶。而「 Zabaione」這怪名字同樣誘使我詢問,可惜老闆一連串解釋完,我只接收到會有酒味,是 事後再查,才知是種義大利甜點的仿擬。不過當下仍決定將它帶走,因為試吃感覺滿特別 。 拿它與梅子口味交替刷新味覺,我依計畫拐去了「灰衣修士教堂」(Greyfriars Kirk),其名來自於慣穿灰衣的「方濟各會」,然繞來此倒不是為了什麼厲害雕琢,而是 這邊有個打卡點「Bobby's grave」。「Bobby」是隻小狗,因不離不棄守著主人墳墓十四 年,便博得當地人的尊重,連「維多莉亞」都曾來致意。於是街邊也多了個噴泉小雕像, 能見可愛的它立於頂頭。 網路的宣傳無遠弗屆,抵達時一堆網美圍著它擺拍,我只能嘆口氣拐往巷內教堂,怎 料那兒也沒好到哪,團客多得令我傻眼。找了稍微疏落的角度朝教堂望,其山形立面樸拙 ,幾許尖拱窗點綴,前方墓園倒是花彩繽紛,若非擺了「Bobby」雕像,完全不會知曉下 面是牠與主人的埋骨地。 盯望片刻,出巷改往東走,目標是前晚給我不錯印象的「Soul Vegan」。相比周六晚 ,周日中午的生意略差,還有滿多空位。按照昨晚的預想,我快速選定前菜「沙嗲豆腐串 」,上桌後也一如期待,有被花生加持的濃重醬香。主菜則是用杏鮑菇作的「檸檬炸豬排 」,頗為擬真。不過它單吃不錯,沾了檸檬汁醬就有點衝突,因為酸度太稠重了,如果與 甜點相佐或許會覺得OK,搭配鹹食,就一直無法適應,即便只沾一點點,仍舊搶戲。 吃完午餐,折回「皇家一哩路」,相接的十字路口有名為「Tron Kirk」的教堂,尖 塔從遠處便能見其存在,稍早在城堡瞭望時,也很招引目光。好奇進去,沒想到已失去原 本功能,變成藝文市集了。 不禁多查了資料,原來它建於十七世紀,名稱為蘇格蘭語中的量秤,因著早年被市場 包圍。中止宗教功能,則是因結構老舊。即便如此,瀏覽攤區時將目光上移,望來倒不像 危樓,可能已做了修整。最顯明的便是屋頂燦新的木色,花窗也留有不少繽紛者,鮮明呈 現了聖經人物故事。 簡單繞過,出來再往西,便是政府機關要地,街北頂額雕綴的拱廊後,坐落著市政廳 ,以廣場相隔的街南,為議會法院之所在。一座人像在外圍接迎著,瞥了名字,居然是「 亞當史密斯」,其《國富論》闡述歐洲產業歷史和市場要素,被視爲經濟學的里程碑,沒 想到是蘇格蘭人。 後方另有個造型奇特的柱座,弧瓣輪廓,徽印鑲飾,柱頂還立了獨角獸。查了一下, 是名為「Mercat Cross」的歷史標記處,由於早年這區為市場,官員除了在此宣讀公告, 亦會處決犯人,只是經「維多莉亞」時代的改造,已沒了當時的肅殺。 但我想觀光客來,多半不會在乎這兩座雕物吧,視線應就直接掠至廣場中央的「聖吉 爾斯座堂」。它的歷史挺古遠,可追溯至十二世紀的「大衛一世」,現今版本則是十四世 紀後的修修改改。曾經周邊添附了諸多屋房,十九世紀又請了名家去蕪存菁,最後的它持 著質樸路線,東立面僅用迭降山形搭配尖拱花窗。不過中央塔那藉石肋形塑的王冠,便足 以令其與眾不同,即便「Tron Kirk」高聳相競,依舊輕易深烙了印象。 我在抬望中繞行教堂,窗列於北翼廊挑升,並闢了門,其門扉深鎖,意味入口得續往 前探。彷彿作為呼應,廣場西端亦有人像,且碑座雕得格外繁複,鏤框中能見戰爭殺伐。 跟網路相詢,得到了頗陌生的名字,「Walter Montagu Douglas Scott」,第五代「 Buccleuch公爵」,說是著名蘇格蘭貴族,曾在十九世紀擔任掌璽大臣和樞密院主席。 盯瞧過雕藝,我回過頭,西立面是其另端兄弟的加闊版,由於多了主大門,與冠塔相 搭更顯氣勢。不禁被門口繁飾吸去,其框邊以層層纏葉圈繞,再往外是雙排的人物雕像, 或軍裝或戴冠,顯然刻的是蘇格蘭的重要君王。 和北翼略呈鏡像的南翼相對便沒亮點,走看間,不禁會瞥去與其相望的舊議會大樓, 它在拱廊之上築起希臘式神廟門面,還在前方添了「查理二世」的騎馬像。根據資料,其 父「查理一世」被砍頭後,議會很快就擁他為主了,擺明跟英格蘭議會及「克倫威爾」槓 上。而在這棟之前,議會其實是窩居於教堂,頗為衝突,不過現在他們有更大的新家了, 把這裡留給法院。 瀏覽過外圍,從西門步入,隨導引由南側廊看起。除了牆壁的紀念碑板列陳,虛隔為 五的中廊也形塑了石林景緻,拱弧點躍,肋線如泉湧。雖穿插了現代金屬吊燈,花形的開 散彷似蒲公英飄降,倒挺相襯。花窗亦挑引視線,即便在宗教革命被簡樸化,「維多莉亞 」時代又因應潮流瑰麗再生。近處便有幅以「大衛王」為題,下段的他被畫得如女性秀美 ,手提巨人頭顱頗為反差,上段則已成王,拄著七弦琴英武揚顯。 走著走著,附有解說牌的矮凳雕塑勾起我注意,讀了一下,是「查理一世」搞出來的 事件。蠻橫的他想在蘇格蘭強推英國國教,不僅將此堂定為主教座堂,走主教制,還規定 儀式中必須使用他們的《公禱書》。這便激怒了當地的長老教會系統,於是名為「Jenny Geddes」的女子就順手抄起矮凳朝佈道牧師丟,繼而引發群眾鼓譟暴動。 這也可說是「內戰」的其中一條導火線,因為後來蘇格蘭人簽訂抵制「查理一世」的 《民族誓約》(National Covenant),組成所謂的「誓約派」(Covenanters)與「保王 派」相抗。而這場「主教戰爭」打得「查理一世」灰頭土臉,逼他回家跟議會要軍費,偏 偏議會早被他得罪光了,於是鬥來鬥去,就燒出長達十年的內戰。有趣的是,後來蘇格蘭 雖奉了「查理二世」,他卻再次將此堂定為座堂,到「威廉三世」上台才回歸了長老制。 循南側廊續往前,柱邊出現一座講道壇,哥德式的挑尖華蓋雕鏤得繁複。但盯望片刻 便覺奇怪,因為它沒朝著中廊,不知有何典故。猜測該跟長老制的推行有關吧,看資料他 們似乎喜歡小團體聚會,再加上內部派別的分裂,曾有好長時間教堂以牆築分為好幾個區 ,有些還撥給市政之用,頗為混亂。是十九世紀那次大修才將隔牆拆光,作了統整。 再過去,簡練巨偉的管風琴嵌於南翼廊,由此瞥向教堂的十字交會處,北翼廊的大花 窗輕易抓縛了視線。它有著狂野的筆觸,周邊以耀金飛臨天使提亮,中央用幽藍形塑「加 利利海」的暴風雨,能見船員驚懼抓著飄搖小船,耶穌卻自在於濤浪行走、平息,勾勒一 隅定靜。 而當視線略移,才發覺這兒的配置挺反常,以鷹翼輝亮的讀經台跟主壇居然呈南北, 唱詩班也被擺在管風琴前弧狀圍擁,傳統應都是東西走向啊。找到了解說板,原來是近年 的新想法,認為主壇被擺在深遠的東端,甚至以屏相隔,太過階級,便將主壇挪至中心, 讓信眾坐於兩側,更為親民也具向心力。 順著南廊,花窗繼續在身旁撩目展演,就算是管風琴右側的小小空間,也塞了歷史畫 。上段以初代「莫里伯爵」為題,身為「蘇格蘭女王瑪麗」的異母兄弟,他在女王被囚於 英格蘭時,成了年幼「詹姆士六世」的攝政王,卻也因此招惹了女王派,在街頭被刺殺。 下段畫的是其葬禮,主持儀式的「約翰·諾克斯」(John Knox)頗為搶戲。這也理所當 然,畢竟是他帶領了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再往前,為「聖保羅」的主場,上段有他因耶穌的顯現,驚慌落馬,下段描繪他於雅 典的傳教。左側鄰居據說是「聖彼得」,但主題究竟為何,頗難參透。而幫南廊收尾的是 「五旬節」,取了《使徒列傳》章節,當象徵聖靈的白鴿飛臨,眾人都瞬間被充溢,思緒 相互了解,語言不再是隔閡。 走至此,便能在中廊自由觀覽了。這東半部的花窗同樣精彩,由北翼廊順時針逛,會 看到「所羅門」獻上「第一聖殿」及「所羅巴伯」帶領從巴比倫歸來的子民興建「第二聖 殿」。隔鄰是天使昭示「施洗約翰」的誕生、被取名、和成長後於「約旦河」的傳道。 再過去便轉為經典的耶穌生平,從三賢者來朝說起,至東端收於高潮。這兒左側顯然 是最後晚餐與猶大背叛,正中的大東窗為受難,右方補上復生後和門徒的幾次會面。我不 禁盯望大東窗良久,它刻意混濁了下半色調,讓釘於十字架的身軀顯得晦暗,也反襯上半 升天時的光芒萬丈。 端賞完,走往「五旬節」花窗所在的邊角廳室。名為「薊花騎士團禮拜堂」( Thistle Chapel)的它是另個亮點,對應由「詹姆士二世」制定的「薊花勳章」(Order of the Thistle)。它等級僅略次於「嘉德」,為其設置的禮拜堂最初在「荷里路德修道 院」,偏偏隨著國王的罷黜,被暴民破壞,直到二十世紀才在「聖吉爾斯座堂」落腳。 經過主事者投注心血,新生的它擁有格外瑰麗的華妝,也導致前來見識的遊客相當多 ,得由工作人員在前廳管制人流。或許有著熱情支撐,這女生以笑臉不斷重複簡要介紹, 我一邊聆聽,一邊抬望,光這前廳就挺有看頭了。為不影響教堂主體窗照,其天花板特別 低矮,也令散射的拱肋顯得清晰,它們繁密搭接,在每個交錯點結為碩大的花團或葉球, 若仔細看,被施以金漆的正是勳章主保聖人,即負著X形十字架的「聖安德烈」。 等了一陣,終於能踏入禮拜堂一窺究竟,其天穹跟前廳式樣類似,但抬升得相當高, 花團同樣也有些以金漆耀顯,中央代表王家、聖人與薊花勳章,周邊則由天使捧著最早十 四名騎士的盾徽。而相對主堂亮麗揮灑的諸花窗,這兒就遜色多,只有攜著漁網的「聖安 德烈」獨領風騷。 這倒也無損此堂輝華,就如前些日子於「西敏寺」、「溫莎聖喬治禮拜堂」所見,環 圍座席也因騎士團的配置,飾綴得浮誇,本就有哥德式的框邊繁鏤,錐頂又往上延伸,配 劍支著盔冠,冠上人物奇獸花羽各自變衍,很令人眼花。 西端中央顯然留予君王,不僅堆疊得最高,還配襯了聖者雕像,很誘人想像全部騎士 列席的勝景。若要挑嫌,就是整廳都太昏暗了,得趨近再努力辨認,才會發現扶手都綴了 不同種類的動物。高處則穿插了展翼小天使,或持著不同樂器翔遊,或聚於東端的壇座華 蓋,將光耀交予降伏邪龍的米迦勒。 流連許久走出,朝座堂十字交會處返折。不由得又多停留幾許,畢竟環繞此處的四巨 柱跟頂頭冠塔,可是目前最古老的部分。相對之下,設於此的講道壇便是幼幼班了,誕生 於十九世紀的它以花葉細膩雕邊,勾顯六項關於慈悲的美德。 繞往西半側,這兒特別立了「約翰·諾克斯」的塑像,並附上解說牌。看來他為了宗 教改革,命運也挺多舛。由於偏向「喀爾文教派」,比已推行的英國國教更激進,先是被 法軍俘虜,又被迫至歐陸流亡。就算回到蘇格蘭,煽動性的言論也常引發民眾暴動,多次 與「蘇格蘭女王瑪麗」槓上。 順道望向北側廊在這區的花窗,中間那幅的下段能找到「聖吉爾斯」,以小鹿為伴挺 好認。他是住在法國「尼姆」的希臘隱士,被痲瘋、殘障者視為主保聖人,在中世紀相當 受蘇格蘭歡迎。 而當走到這,便能發現中廊在此段的不同,刷藍了拱頂,肋線抹金,夜空墜星般,誘 人在仰望間看向西端。其左側有先知羅列,右方描繪了法櫃的搬行,中央則相當考驗想像 力。望著思考著,便也覺得這兒花窗凝縮了藝術史,從東端較傳統的工筆,北花窗那不羈 的狂野,至西端的抽象翻玩。 認輸後去找了解答,原來獻予的是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非宗 教人物挺令我意外。或許因著作品調性,構圖也顯得夢幻,偏綠的底部代表書寫過的自然 世界,中央是他的化身,周邊花草散點著意象式人形。這些人到轉藍的中段,相攜聚合成 圓,在頂部金爍的,說是揉含了愛情的旭日,如玫瑰綻放。 真只有愛情嗎?我怔怔盯望。或許也雜有對和平的祈願吧,在攜手間哼歌,弭平宗教 、種族、國家的界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742354863.A.D49.html
文章代碼(AID): #1dsZclr9 (Ind-travel)
文章代碼(AID): #1dsZclr9 (In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