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北印度遊記【十九】千柱之廟
~※ 千柱之廟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19646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相比昨日極度緊湊的行程,今天要去的地方不多,主要是拉車到藍色城市「久德浦爾
」,但中間還是有個重量級景點「千柱之廟」(Chaumukha Mandir)。它中午十二點後才
開放給觀光客參觀,本來我早上是排了「那格達」與「艾克林吉」,但就如前幾篇所說,
被胖大叔移去昨天了,所以我就等著看他要拿什麼極美山景來換。
結果....他先開車到了一區樹林,指著枝幹上掛垂滿滿的蝙蝠,然後帶我去河邊看牛
拉水車,接著又在很偏僻的小路東拐西繞,當我疑惑到底是要去什麼秘境時,笑咪咪問道
:「怎樣,景色很棒吧?」不會吧,剛剛這些就是他犧牲掉我昨天的城市王宮,特別要帶
我來看的風景?
是啦,相比別地方黃沙滾滾的禿岩地貌,這邊是多了些綠樹,不過....應該沒到絕美
的程度吧?之前去過的幾個國家都有更厲害的山水狂電它啊。若非往後幾天還需要他開車
,真的很想立刻吐嘈,但那瞬間也只能將苦水嚥進肚,端起假笑說著「是啊是啊」,免得
他把我踹下車。
車在轉完胖大叔自以為的私房景點後,來到「Ranakpur」,也就是「千柱之廟」的所
在地。在此正午時分,照理該先用餐,不過我可能已被當成仙了吧,他什麼也沒多問,就
直接下車帶我買票,押護照換語音導覽。這倒沒差,能把時間省下來多看些建築正合我意
。
一如來之前在網路照片所見,「千柱之廟」的外觀相當壯偉,像個城壘座落於高台,
微弧小塔相互比肩,形構成圍牆,每座塔還支著旗桿,配上白色長幡。入口門樓也與其規
模相稱,三層高的露臺折曲堆疊,有拱冠凝聚著視覺。據說這座寺廟的砌建緣由於五百多
年前的一位商人,他夢見一艘在天體間飛行的舟車,覺得是種預示,便求了當時大君的資
助,要將那樣的形貌化為寺廟。但我可能悟性不夠,在入口前左望右看,怎樣也不覺它像
交通工具,難道在那個預示夢裡就真的是座飛行城?
儘管立面上的妝點不多,只是有著展闊氣勢,當踏著長階走入門廊,便像步進另個世
界。扭擺的小人串接著,成了門框帶飾,橫楣與支柱則像神祇們的展演舞台,連門檻也拉
伸出鼓面模樣的台座,配襯上守護獸。天花板自然不可能留白,若抬起頭,會發現有尊分
化出五個下半身的蓄鬍小神在那與人互望。如此獵奇的造型很令我疑惑,幸好回去後有找
到典故,原來那是五元素的化形「Akichaka」,分化的下身代表地水火風,以及象徵源頭
的天堂。
不過若以為一處門廊就概括了此寺風格,便太天真了,它只是道前菜,穿過之後繼續
登高,拓開視野裡的千柱叢林才是主景,令人瞠目結舌。一如在寺外所見,接迎大廳有著
三樓高的空間,它由諸多立柱協力撐起,每根都佈滿細膩刻鑿。我走近細看,柱面先以團
花拼組成條帶,隨著視覺往上,漸轉替為擺扭小人,他們環舞著,也舉手抬足化作撐架。
撐架上彷若雲界,有諸多神祇於龕室俯視著,也像是種指引,將我的目光帶至天穹的華麗
藻井。
藻井中心為基本款的層層瓣蕾,然支撐的拱肋卻不甘平凡,每一根都化形為人物,身
姿婀娜地立於花叢間。鄰近的鑲板亦不乏精品,像是靠近入口的許願樹「Kalpavriksha」
,便有著抽象表達,它的枝葉似流雲、也如浪花,它隨興勾捲著、繁複堆疊著,現顯大自
然的生生不息與變化萬千。
我在訝望中緩緩往前走,挑高大廳正對的是核心聖堂,不過在聖堂前還有個較低矮的
空間,入口被長繩及管理人員攔著,看起來必須是信徒,才有資格走到那處小廳,在聖堂
前跪坐、祈願、尋求心裡的平靜和領悟。雖有點疑惑是如何判定身分的,但若拿著相機,
肯定就過不了關吧。
好奇的我在攔繩前努力朝裡窺望,小廳以環柱圈繞,風格儘管與外頭類似,卻像凝縮
了精華,顯得更為精緻。除了細密的柱雕、藻井疊瓣、人物肋板、水晶燈,又添上在「那
格達」望過的「Makara-Torana」,隱著接迎寓意的波弧飾帶掛在支柱間,便彷彿此廟以
其包容萬物的慈心,等待人們走近聆聽。
最早,我曾以為這就是一座印度教寺廟,了解過後才知道其實屬於耆那教,跟佛教一
樣,都來自婆羅門教的宗教改革。就如同西方天主教的過往,婆羅門教流傳久了也變得僵
化迂腐。越來越偏差的種姓階層讓許多人起了反感,我們熟知的佛陀是一位,創立耆那教
的「筏馱摩那」(Vardhamana)也是其中一個。
耆那教的思想跟佛教有點類似,秉持著和平與平等,要人們不殺生妄言,也別偷盜淫
邪。不過在教義裡有個很特別的身分「蒂爾丹嘉拉」(Tirthankara),指的是擺脫業力
的限制,跨越生死輪迴的開悟之人,以某個角度而言,算是他們的祖師。這樣身分的共有
二十四位,被信徒們稱作「大雄」(Mahavira)的「筏馱摩那」是最末一個,而敬在這廟
裡的,則是首位祖師「Adinath」。
我努力地往聖堂內望去,隱隱能見著一尊人物座像,儘管在耆那教的典籍中沒有個性
鮮明的神祇,世界也是由微粒自然組成,祖師這麼特殊的身分還是被物化為一種形象,予
信徒們禱望。他在中心聖堂分身成四,朝東西南北講道說理。這種四方傳道的概念也影響
了寺廟的設計,不像傳統印度教是由連續大廳引往高塔守護的內聖堂,這一流派的聖堂多
半在中心,副壇設於四角,其餘廳殿則十字放射,以迴廊交互串接,形構出一個方整世界
。
正打算循著迴廊驗證這樣的佈局時,我瞥見了往上的短階,這很令我好奇,畢竟先前
訪過的印度廟樓上都是禁地,怎料短階通抵的就僅門廳頂頭,其餘由立柱撐起的華麗過道
依舊只是空中樓閣,就別提去尋找隱於視覺死角的廳室。
不太清楚是怎樣的典故習俗,這個空間在台座及地面各放了一尊石象,讓我聯想起印
度主神前都會有的座騎,彷彿既系出同源,便自然融入了慣有傳統,就像寺內滿佈的擺扭
人物飾刻。研究之際,不時還能看見信徒朝象底下鑽,感覺對他們而言,當這麼屈身爬穿
,就能以一種謙卑獲得照應,使冀願成真。
走下樓,我以順時針方向開始走繞,迴廊隔出的小中庭有古樹幾許,儘管樹幹裂分成
誇張穴隙,依舊生機盎然,讓枝葉密織成傘。不過才望了幾眼,目光便被聖堂外的工匠勾
去了,他們穿著白汗衫、下身是傳統纏巾,正拼組裝飾著某尊金屬坐像。刻板印象中的工
匠形象都比較草根,但我望見的其中一人不僅五官帥氣,黑框眼鏡下還有著藝術系學生的
氣質,連思索中的眉頭微蹙都是風景。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度呢,好像多數人都因著貧困
而髒污市儈,又隨處可見耀光熠熠。
在偷瞄中我走至寺廟轉角,有著塔形的副壇門扉閉鎖,沒打算給觀光客隨意窺看,壇
前的小廳倒是開放的,縱使穹頂支柱也是雕花滿綴,相比聖堂前的那間就遜色許多。迅速
以目光掃了一下,我便繼續走到北側的挑高大廳。
大廳跟西邊入口那的相似,沒有壁面,只以高聳的立柱虛隔出空間,也彰顯參天氣勢
,密疊的重瓣藻井以我這平凡肉眼,辨不太出差異,但柱上的雕刻仍能感覺得到不同。據
說寺內的一千餘柱花樣都沒重複,彷彿當年的工匠各自認領了區域,就開始了祕密的創意
比拚,即便同一組乍看有著類似堆砌,仔細觀察,還是能找到其中變衍,或許是某一層帶
的圖騰,抑或龕室裡的人物姿態。
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這間最有記憶點的應是中央昂立的大象石雕吧,不像門廳樓上那
兩尊小小的,設有象夫的它有著真實尺寸,成了觀光客必定合影的焦點。而另個可供分辨
的應是廳尾,通往側門的出入口上置了大型壇座。它呈多角折曲外型,底端為一層層的馱
獸帶飾,上端則是無數的人物坐像,語音導覽裡沒提到它的用途,但這東西如塔龐然,貫
穿了樓層不知延伸至哪,感覺應該有祭祀上的重要意義。
繼續繞往東側,在這邊能找到第二十三代祖師「Parshwanath」的形象雕板,他一身
雪白立於華蓋下,兩側有弟子伴隨。本以為圓盤上那些與花朵攀纏的,只是常見的藤蔓飾
綴,讀了說明,才知竟是一千零八條蛇彼此繞接,這麼說來那看似緻密的華蓋,其實皆是
一個個蛇首?再多查了一下,他的代表符號也是蛇,且多半會和蛇神一同出現,難怪雕板
的最邊兩位有著半人半蛇的型態。
相較二十四代祖的獅子,以蛇作形象代表倒挺特別,可能跟他的傳奇色彩很有關吧。
耆那教的祖師幾乎都像神話時代的人物,第二十三代儘管年代較近,也存在各樣的轉世故
事。故事中他有個宛若冤家的哥哥,在第一世為了王位殺了他,後來也不斷轉世化身為蛇
奪他性命,可是「Parshwanath」最終仍是以慈心看淡一切,彷彿帶著渡化之意,擁抱死
亡。
除了這塊雕板,附近還陳設了其他藝品,像是描繪「Jambudweep」的石板。在印度傳
說裡,「Jambu」這種喬木生長於世界中心,根部產黃金,是人類的起源地,因此在這塊
石板上能看到圍繞「須彌山」的一間間小屋閣,周邊綴著林樹。望起來倒也挺貼合寺廟的
佈局,聖壇為心,儀式廳間四面包繞。
當然就跟其他兩個方位一樣,這兒也有敞闊的挑高大廳,繁麗的柱列依舊令人目不暇
給。不過這兒的廳尾沒有象雕、沒有高壇,只有牆邊延伸的凳板,於是便成了某種休憩空
間,招來幾個年輕人閒坐聊天乘涼。我找了空處往窗外望,遠山、密樹,沒什麼隨廟共同
發展的建築,僅見一座雕鑿精緻的小祭壇立於環道對側。而若努力伸長脖子、多探點頭,
也能瞄到些寺廟背牆,看看貼併成林的塔柱,以及在簷角昂立的逗趣小象。
待了一陣,下個目標是面南的廳殿,先前都被叢立的柱林惑亂了眼,這時經過小中庭
,才發現若抬起頭,便能望見中央聖堂的高塔。它的規模想當然比副壇的壯偉許多,除了
嵌上一層層帶簷露臺,微拱的塔面也攜著相當細膩的切鑿,有些應是堆疊的小龕室,有些
更精微的則由於過遠,縮化為密密麻麻的深雕孔洞。
至於正南的那座挑高大殿,老實說我已無法辨認它與其他三間的差分,畢竟腦袋的圖
形庫早就滿溢。於是轉換目標,開始遠遠用鏡頭捕捉中央聖堂外壁的裝飾,因為這兒沒人
管制,不用擔心我的拍攝被當成褻瀆。儘管距離仍是種硬傷,拍不太出環柱的錯落美感,
神像的生動神情也被糊化了解析度。本來期待語音導覽能多介紹這些雕刻的意指,不過它
似乎著重在建廟的淵源與耆那教的教義,幾個重點作品雖有剖析,英文夾雜印度文的專有
名詞卻讓我聽著聽著就恍神了。再加上忙著拍照,忙著研究雕飾細節,雖一路隨著指牌把
內容播送完畢,當回到最初的西面出入口,知識也沒增長多少,很覺得汗顏。
走下階梯出來,外頭的佈置變得不一樣了,可能是要辦什麼活動,貨車載來金光閃閃
的高矮柱台,接連門階擺了兩列,形成長道。並不斷在台座安上盆栽與擺飾,謹慎微調著
位置。擺飾也似是高級品,鑲了滿滿水晶的鏤雕球體及瓶燈,綴著彩石的燦亮孔雀,感覺
當夜幕一落,便會有另種華炫風姿。
窺看之際,我遇到好心的老婦人,她幫我照了兩張跟寺廟外觀的合影,但自覺沒拍到
門面頂梢不太滿意,又膝蓋不好無法蹲下去取景。儘管我一直說沒關係,她卻硬要把老公
找來,再費了番功夫幫我完成照片,離開前還指著旁邊小路,說往上走可以拍出很棒的遠
景,這樣的熱情好令我感動,相較只想摳我時間的胖司機,簡直是天與地。
依著老婦指向,我往坡上走,果真沒多久便看到一處像被遺棄在蔓草中的小廟,形體
雖存,主塔、伴亭也沒多少傾損,但感覺已無人造訪,或許再過幾個百年,便將回歸山岩
塵沙。而從這兒轉過身,就是個居高視野,能更完整地看到「千柱之廟」的外觀。原本在
丘下只能仰望門樓與環牆,這會兒幾座堂殿的拱頂如疊巒現身了,即便寺廟形構似是四方
對稱,入口大廳的身分還是不太一樣,它有著角錐的形姿,雕物層疊,在它的後方則是主
塔傲然偉立。
我不禁定定望著,像行過了藤花攀纏的撩亂叢林,登上峰嶺,終於能遙望來時路,這
壯偉的模樣真的便是當時商人夢裡的天河浮城嗎?我不知道,我只曉得它也將出現在我的
午夜夢迴,以其炫眼的另種形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58.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ia/M.1627529032.A.186.html
※ 編輯: polesirius (1.171.158.227 臺灣), 07/29/2021 11:25:29
India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