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南印度遊記【三十】艾羅拉石窟-佛教區
~※ 艾羅拉石窟-佛教區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42457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艾羅拉」在「凱拉薩神廟」以南的石窟,多半是由佛教徒所開鑿,在年代上,有人
認為是承接「阿姜塔」這一脈,待佛教式微後,才漸漸增添了屬於印度教的區域。但也有
另一派主張兩者是於「卡拉楚里王朝」同期發展,在風格上交互影響,或許還有著暗自較
勁。
原本還抱著微薄的希望,想在看過「羅濕陀羅拘陀」打造的「凱拉薩神廟」後,導遊
會稍微帶往北,讓我們了解一下「卡拉楚里」的風格,結果就跟泡沫一樣,瞬間破滅,隊
伍直接轉往南,視北邊的印度教區為無物。好吧,南方也是有幾間,我這麼安慰自己,誰
知接續就是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窟洞在身邊對我說掰掰,直到「十號窟」導遊才停下腳步。
我心中隨即湧現雜著了悟的悲鳴,他們根本只想挑重點來帶啊,耆那教選兩間,印度教以
「凱拉薩神廟」作代表,佛教看來就是眼前這「十號窟」了。
它是這區唯一的「支提」,雖同為儀式用的廳間,跟「阿姜塔」那兒的風格又不太一
樣,後者以巨大的「支提窗」形成視覺焦點,繁密雕鑿為旁襯,再於山壁底部開幾道小門
,「十號窟」感覺綜合了「毗訶羅」,窟外有柱廊環圍著中庭,左右廊後都是僧室,滿山
壁的佛陀被換替為條帶上緊依的男男女女,像書寫著印度教的興起與影響,而標誌性的「
支提窗」被縮化成二樓門上的點綴,就算原本象徵逐去晦暗的耀明,是佛陀的視野,彷似
已不太重要。
走了進去,裏頭果真相當幽暗,兩側的立柱跟迴廊都僅剩輪廓,但縮窄的窗口感覺仍
有經過計算,天光投射在廳末的「窣堵坡」,將佛顏映照得清晰。不曉得是種潮流演變還
是工匠的心思,這兒的佛龕並非華美地內嵌於柱體,而是往旁拉展,菩薩與天女團圍成不
甚工整的框邊,有種叢林或是洞窟的粗獷。至於柱廊上的人物環帶,雖因著歲月無法辨認
哪尊是佛陀、哪尊是菩薩侍從,那彷若無際的列陣、具體而微的姿態,一如既往地勾人目
光。
門廊有階梯通往外頭二樓的僧室,好奇爬上時似乎剛好有人付了小費,請管理員將「
支提窗」下的門打開,我就趁機隨他們朝內瞥望。門後的內陽台據說是儀典時的樂手所在
,能藉拱頂的諸多石肋營造很棒的回音效果,實際效果自然是無法驗證了,只能在這短暫
幾秒,以俯瞰視角多感受大廳的幽寂。
外陽台的壁面則被幾個零散佛龕點綴,亮點是左右框上的山形裝飾,被拆解又交互拼
合的「支提窗」疊如峰巒。而主窗的尺寸雖被縮減,勾繞的弧邊仍舊優雅,並串帶著小心
思,能在末端的渦漩中找到揚頭擺舞的小人偶。這些小人偶也出現在左右佛龕的飾框上,
右側的尤為逗趣,圓胖身軀頂著爆炸捲髮,簇擁一起跟教堂小天使有異曲同工之妙。
逛完走下,我想著導遊若不想帶,總該給個自由活動時間吧,而剩餘窟數將近三十,
給個一小時以上應不為過。哪曉得我依舊太天真,他指著遠方,說「二號窟」也值得有興
趣的人過去看,然後就只賞了極為苛刻的半小時。這很令人惱怒,「阿姜塔」即便急行軍
,好歹每窟都算有走過,這邊看了不到六分之一,就想收工了嗎?
由於午餐時間早過,我也不好極力爭取,要大家陪我餓,想了想就過去問可不可以把
我扔著,其他人在外頭餐廳吃完再來接我。領隊一開始的臉色有點不願,大概怕若我屆時
沒出現,人海茫茫要去哪找,幸好常幫我拍照的大姐也在,她敲了幾下邊鼓,順勢要領隊
替我外帶餐盒,於是,我便這麼多爭取到一小時,雖不算充裕,總比原本的快閃好。
快速繞過窟旁伸探的岩腳,現顯的景貌很令人屏息,山坳拋出的弧狀崖壁滿是窟穴,
每間都藏著誘人探索的未知。照道理,隔壁應該是「九號窟」,標示卻為「八」,難道「
九號」是二樓那間嗎?抬頭向上望,那兒除了有簇密佛陀組成的橫楣帶飾,頂頭也以「支
提窗」堆疊,獅首啣咬,佛陀於中坐望,周邊填充的人物雖已凋殘,感覺都該有著各自故
事。
不曉得是否為地形的利用,「八號窟」的入口直接是間大型龕室,佛陀兩旁有諸多菩
薩、侍者、天女陪襯,連成束的含苞蓮花都雕了出來,彎轉進去的主廳反倒樸實,列柱為
界,靠外的起居用,靠內的則以廊道繞圍聖堂,供環行念禱。
至於「七號窟」的外觀就是個小門,相當不起眼,窟裡也處於未完工的空置狀態,步
道在此遇到懸崖而中斷,看了看,就試著從另個小門裡的石階迂迴爬上。它通抵的空間屬
於「六號窟」的門廊,柱頭像植栽從花盆捲垂披落。窟裡雖比門廊侷促,卻無損雕鑿的精
緻,主堂左右各有高大菩薩護持,延伸的側牆則有花藤勾拋成弧再結為懸垂,框圍著另兩
尊較小的菩薩。有看到文章提及右方是「孔雀明王」,左方為「多羅菩薩」,指的是正牆
或側牆的就不知了,不過右牆那尊既在陪襯人物間又多刻了孔雀,暗示身分的意味就挺高
了吧?
門廊往南接上觀覽主道,感覺一路走去便會漏掉「九號窟」,惦記著「八號」樓上似
還有佈置,順廊旁的小門拐繞進去,果真沒錯。但老實說,此窟的亮點就是外壁以「支提
窗」為題的雕作,窟中僅用壁柱將主牆分為正側,佛陀菩薩各自坐立,在姿態精細度上仍
是「六號」獲勝。
回到往南的主徑,一線水瀑從岩頂洩落,若適逢雨季應有著沛然景貌,猜想底下的步
道也是因此變得險危,所以改走上段,由瀑後內挖再延伸。而背處這個「五號窟」是「艾
羅拉」最大的一間「毗訶羅」,門口列柱少許有著淺微的團花圖騰,大多都只打了弧圓輪
廓便歇止,廳內也類似,僅有一根刻上藤葉纏帶,其餘在圓膨柱頭之下一片素淨,有種既
為起居間,一切雕琢暫停的意味。除了廳底主牆的佛堂與左右菩薩,兩側長牆全被挖鑿成
小室,由於大廳地面留了兩道縱長石條,有學者推測這兒也是間學堂或食堂,但石條低矮
不像桌亦不似椅,若還要外加木頭器具,不就多此一舉?
記得有在這區遇上對我極有興趣的中學小弟,他應是幾群校外教學團體中的一員,卻
不專心看古蹟,一直黏著我問些從哪來、去過哪裡、對印度有啥感想之類的話題。若是平
時,我應該會認真作好國民外交吧,但現在分秒必爭,眼睛相機都在急速運作,哪還有精
神分去腦袋跟嘴巴啊,好想對他說叔叔已經可以當你爸了,我倆是沒前途的。
過了「五號」,步道又轉往下,隔鄰的「四號窟」人氣很差,沒看到文章願意施予幾
句形容,明明雕刻比一些窟還要完整精細,尤其是左牆長髮披垂、手持蓮苞的菩薩,可能
主牆一正二輔的配置沒啥新意,就乾脆略過。即便樓上似還有一層在邊側殘著幾許大型雕
像,也無人解說其隸屬於誰,又該如何上去。
「三號窟」跟他同為難兄難弟,極為相像的佈局,更為殘凋的主牆肢軀,不太懂為何
僅一牆之隔,毀損就變這麼嚴重。即便是外頭承接風雨的小窟狀況都比它不錯,帽冠纏髮
俱全,陪襯人物雲集,若仔細看,還能找到一些小奇獸。
如此走馬看花,終於來到領隊推薦的「二號窟」,幾個特地過來一觀的團員已從裏走
出,準備回去集合,真慶幸我不是其中一員,不然肯定吐血。從短階走上,相對封閉的門
牆有不少人物飾刻,只是好像被厭惡偶像崇拜的伊斯蘭人荼毒過,五官被削平又斷手斷腳
,相當淒慘。或許負責摧毀的人心存敷衍,窟裡的狀況還算完整,縱橫立柱將空間切分為
中庭和環廊,圓枕柱頭下的人物花藤仍顯明著,環牆上的壁刻也以清晰眉目與我相望。
不像一般「毗訶羅」在側處鑿出一間間小室,它把壁面化為佛龕接連的展廊,用外層
的飾柱橫帶虛隔成框,於是在這幽微空間裡,隨著步伐挪移,佛陀們也以其差分表情有了
流動生命。主牆的雕刻同樣為觀覽重點,左側以蓮花襯飾的是觀音,髮髻上刻了個微縮佛
陀,有躍舞的捲髮小人與其相伴,右側據說為彌勒,他在中國被改換成大肚微笑佛,於此
倒維持著佛陀繼任者的形樣,有著繁複的頭冠。
走著望著,不禁也想起「阿姜塔」,感覺在那個時代,五色斑斕的壁繪被奉為主流,
但妍彩易褪、容貌易衰,或許總勸人看破無常的僧侶們也生了感嘆,當瞥見印度教窟滿牆
的深淺刻像,騷動的意念便入了手中鑿刀,它飛舞著,將頑石化轉,成為整列佛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2.64.19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ia/M.1632453878.A.271.html
※ 編輯: polesirius (218.32.64.194 臺灣), 09/24/2021 11:28:03
India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