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

看板JP_Custom (日本文化)作者 (小白狗︰樹大招風)時間18年前 (2006/07/08 20:23),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以下文章來源自︰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japan/3/tk3.htm#3a-8 1 前言-資本主義的種種矛盾、日本文化不斷對台灣侵襲 2 影響-台灣的海島文化特質、文化現象 3 解讀-台灣青少年次文化的"哈日"消費 台灣的社會文化中吊詭      大眾傳播媒體是外來文化入侵的兇手? 4 分析-文化同質化   大和民族與台灣族群文化的根本差異 5 附錄-參考書目 ---------------------------------------------------------------------------- 前言︰ 資本主義現代性充滿了種種的矛盾。從社會表象來看,金錢遊戲盛行,各種聲色行 業無奇不有,現代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和陌生人摩肩擦踵,人經常被迫去接觸社會人 群,但那當中完全沒有融洽關係可言。而近幾年台灣從卡拉OK到MTV、KTV另闢 幽室的演變,可解釋為人對隱私和融洽關係的渴望,即使這樣的關係是短暫的。歐美和 日本的名牌、流行服飾進駐百貨公司和青少年服飾店的櫥窗,人們逐漸臣服於統計數據、 知名度等。面對過多卻無法給人更確鑿決策依據的資訊,往往只是加重個人決定的不確 定性。   台灣受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人在台灣留下的並不僅是那些古意盎然的紅 磚建築,也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層面,包括四處林立的日本商品店,生活中所使用的稱 呼語彙;台灣商業文化的領域在資本主義掛帥的今日,更是充滿了日本的影子,從企業 經營的手段到產品本身都受到日本強大的影響。戰後隨著日本在台灣的大量投資,日本 文化亦不斷侵襲新一代的台灣人。到底台灣人受到日本人多大的影響?我們在面對一波 波的外來文化時,究竟要如何自處?以下就文化的觀點來探討。 ---------------------------------------------------------------------------- 影響︰ 台灣本身存在的強勢經濟文化,具有向外擴張的本能,一如中國東南沿海諸省的海 洋文化特性一般。其特徵為態度務實,能不斷引進新的文化元素加強己身的競爭優勢, 新的文化元素也能刺激舊有的文化產生再創造,從而出現壯大與擴張的旺勢。 →在商業領域,台灣基於歷史背景與本身特性,最易接受日本的卡通漫畫、雜誌、電視 節目、卡拉OK、柏青哥等商業娛樂事物,大量引進台灣。而台灣的商人更是時時游走 於台北與東京之間,主動地將日本的高招帶進來以取得領先的地位。在台北街頭,如 東區的霓虹燈、商店陳設、夜生活的繁華亮麗,就彷彿是東京的池袋或澀谷等鬧區, 它們幾乎是同一種設計或經營概念下的產物,當然前者是後者漠然的移植、抄襲。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領域中,日本的聲勢更是可觀,且看日本所擅長包裝俊男美女的 青春偶像愛情劇,只要在日本收視率佳,在台灣就絕對可以引起一窩熱,日本的唱片 業和出版業也都侵入到台灣的地盤。女孩們流行穿泡泡襪、照貼紙機,這些日本高中 女生流行的東西,逐步的擴散到台灣,從小學生到大學生,我們可以在青少年的族群 中,輕易的找到日本的影子。 ---------------------------------------------------------------------------- 解讀︰ 或許社會理所當然的把這些愛搞怪(或言:有創意)的青少年定義為”新新人類”, 認為他們是一群被媒體同化、沒有差異性、虛無的一群混男混女,只會瘋偶像崇拜、唱 泡沫流行歌曲、追求流行時髦……硬是貼上不負責任的標籤,同時也已經設定好一套對 應方式「處理」這些人。   事實上,年輕人累積越來越多的不安,乃是源自於難以無法內外一制的,整體的去 解釋內在價值與外在快速變動的社會情勢,在這過度功利、享樂的年代裡,唯有不堪入 目的景象(obscene spectacle) 所引起的狂喜與腐化,才能帶動流行。在享受文化的便 利性的同時,更應去思索自己立足的點,屬於台灣民族應該持有的固有歷史感,尋得自 我認同。才不會流為和平時代的大眾文化消費主義信徒,如被媒體同化、被貼標籤、虛 無、一味地崇洋、崇日等。 儘管馬克思學派的學者指出,在消費行為上,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自主性根本是虛妄 的,但話說回來,個人也並非完全是消費社會的犧牲品;消費不只是在滿足物質上的需 要,同時也讓個人尋求差異。也正因為如此,消費變成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人 們藉消費來競相表現個人差異,藉消費來追求某種社會意義,如化為某種身份象徵。台 灣社會的消費現象常有一窩蜂的現象,正說明了追求差異、追求社會意義的需要。但特 定的消費固然創造了身份,卻無助於社會整體的團結,也顯得缺乏主見和創意。這是當 前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吊詭之處,所以各種文化或次文化同時並存,新舊雜陳。 以家族關係為主軸的社會中,家庭是人格及個性價值的養成所。台灣從農業社會過 渡到加工出口、中小企業的社會,從勞力密集演變為技術密集的生產形態。從人文的角 度看,這個變遷最驚人的結果是導致社會化的終結,而促成此一現象的主力則是大眾傳 播媒體。大眾傳播媒體取代了同儕團體、學校、家庭而成為青少年好尚的決定者,大眾 傳播媒介傳遞的文化內容,具有快速大量、通俗直接等特性,並且以休閒及消費社會為 基礎頗能迎合大眾口味,遂形成大眾文化。   檢視國內的有線電視系統、第四台等節目內容,充斥著西方、日本通俗文化的影子; 相形之下,國內節目質與量嚴重不足,本土節目顯得模糊不清。大量輸入強勢國家普及 化的節目,反倒助長了先進強國”文化入侵”的藉口與合法性,不論是美國化亦或日本 化的同化效果,可能不僅使本土文化式微,大量引進通俗、滿足感官的文化產品,更會 使得本土文化同質的現象愈趨嚴重。   令人擔心的是,國內並沒有對眾多的無線電視業者做出應有的規範,如必須支持及 維護本國產製節目的充分基礎,因而大眾媒體普遍缺乏履行確保本國文化價值責任的意 識感。不過做為外來文化的一環,外片頻道呈現了外來文化的某些特質,但我們無須對 外來文化的影響力過度憂心。外來文化若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則有必要使其多元化;外 來文化愈多元,愈能刺激本土化多元化,拓展視野。外來文化不足懼,但本土文化要有 輸出的能力。進一步言之,增加文化經驗的交流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 分析︰ 在【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提到文化同質化具有潛在吸引力,因為任何人都會認 為,以下的文化行事作為,應普遍適用於各個地方:醫療保健、飲食衛生、教育機會的 過程、種種的”自由的”文化態度(如誠實、容忍、熱情等等)……。   所以文化體系的自主發展,是任何社會求生存的必要條件自主發展是否妥當,由該 社會成員自行決定。戰前,日本文化主宰台灣是為了日本政治統治需要;戰後日本文化 在台灣的強勢地位,卻是台灣本身經濟發展的結果。然而不管是那一種,日本文化對台 灣的影響並沒有、也不太可能觸及根本的層面。 這是因為大和民族的悲劇性格(國際學者喜歡研究的課題之一),這個民族的受難意 識很強,也帶著濃濃的宿命觀念,與台灣族群的悲情文化根本差異之處在於,日本的宿 命觀是將生命的美感表現在瞬間的光輝上,即日本的國花—櫻花飄落時所表現的至善至 美,這種悲情本質上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極可能成為赤裸裸的暴力,以及不人道的表現, 往往令外人難以理解。 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吸收日本文化的部分往往是台灣本身已有著共通的基 礎,或起碼不會引起本質衝突之處;而那些與台灣族群文化格格不入的日本精神則被排 斥在外,不得而入。比如台語歌曲受到日本歌的影響頗大,尤其在形容都會雨夜、落花 流水的那種帶有悲意的日本歌,與台語歌十分接近;但是另一部分日本歌中含著風蕭蕭 兮易水寒的雄壯情懷,甚至殺機處處的曲調在台語歌中是絕無僅有的。 最後就以王墨林在【後昭和的日本像】一書所提到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語,兩 個島上(台灣和日本),同樣被國家體制壓迫的民族,只有在歷史解放之中,讓民眾的身 分認同(Identity)重新復甦,兩個島才有可能建立共生更榮的關係。 附錄︰參考書目 王浩威(1995),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 , 聯合文學。 丹尼爾貝爾 著(1989),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聯合出版。 湯林森著 馮建三譯 (1994),文化帝國主義,時報出版。 翟本瑞 著(1993),心靈、思想與表達法(下冊) ,唐山論叢。 趙雅麗,電視科技文化。 PS.如果有板友知道本論文的作者,麻煩請告知,因為網頁內容本身沒有註明學者的 名字。如果有侵權,麻煩板主幫忙砍掉這篇文章,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03.80 ※ 編輯: whitedog0104 來自: 61.228.103.80 (07/08 21:00)

07/09 15:57, , 1F
其實台灣受很多文化的影響,倒不一定只有日本
07/09 15:57, 1F

07/10 22:26, , 2F
滿街上都是日本的餐廳或是打著日式就比較好賣
07/10 22:26, 2F

07/10 22:26, , 3F
唉...
07/10 22:26, 3F
文章代碼(AID): #14hwFF2M (JP_Custom)
文章代碼(AID): #14hwFF2M (JP_Cus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