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續百名城-石垣山城(神奈川縣)

看板Japan_Travel (日本旅遊)作者 (隱藏哥)時間4小時前 (2025/02/05 23:0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造訪日期:2023/12/30 完整高畫質網誌 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com/2023/12/2023_29.html 秀吉的一生,傳聞有兩座一夜城,分別讓齋藤家與北条都嚇了一大跳。第一座是位於歧阜 縣大垣市的「墨俣一夜城」;第二座則是位於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的「石垣山城」。前者其 實沒有遺跡遺留下來,是否有真正的城存在也都還有爭議,不過卻在當地興建起了一座模 擬天守當作資料館,我們2014年初的時候也造訪過。而這次選入續百名城中的「石垣山城 」,卻是有真真確確的遺跡存在的古城,我們在2015年初造訪百大名城小田原城時,於天 守頂層遠眺過「石垣山城」,不過當時其實並沒有看得相當清楚,這次反過來,看看從石 垣山城能不能清楚地遠眺小田原城。 石垣山城短暫的歷史,請參閱網誌 地址:神奈川県小田原市早川1383-12 電話:0465-23-1373 交通手段:「JR東海道本線」至「早川駅」步行2.1公里,或自站前「早川臨時觀光案內 所」租自行車前往。另可由「JR小田原駅」搭乘「箱根登山,小田原宿觀光回遊巴士」至 「一夜城歷史公園」(僅土、日、祝運行,六日假日運行) 營業時間:城跡24時,早川臨時觀光案內所09:00~16:30(僅土、日、祝,六日假日營業) 所要時間:2小時 料金:城跡無料 網址:https://www.city.odawara.kanagawa.jp/public-i/park/ishigaki-p.html 簡化版遊記 我們選擇搭乘東海道本線的湘南新宿線列車直衝早川駅的攻城方式,原本計畫,如果沒有 自行車租賃,就由此步行上山,2.1公里還在可以走的範圍內。 早川駅設立於西元1922年,1923年關東大地震站體即倒塌,但重建後至今也已百年了,是 座無人的木造車站。 https://i.imgur.com/Q0bGoQj.jpeg
雖然是無人站,但還是可以使用IC卡進出,並有電子資訊看板。 https://i.imgur.com/fb0oMae.jpeg
早川駅所在地鄰近小田原漁港,過去是小田原地區漁業的重鎮。站前有些舊照片的看板。 https://i.imgur.com/QUH0x0z.jpeg
早川駅前有巴士停靠站牌,不過這「箱根登山,小田原宿觀光回遊巴士」是巡迴巴士的路 線,只能從石垣山城回到早川駅,若要搭巴士前往則要在小田原駅上車。不過今日因為是 年末假日,就算是周六也沒有行駛,我們無法選擇這樣的交通方式。 https://i.imgur.com/lOjwtgN.jpeg
可以租到自行車的地方是位於車站北側的「早川臨時觀光案內所」,因為也只有六、日、 假日營業,所以要來此地租自行車攻城的話,也是要計算好時間啊。 https://i.imgur.com/b4iIGra.jpeg
剛好有兩台自行車,就放在案內所門外。 https://i.imgur.com/M7lOhdP.jpeg
從車站一路向石垣山城騎去,大概90%都是坡道,依據Google MAP的資料,全長2.4公里的 車道,爬坡218公尺,車程約25分鐘,坡度不算太陡,自行車游刃有餘,但如果要徒步的 話,還是必須花費兩倍的時間才能抵達。 https://i.imgur.com/RufiFBs.jpeg
沿著坡道爬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介紹一位石垣山城參陣的武將,我們對這些武將也 都相當熟悉了。每張案內版的最左邊,還有距離早川駅的距離。 https://i.imgur.com/xrwKeIC.jpeg
回頭一看,可以看到小田原市區。 https://i.imgur.com/FDXA27D.jpeg
距離早川駅1,750公尺的千利休、2,010公尺的茶茶(淀殿)、距離2,300公尺的秀吉,則是 最後三位。 https://i.imgur.com/igFjz9o.jpeg
秀吉案內板過不久,會先出現相模農園設立的「太閣一夜城」石碑,距離石垣山城的入口 處僅剩400公尺。 https://i.imgur.com/iZEeG29.jpeg
入口處的「國指定史跡 石垣山城」大石碑。 https://i.imgur.com/wUIJT4G.jpeg
入口處後方有相當寬廣的一夜城駐車場,除了汽車外,還有特別劃設一區自行車停放區, 我們就把車停在這吧。 https://i.imgur.com/yUe6nBY.jpeg
自行車停放區的正前方就是一間廁所,這間廁所很重要! https://i.imgur.com/vznF28u.jpeg
因為廁所的柱子後方架設了一個平台,上面就是石垣山城重要的續百名城印章啊。這顆印 章無人看管,24小時可以蓋,想必狀況一定很淒慘。果然蓋下去後,發現不但墨水不均勻 ,石垣山城的字樣還出現鋸齒狀,不是很清晰,所幸整體圖案還算在可以辨識的範圍,可 以接受啦。第63顆章入手。 https://i.imgur.com/E5sUku0.jpeg
停車場旁可以通往石垣山城的東口,兩面大看板說明了石垣山城的繩張(上圖),可以看出 來中央最高的本丸(本城曲輪)西南角有天守台,本丸被二の丸(馬屋曲輪)、東曲輪、南曲 輪、西曲輪所包圍,二の丸北側還有地勢較低的井戶曲輪。還有CG復原圖(下圖),與出土 的瓦片照片。 https://i.imgur.com/zYguE8i.jpeg
正式要踏入石垣山城中了,東口一旁的是南曲輪的石垣,因為大正12年(1913年)的關東大 地震而略有崩落,但整體來說型態還算完整。石垣山城據說也是出自近江地區的築城高手 「穴太眾」,以當時最先端的技術進行的。 https://i.imgur.com/Nl0kckC.jpeg
以野面積的工法堆砌,在「安土城」、「角牟礼城」、「竹田城」都有看到同樣的工法。 https://i.imgur.com/H1tNhrL.jpeg
崩落的石垣中,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稍作切割的石材。經歷過大地震仍然可以看出石垣的 稜線,可見有多堅固。 https://i.imgur.com/PKbQTJr.jpeg
南曲輪下的看板說明了「石垣山城」名稱的由來,家康的部下松平家忠在日記中寫到,這 座充滿石垣的城堡稱為「石垣山城」,並說明了建設聚樂第、大坂城都需要耗費數年的時 間,這座城僅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也是秀吉在關東地區唯一的城。 南曲輪的石垣,就這樣維持略為崩落的樣貌,沒有刻意去修復它,也是很不錯的展示方式 。 https://i.imgur.com/PMAV5rM.jpeg
南曲輪與二の丸間的建築,是城內的電信管理棟,現代化的設備很努力地融入地景中。 https://i.imgur.com/0yGIWiQ.jpeg
繼續往城內走,看到二の丸石垣使用沙包支撐就覺得有點破壞畫面。 https://i.imgur.com/SHy9994.jpeg
走到二の丸,可以看到寬廣的廣場,這是城內最大的區域,過去曾有馬屋的設置,靠近本 丸處有付湧水的洗馬場,東側有一櫓台,傳聞在秀吉遷入石垣山城前的本陣「早雲寺」中 ,還有當初在此使用過的梵鐘。 https://i.imgur.com/UYkTiQA.jpeg
二の丸東側的櫓台,面積不大,還看得到礎石,但沒有留下任何資料,所以CG復原圖也看 不到櫓的形式。 https://i.imgur.com/dk0SwHE.jpeg
再往北走,則可以看到一塊整備好的展望台,前方的樹木也經過修剪,可以直接看到小田 原市區。 https://i.imgur.com/ZJgqMbs.jpeg
仔細找找,可以看到三公里外的小田原城天守(紅圈處),不過因為現代化房舍太多,需要 努力一點才找得到,一旦鎖定位置後,還真的蠻清楚的。試想古人的眼力應該是比我們好 很多,當年兩座城才能這樣互相看來看去吧。 https://i.imgur.com/B6337xT.jpeg
從二の丸櫓台後方有一條往下的路,是前往「井戶曲輪」的方向。後方也可以看到櫓台崩 落的石垣。 https://i.imgur.com/Au197mg.jpeg
井戶曲輪意外的與二の丸有不小的高低差,不過東北側的一大面石垣狀態相當完整。石垣 前方則有一缺口,應該是蓄積生活用水的地方。 https://i.imgur.com/cpluCUp.jpeg
井戶曲輪是比二の丸低25公尺的區域,今日都還可以看得到湧水,中央的井戶也稱為「淀 君化妝井戶」或「さざゑ井戶」(海螺井戶)。而井戶曲輪的石垣,是城中最具穴太種代表 性的部分,經過關東大地震絲毫未損,可見其有多堅固。 近距離來看看這面石垣吧,雖然還是有幾顆滾落,大致上整體結構相當完整,歷經430年 的風雨,真的蠻厲害的。 https://i.imgur.com/P469JlP.jpeg
井戶曲輪還有規格很高的石碑相伴,可見有多重要。 https://i.imgur.com/qpQBOgm.jpeg
井戶內部的石垣,崩落的就比較多一些了,我們當日也沒有看到湧水,不知道是不是冬期 乾季的關係。 https://i.imgur.com/ypvoeQV.jpeg
整面石垣也向下延伸至井戶底部,在古城中是蠻少見的型態。 https://i.imgur.com/nhG3kIL.jpeg
面對石垣的這個角度,也就是石垣山城印章的構圖。不過井戶曲輪有限制區域,因此怎樣 都無法看到大石垣正對面的井戶內樣貌,於是我們出動空拍機來幫忙看一下吧,影片中可 以看到,原來井戶中的石垣也分成兩段,不用空拍機幫忙還真的看不到呢! https://i.imgur.com/VrmhSa4.jpeg
石垣山城空拍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gOp7MCbk8
一旁有一塊說明板,破題就問,「石垣山的繩張是誰設計的?」觀察石垣山城的構造,與 佐賀的名護屋城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兩座城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名護屋城的建設以黑 田長政(一說是黑田官兵衛)、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主,但這三人都沒有參與過小田原之 戰,而黑田官兵衛則有參與,因此成為最有可能的設計者,但實際是誰至今還是個謎。 離開井戶曲輪跡,我們穿過目前空無一物,只有一塊石碑的二の丸,前往本丸。 https://i.imgur.com/rnCRe83.jpeg
本丸的石垣崩落超過一半以上,這也是大正年間關東大地震的傑作。不過石垣的輪廓仍然 保存著。 https://i.imgur.com/1zUrs0B.jpeg
穿過崩塌的石垣間,前往本丸區域。 https://i.imgur.com/hpfLqD2.jpeg
爬上本丸途中到處都有散落的石垣,與石階梯的石頭不同,還算可以分辨。 https://i.imgur.com/1SmEnp4.jpeg
本丸除了作為秀吉當年的本陣外,也擁有一座天守台,一座物見櫓。 https://i.imgur.com/tKDJDHD.jpeg
本丸的中央,也有一小塊平坦的區域。 https://i.imgur.com/0zI3OGu.jpeg
面對小田原市區的方向,則有另一塊「史跡 石垣山」的石碑。 https://i.imgur.com/mTGNfYb.jpeg
本丸的西南角,就是石垣山城的天守台位置了,這裡的石垣因為關東大地震幾乎完全崩落 ,僅能看出微微隆起的就是天守台了。 https://i.imgur.com/VZBruh4.jpeg
天守台附近真的到處都是崩落的石垣。 https://i.imgur.com/chvWXSB.jpeg
從本丸前往西曲輪,為了分辨出步道,使用了木枕區分,不然可能大家都會在石垣中穿梭 ,或是踩踏石垣。 https://i.imgur.com/YUDeqUW.jpeg
南曲輪與本丸有10公尺的高度差,也是一塊小小的平台。無論是西曲輪或是南曲輪,都沒 有說明其用途。可能已經不可考了。 https://i.imgur.com/VOD0CM7.jpeg
不同於東曲輪前往二の丸的路徑,南曲輪與東曲輪間的登口,才是過去的舊城道,不過兩 條路都可以登城,也沒有順向的問題。 https://i.imgur.com/hImhTfh.jpeg
離開舊城道東登口,算是正式結束石垣山城的行程,我們來到停車場的這棟建築物瞧瞧, 這是隨著石垣山城人氣高漲而開設的複合式商店「一夜城ヨロイヅカファーム」(一夜城 yoroidzuka農場),裡面除了有咖啡廳外,還有土產販賣,一開始在早川臨時案內所租自 行車時,職員就跟我們說這間店非常有名了。 https://i.imgur.com/L9bh65z.jpeg
過因為是假日的關係,人潮相當多,咖啡廳的位置基本上要等待不短的時間,我們只好放 棄了。 有一個角落擺放著許多柑橘類土產,沒錯,我們一路上山,兩邊真的很多柑橘園,這都是 早川地區許多農場的收成,牆面上還有各農家的照片,價格也都蠻便宜的,我們買了一大 袋才320円的南柑,是高糖度的蜜柑品種,當作未來幾天的水果,真的好吃又超值耶。 https://i.imgur.com/tUweeT8.jpeg
回程騎著自行車一路向下,正面朝小田原市區的方向,馬上就可以看到小田原城天守了, 雖然視覺上,全白的天守還是很容易被後方白色的大樓給吃掉,但確實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三重四階的天守閣。 https://i.imgur.com/f2dwGkg.jpeg
再近一點就更清楚了,甚至天守頂層的遊客都可以看得到,我們現代人駑鈍的眼睛,要這 麼近才會嚇一跳啊,如果活在古代,就算眼前突然出現一座城,會不會其實根本沒發現? https://i.imgur.com/ZSZugTP.jpeg
石垣山城,雖然成為城的時間並不長,更適切地說從興建到使用都不長,但城內散落的巨 大石垣,穴太眾高超的技術,興建了關東大地震都無法完全摧毀的石垣,還有遠眺小田原 城天守與相模灣的景色,加上氣溫、天候都相當的宜人,真的是令人感到很舒服的一次攻 城。 -- 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tw/ 歷史‧秘境‧貓咪‧美食‧良宿‧交通 旅型電子書:https://travostyle.com/book/map/58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218.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738768106.A.812.html
文章代碼(AID): #1detxgWI (Japan_Travel)
文章代碼(AID): #1detxgWI (Japan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