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破解「僑生」密碼─解構「僑生」神話(上)
文章說明:
這篇長達七千多字的評論文章很幸運的獲得了第十屆台大文學獎社會評論組佳作
(首獎、二獎從缺,此組業已於今年取消),還是處理僑生的老問題,主要將自己
兩年前陸續po在大馬bbs站上討論僑生問題的數篇文章集結成一篇結構較為完整的長
文,對僑生問題有興趣的網友不妨參考看看(我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已有所改變)。
此外,這篇文章也已經收錄在剛剛出爐的《發光體──第十屆台大文學獎作品集》
(台北:台大,2007)一書中,歡迎對寫作僑生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引用。
破解「僑生」密碼
──解構「僑生」神話三部曲
猶記得大學上「國際關係」的第一堂課時,老師特別要求淹沒在上百位學生當中的
外籍生和「僑生」(本文「僑生」皆加引號,以突顯其神話性質)舉手,然後說:
「根據以往的經驗,『僑生』和外籍生的成績都落在最後,表現比較差,請各位同學
好好認住你們身邊舉手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夠在課業上拉他們一把。」結果我們這一群
僑外生就好像奇珍異獸般好好地被「認識」了一下,而「僑生」和外籍生於焉被貼上
「成績吊車尾」的標籤。
又有一次,參加了一個救國團舉辦的「北區康輔研習營」,等到和其他大學的大學生
有所接觸才發覺原來台大在台灣可真是閃亮亮的金字招牌,每每只要自我介紹為台大
學生,即會引來其他學生欽羨的目光,不過我的情況稍有不同,因為我除了自我介紹
為台大學生之外,還需要額外補充說明我的「僑生」身分,這時候大家的眼光就會從
「眼睛為之一亮」轉為黯淡失色,似乎「僑生」進台大實在沒什麼大不了。記得其中
一位胖妞還毫不客氣地「質」問我說:「你們『僑生』進大學都有加分吧,加多少?」
語氣之犀利咄咄逼人好像想要把她進不了台大的怨氣都發洩在我身上似的。
一般台灣人對「僑生」諸如此類的負面刻板印象,如「成績很差」、「上課很混」、
「中文不好」以及「加分進大學」等等,在我留學台灣長達五年的經驗當中可謂屢見
不鮮而見怪不怪了。當然,我的許多親身經驗或許只是「特例」,然而即便是「特例」,
也多少反映了不少台灣人對「僑生」所普遍存有的誤解,甚至偏見,而這些偏見對接踵來
台留學的新「僑生」們的心靈可能也會造成同樣不良的影響。有鑑於此,本文的目的即是
希望透過三種不同的取徑來替「僑生」這一密碼(借用「達文西密碼」)解密,以企圖釐
清到底「僑生」的真正內涵為何?一般台灣人為什麼會對「僑生」存有這許多誤解?
以及「僑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分別代表什麼?等根本性的問題。
「僑生」神話首部曲:到底誰是正版「僑生」?
「我是馬來西亞人。」
「喔,所以你是『僑生』?」
以上的對白對許多大馬「僑生」而言相信再熟悉不過。來到台灣以後,所有馬來西亞華裔
留學生都會很「自然」地被歸類為所謂「僑生」(只有少部分漏網之魚僥倖「僑」裝成
「外籍生」),然而「僑生」這一標籤其實早已是不合時宜的老古董了,我們先來談談
到底「僑生」的定義為何。
如果從台灣的角度來審視「僑生」所指為何的話,情況會變得十分的複雜,因為這牽涉到
台灣錯綜複雜的國家認同問題。如果從統派的立場來看,「僑生」的範圍可謂無遠弗屆,
只要是黃皮膚的華僑/華裔子弟統統可以被歸為「僑生」這一四海一家的大家庭;然而,
如果從獨派的立場來看的話,「僑生」則巧妙地變奏成「台灣僑生」,簡稱「台僑」,涵
蓋範圍自然大幅「縮水」。
因此,如果「僑生」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中華民國旅居海外的華僑子弟」的話,那麼我們
首先需要釐清的是,這個「中華民國」指的到底是哪一個版本的「中華民國」?是國民黨
退守台灣以前,領土涵蓋整個神州大陸的「中華民國」呢?還是國民黨退守台灣以後實施
高壓統治的「中華民國」?抑或是今時今日已然「正名」了的台灣島國?就現實的國際情
勢而言,「中華民國」毫無疑問指的就是台灣島國。因此,上述「僑生」定義中的「中華
民國」大可以以「台灣」來取代,反正「中華民國」本來即是台灣的國號。也因此,比較
不至混淆的「僑生」定義應當進一步修正為「台灣旅居海外的華僑子弟」,雖然這和獨派
的立場「不謀而合」,但確實比較合乎現階段台灣的國際處境。
如果說這才是「僑生」的正確定義的話,那現在我們這些所謂的「僑生」族群其實都是名
副其實的「假僑生」,因為只有台籍人士旅居海外的後代才算得上真正的「僑生」。而我
們這一群理應被排除在「台僑」之外,且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假僑生」,其實應當是
相對於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當今國際社會所公認的中國──的「僑生」才對,
雖然中國大陸早在多年以前公開切斷和我們之間的臍帶關係。換言之,現在一般人所理解
的「僑生」其實早已隨當年「中華民國」失守大陸以至名存實亡以後而灰飛煙滅了!所以
,現在所謂的「僑生」只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所刻意打造出來的空中樓閣罷了!
我們這一批「僑生」在大馬生活了十幾二十年,從來不曾聽過「僑生」這一怪名詞,
直到「回」到寶島台灣,「僑生」這一伴隨著許多負面意涵的帽子才強制性地套在我們的
頭上,無端多了一個嶄新的身分歸屬,而許多警覺心比較低的同鄉們竟也以「僑生」自居
,儼然把「僑生」視為自己理當認同的身份之一,這不是即可笑又可悲麼?緊接下來且讓
我們換個角度,從馬來西亞本土的視角來審視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並非「僑生」。
「僑生」神話二部曲:從「華僑」到「華人」的國家認同轉向
首先,根據台灣教育部二○○六年最新修正的「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僑生」的
官方定義指的是「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永
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根據此一超級寬鬆的定義,全天下的華人子弟,不管你
是第幾代,哪怕你是華裔美國人、華裔英國人、華裔日本人、菲律賓華人或馬來西亞華人
,只要他們一「回國」升學,便會通通瞬間轉換成清一色中華民國的「僑生」,不用大腦
想也知道這樣的所謂定義其實是極其武斷而荒謬的。因此,我想要一再強調的是,
「僑生」這一類別其實是中華民國政府(尤指國民黨政權)按照他們一廂情願的大中國意
識形態所硬生生創(捏?)造出來的,所以馬來西亞華裔旅台生實在沒有必要因為台灣政
府把我們定位為「僑生」,而我們就逆來順受地對號入座認為我們就是「僑生」。
中華民國政府對海外華人近乎自戀的想像牽涉到「華僑」和「華人」的分界的問題,我想
只要我們釐清了其中的差別,將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現階段的「僑生」為什麼不是「僑生」
。按照我個人的看法,「華僑」和「華人」分界的關鍵正在於國家認同。「華僑」往往指
的是移民海外的第一代華人,通常這一群人仍然心繫祖國(不管是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或
是台灣),把「僑居地」視為暫居之地,希望日後仍能重返祖國的懷抱,雖然身處異鄉,
他們認同的還是祖國。可是「華人」呢?他們多是「僑」居在海外的第二、三代或之後的
華人,祖國對他們而言已然陌生,腳下的土地慢慢由第二故鄉變為新的「祖國」,所以這
一群人認同的國家成了「僑居地」,從此「僑居地」不再「僑」,而是真正的「故鄉」。
於是乎,當中華民國政府把所有海外華裔學子通通一桿子掃進「僑生」的圈圈裡頭,正意
味著台灣政府對海外華人的了解/誤解,仍停留在把所有海外華人窄化成仍然認同中華民
國的「華僑」,這種在時序上的落後與停滯不前當然是極其荒謬而不符現實的。我想絕大
部分大馬華裔新生代認同的都是馬來西亞(不等同於馬來西亞政府),而非「中華民國」
,更非台灣,再怎麼說也「僑」不起來,不是?台灣政府被國際社會邊緣化而產生自卑感
,進而反向自我無限膨脹成全天下華人所皈依的中心,未免過於夜郎自大。當全台灣都陷
入「愛台灣」的瘋狂漩渦之中的時候,我們這些「外國人」又是否能夠置身事外,稍稍喘
上一口氣?順帶一提,如果說把大馬華人視為「僑生」已經十分離譜,那作為中國公民的
港澳生們被歸類為「僑生」更是荒謬到極點的鬧劇了。
最近,在民進黨政府的執政之下,僑委會終於做出了一些「突破」,即把僑委會的英文名
稱中的Overseas Chinese(華僑)改為Overseas Compatriot(海外人民)。有人稱此舉
為「去中國化」或「正名運動」,非要陷溺在非藍即綠的二分邏輯之中不可,其實「去中
國化」也罷,「正名運動」也罷,從「華僑」到「海外人民」對馬來西亞人而言,只不過
是最起碼的回歸現實罷了!只可惜此「正名運動」(非正台灣之名,而是正符合現實之名
)只限於英文名稱,還不足以得到普遍英文敏感度低落(因為英文程度偏低)的台灣社會
的廣泛注意,我們唯有期待僑委會進一步更大膽地「去中國化」了。
對台灣而言,「僑生」大而不當的定義理應「瘦身」為「台僑」;對馬來西亞而言,
「僑生」早已是隨時可以丟棄的無用之物,因為「僑生」本身的內涵本來就十分的空洞,
更別說能夠提供所謂「僑生」任何公民權意義上的保障了,大學畢業以後「僑生」還不是
一樣被當作一般外勞給打發掉?那麼,作為「僑生」的學生們又應當如何以正確的態度來
看待「僑生」這一模稜兩可的身分標籤呢?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4.248.28
※ 編輯: genko 來自: 125.224.248.28 (11/25 12:08)
※ sitifan:轉錄至看板 Education 11/25 12:51
※ yves:轉錄至看板 Transport95 11/25 15:01
Malaysia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