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謂馬來西亞華人
看板Malaysia (馬來西亞)作者joeytan (我,越來越像我了。)時間14年前 (2010/07/29 12:42)推噓25(25推 0噓 55→)留言80則, 22人參與討論串1/2 (看更多)
何謂馬來西亞華人——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
這篇文章是留學北京大學的 何燦浩 寫的!!我也是轉載!!~他是在中國的人人網
(校內)也就是仿facebook上發表的!
【請大家轉載】在校內發了第一篇過後,真沒想到校內影響力那麼大,能傳得那麼廣。
於是,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想有意識地運用校內的這種影響力,讓大家更好地認識馬來
西亞華人這個群體。當然,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我的朋友,
請幫忙轉載,當幫我一個忙;大馬同胞,也請幫忙轉載;不認識的朋友,如果你覺得這
篇文章稍有可取之處,也請幫忙轉載~謝謝大家啊!
第一、尷尬的存在
場景1
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
“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
場景2
當時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
“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淩虐我中華婦女”,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
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告訴大家:
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來
寫這篇文章。
緣起
先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背景來做開場白。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期。
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
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佈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
包括了馬來西亞。
尷尬的存在
當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不是
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又會問
:“那麼為什麼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裡。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
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
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
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
舉。
後來,隨著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
(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
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
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
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
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
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
,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
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
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
消滅。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
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
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
中學!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
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
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
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
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但是,來到中國,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不止中國,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這一切,
不知道被我們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母語
教育的權利。於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
這是巨大的諷刺。
尤其,當中國同學問起我:“為什麼你們也說‘中華婦女’?”時------儘管不理智------我還是
立時火了:“為什麼日軍侵襲時,馬來西亞的華人要出錢出力?為什麼同一年發生緬甸風
災和四川大地震時,我們華人對後者的捐款額要遠遠大於前者,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稱
自己為‘中華民族’嗎?”
當我來到北大的圖書館文學圖書時,看著滿目的“美國文學”、“印度文學”。。。。。
當我看到“新加坡文學”,而沒看到“馬來西亞文學”時,我更感到十分淒涼,以至於諷
刺。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
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
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
,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第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
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
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于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
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
--馬來人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麼種族衝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
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
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
,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
。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為)、沒有兒
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詞彙,以中文詞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詞彙
,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打“馬來
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但是,我以為:更深層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腦子裡。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
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歎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
量標準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
、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冷戰時期資本主義
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家就決定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
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
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
,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瞭解,
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
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
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元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
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
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
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仿佛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
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
寬鬆自由的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
立,但如果讓我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
第三、悲壯的存在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
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人逐漸獨掌
大權(再注:對馬來人的抨擊僅限政治人物),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
馬來語成了唯一的官方語言。再來,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為:“使馬來語成為唯一
的教學媒介語”。
但是,最大的轉捩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
他的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
來人屠殺華人。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借此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臺,頒
佈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
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
。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
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第一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
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亮皆是馬來西亞華
人;大家現在人手一支的U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忠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
犀利的辯風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
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
英才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
認!馬來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
止馬大的辯手參賽!梁靜茹、潘建忠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臺灣人!潘
建忠自己就說過:“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馬來西亞,
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成長是成長了,可是那跟政府什麼毛關係都沒有。因為我們政府很
慷慨,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時,我們政府眼看馬來西亞出現人才外流的滾滾洪流仍然可
以視而不見!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
加坡工作!有一次,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
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是何等的諷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為“令人驕傲的存在”,可是後來改成了“悲壯”。的確,我們有很
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卻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馬來西亞
那麼一塊寶地,沒有天災、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於世界要衝,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
府,搖身變為世界強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又是彈丸之地,可是
,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
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強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
謂之“悲壯”,我想應該甚為貼切。
後記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遊記
》、《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嶽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
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
飛馳的勇將。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
首》。
那時,我真的自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裡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
於是,我的夢想就是回歸中國。英文我認為不重要,因為我要去中國,從沒認真學;馬文
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馬來文自嘲。可以說,我很偏執。我只有認為有必要的
東西我才會認真去學。到了高二,我的國際視野才寬廣到足以讓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
從那時開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絕沒到“好”的程度。但是,馬來
文,我始終不願意去學習,在統考中馬文拿了慘兮兮的“B6”還常拿去說嘴。
去年9月,我來到了中國,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著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
來都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
第一次感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
我的生命裡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裡最中國的一小撮人,即使我
跟很多中國同學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麼樣,
在中國,只要是外國人,就真的只是外國人。
那麼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一整個學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
會寫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試圖找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定位,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決定
自己以後要到哪裡發展。我個人認為,不管是留在中國還是去到西方,就註定了只能收到
單方面的資訊,很難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國,或許就只能是成為一個尷尬
、孤立的個體。去到西方國家,那更是徹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維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
中,甚至還可能面臨他們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會回去馬來西亞,即使我們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壓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個難
以實現自我的空間。但是,我或許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繼續給國陣施加那千萬分之一的壓力
,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個開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質生活不豐裕,即使很難真
正地實現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許就那麼簡
單不是嗎?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37.135
→
07/29 12:50, , 1F
07/29 12:50, 1F
→
07/29 12:54, , 2F
07/29 12:54, 2F
推
07/29 13:02, , 3F
07/29 13:02, 3F
推
07/29 13:41, , 4F
07/29 13:41, 4F
推
07/29 13:44, , 5F
07/29 13:44, 5F
推
07/29 13:47, , 6F
07/29 13:47, 6F
→
07/29 13:48, , 7F
07/29 13:48, 7F
推
07/29 14:22, , 8F
07/29 14:22, 8F
推
07/29 15:04, , 9F
07/29 15:04, 9F
→
07/29 15:04, , 10F
07/29 15:04, 10F
推
07/29 15:50, , 11F
07/29 15:50, 11F
→
07/29 15:51, , 12F
07/29 15:51, 12F
→
07/29 15:51, , 13F
07/29 15:51, 13F
→
07/29 15:53, , 14F
07/29 15:53, 14F
→
07/29 15:54, , 15F
07/29 15:54, 15F
→
07/29 15:55, , 16F
07/29 15:55, 16F
推
07/29 16:01, , 17F
07/29 16:01, 17F
→
07/29 16:02, , 18F
07/29 16:02, 18F
→
07/29 16:03, , 19F
07/29 16:03, 19F
→
07/29 17:10, , 20F
07/29 17:10, 20F
推
07/29 17:40, , 21F
07/29 17:40, 21F
→
07/29 17:40, , 22F
07/29 17:40, 22F
推
07/29 21:02, , 23F
07/29 21:02, 23F
→
07/29 21:04, , 24F
07/29 21:04, 24F
→
07/29 21:06, , 25F
07/29 21:06, 25F
→
07/29 21:08, , 26F
07/29 21:08, 26F
→
07/29 21:13, , 27F
07/29 21:13, 27F
→
07/29 21:14, , 28F
07/29 21:14, 28F
→
07/29 21:16, , 29F
07/29 21:16, 29F
→
07/29 21:23, , 30F
07/29 21:23, 30F
→
07/29 21:23, , 31F
07/29 21:23, 31F
→
07/29 21:24, , 32F
07/29 21:24, 32F
→
07/29 21:24, , 33F
07/29 21:24, 33F
→
07/29 21:25, , 34F
07/29 21:25, 34F
→
07/29 21:25, , 35F
07/29 21:25, 35F
→
07/29 21:25, , 36F
07/29 21:25, 36F
→
07/29 21:26, , 37F
07/29 21:26, 37F
→
07/29 21:27, , 38F
07/29 21:27, 38F
→
07/29 21:28, , 39F
07/29 21:28, 39F
→
07/29 21:28, , 40F
07/29 21:28, 40F
→
07/29 21:29, , 41F
07/29 21:29, 41F
→
07/29 21:29, , 42F
07/29 21:29, 42F
→
07/29 21:30, , 43F
07/29 21:30, 43F
推
07/29 22:48, , 44F
07/29 22:48, 44F
推
07/29 23:22, , 45F
07/29 23:22, 45F
→
07/29 23:23, , 46F
07/29 23:23, 46F
→
07/29 23:23, , 47F
07/29 23:23, 47F
推
07/29 23:25, , 48F
07/29 23:25, 48F
→
07/29 23:27, , 49F
07/29 23:27, 49F
→
07/29 23:27, , 50F
07/29 23:27, 50F
→
07/29 23:29, , 51F
07/29 23:29, 51F
→
07/29 23:46, , 52F
07/29 23:46, 52F
推
07/30 00:18, , 53F
07/30 00:18, 53F
→
07/30 00:19, , 54F
07/30 00:19, 54F
→
07/30 00:19, , 55F
07/30 00:19, 55F
→
07/30 00:20, , 56F
07/30 00:20, 56F
→
07/30 00:20, , 57F
07/30 00:20, 57F
→
07/30 01:55, , 58F
07/30 01:55, 58F
→
07/30 01:56, , 59F
07/30 01:56, 59F
推
07/30 02:12, , 60F
07/30 02:12, 60F
→
07/30 02:19, , 61F
07/30 02:19, 61F
推
07/30 14:30, , 62F
07/30 14:30, 62F
推
07/30 22:20, , 63F
07/30 22:20, 63F
→
07/30 22:49, , 64F
07/30 22:49, 64F
推
07/31 00:47, , 65F
07/31 00:47, 65F
推
07/31 06:10, , 66F
07/31 06:10, 66F
→
07/31 09:19, , 67F
07/31 09:19, 67F
推
07/31 10:00, , 68F
07/31 10:00, 68F
推
07/31 19:07, , 69F
07/31 19:07, 69F
→
07/31 19:08, , 70F
07/31 19:08, 70F
推
08/02 13:41, , 71F
08/02 13:41, 71F
推
08/02 13:44, , 72F
08/02 13:44, 72F
→
08/02 13:45, , 73F
08/02 13:45, 73F
→
08/02 13:45, , 74F
08/02 13:45, 74F
→
08/02 13:46, , 75F
08/02 13:46, 75F
→
08/02 22:05, , 76F
08/02 22:05, 76F
→
08/02 22:05, , 77F
08/02 22:05, 77F
推
08/04 16:47, , 78F
08/04 16:47, 78F
→
08/04 16:47, , 79F
08/04 16:47, 79F
推
08/21 12:27, , 80F
08/21 12:27, 80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2 篇):
25
80
Malaysia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