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葛濟夫指揮馬林斯基歌劇院
看板WashingtonDC (大華府地區(馬里蘭、維吉尼亞州))作者OscarJeff (藝術與城市)時間15年前 (2010/02/23 11:06)推噓1(1推 0噓 0→)留言1則, 1人參與討論串1/1
別說我沒有照顧住在DC的板友XD
目前在樂壇上當紅的俄國中生代指揮巨星葛濟夫(Valery Gergiev)
將率領子弟兵-馬林斯基歌劇院及管弦樂團(Mariinsky Opera and Orchestra)來訪演出
除了在紐約卡內基廳的演出之外
也將在DC甘迺迪中心的歌劇院進行系列演出
場次及曲目包括:
Feb 26, 2010 7:30 PM
柴可夫斯基歌劇"尤金‧奧涅金"(音樂會版)
Feb 28, 2010 1:30 PM
穆索斯基歌劇"波里斯‧郭德諾夫"(音樂會版)
Mar 3, 2010 7:30 PM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歌劇"隱城基特茲的傳說"與"普斯科夫的姑娘(或恐怖的伊凡)"選曲、
穆索斯基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第三幕、包羅定歌劇"伊果王子"韃靼人一幕(音樂會版)
Mar 4, 2010 7:30 PM
柴可夫斯基歌劇"伊歐蘭妲"、"黑桃皇后"、"馬澤帕"(音樂會版)
Mar 6, 2010 7:30 PM
Mar 7, 2010 1:30 PM
普羅高菲夫全本歌劇"戰爭與和平"(完整製作,非音樂會版!)
17-25歲的板友可以到下面網站註冊買前面四場的青年票(很抱歉最後一場沒有)
http://www.kennedy-center.org/tickets/attend/offers.cfm
超過25歲不過還是學生的話應該也是有機會買到折扣票,請參考:
http://www.kennedy-center.org/tickets/spts.cfm
超過25歲又不是學生的很抱歉只好請你買原價票了orz
http://www.kennedy-center.org/calendar/?fuseaction=searchGenre&genre=OPR
---
葛濟夫簡介:
葛濟夫是高加索人,1953年5月2日生於莫斯科,進入前列寧格勒音樂院隨著名教師穆辛(
I.Musin)學習指揮。當他還是學生時,就獲得前蘇聯指揮比賽大獎。1976年,23歲的葛
濟夫參加在柏林舉行的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獲得第二名的佳績,也使他獲得了國際的聲
譽。兩年後,葛濟夫便成為基洛夫歌劇院藝術總監泰米卡諾夫的助理指揮,在1988年的列
寧格勒音樂節中,葛濟夫首次指揮前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演出(現名聖彼德堡愛樂,之前由
指揮大師穆拉汶斯基執掌長達五十年),又接任基洛夫歌劇院(現馬林斯基歌劇院)的音樂
總監。
之後,他的名聲鵲起,音樂會每每得到評論界的高度評價,因而引人矚目。葛濟夫是當前
全是俄國音樂的一方翹楚,他的音樂除了透露出俄系指揮色彩的一貫特質外,音樂性的掌
握也比一般指揮家有魄力,也因此使得在1998年,大都會歌劇院破例聘請葛濟夫為其首席
客席指揮,這是大都會歌劇院115年歷史上的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揮。因為葛濟夫是一位相
當務實的指揮與樂團經營者,他對俄國音樂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因此從音樂中可以強烈地
感受到他對樂團訓練的扎實與情感的穿透力,飽滿的銅管聲部,保有俄國樂團的傳統美感
。
節錄: http://blog.yam.com/musicgarcia/category/695287
俄國指揮家葛濟夫同時身兼東西方四大音樂機構的要職:馬林斯基劇院總監、倫敦交響樂
團和荷蘭鹿特丹愛樂的首席指揮,以及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客座指揮。是近百年來第一位
在俄國指揮華格納歌劇「指環」聯作的指揮家,馬林斯基在他的帶動下進行有史以來最大
幅的整修,而他在俄國的地位更隨之登上最高鋒。以舞台動作充滿熱情的手勢,且經常會
嘟噥發出聲音聞名等特點聞名於當世樂壇的葛濟夫,多年來一直專注於灌錄和演奏他最拿
手的俄國作曲家曲目,不管是歌劇或管弦樂作品,是二十世紀俄國指揮家錄音作品量最大
的一位。
節錄: http://www.5music.com.tw/CDList-C.asp?cdno=428495679045
馬林斯基歌劇院及管弦樂團簡介:
馬林斯基劇院坐落於聖彼得堡市中心的劇院廣場,乃聖彼得堡最重要的地標之一,聖彼得
堡人暱稱它為馬林卡(Marinka)。這座劇院的前身是1783年興建的圓形劇院(Theatre
circus),主要供沙皇邀請貴族看戲之用。1859年,原木結構的圓形劇院慘遭回祿之災,
在圓形劇院的位址上又建造了一座更大的劇院,1860年10月2日新劇院啟用,它被以當時
皇后的名字
馬莉亞命名為皇家馬林斯基劇院,這座劇院的舞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觀眾席按照義大
利式的劇院呈U形環繞舞臺,共可容納1625名觀眾,待附屬的歌劇團、芭蕾舞團和管絃樂
團進駐後,皇家馬林斯基劇院即成為俄羅斯歌舞藝術的代表據點。
新建築帶來新氣象,皇家馬林斯基劇院於1863年聘任新的音樂總監納普拉夫尼克(
Eduard Napravnik,1839-1916),這位傑出領導人將馬林斯基劇院管絃樂團帶入黃金時
代,在他1916年離開人世卸任前,此一樂團已經譽滿全歐,他任內曾指揮了四千多場演出
,將馬林斯基劇院建立為歌劇重鎮,包括葛林卡(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
1804-1857)的《盧斯蘭與魯密拉》(Ruslan and Lyudmila)、鮑羅定(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1887)的《伊果王子》(Prince Igor)、穆梭斯基(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的《包利斯‧郭多諾夫》(Boris Godunov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雪
孃》(Snow Maiden)、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的《黑
桃皇后》(Ther Queen of Spades)等歌劇名作,都是由納普拉夫尼克帶領馬林斯基劇院
的團隊首演,而他另一重要功績,是建立俄羅斯指揮學派,我們今日熟知的所有俄籍指揮
家,幾乎全部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除了俄國歌劇,皇家馬林斯基劇院也演出許多歐洲重要歌劇作曲家的作品,例如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的《命運之力》(La forza di destino)的世界首演,威
爾第還為了此劇首演走訪俄國。另一方面,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也非
常喜愛馬林斯基劇院,包括《尼貝龍根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在內的歌劇
或樂劇,都指定於此作俄國首演,華格納之後,馬林斯基劇院還為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艾蕾克屈拉》(Elektra)、《莎樂美》(Salome)、《玫瑰
騎士》(Der Rosenkavalier)等歌劇舉辦俄國首演。
歌劇之外,管絃樂作品的世界首演更是不計其數,柴可夫斯基於皇家馬林斯基劇院指揮首
演其第五號與第六號交響曲,拉赫曼尼諾夫(Sergey Rachmaninov,1873-1943)亦於此
指揮首演其交響詩《鐘》(The Bells)等作品,像這樣的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自然不
斷提升馬林斯基劇院管絃樂團的實力,但真正讓他們成長到世界一流,則有賴從各地邀請
來客席指揮的大師,畢羅(Hans von Bulow,1830-1894)、溫加納(Felix Weingartner
,1863-1942)、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克倫貝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華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克萊巴(Erich
Kleiber,1890-1956)等指揮家無疑擴展了馬林斯基劇院管絃樂團的眼界,這個樂團不再
是地處邊陲的小角色,而是與維也納歌劇院、德勒斯登歌劇院接軌的世界級樂團。
1917年起,皇家馬林斯基劇院更名為帝國劇院,1935年,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基洛夫遭刺
殺,為了記念基洛夫對黨國的貢獻,才又改名為基洛夫劇院(Kirov Theatre),不用說
,其附屬之歌劇團、芭蕾舞團和管弦樂團也得全部跟著改名,直到1991年底蘇聯解體,劇
院才又更名為馬林斯基劇院,但是基洛夫歌劇團、芭蕾舞團和管絃樂團的金字招牌仍保留
下來。改名基洛夫之後,共產黨先後任命了穆拉汶斯基(Evgeni Mravinsky,1903-1988
)、泰米卡諾夫(Yuri Temirkanov,1938-)等一流指揮家擔任劇院藝術總監,樂團水平
遂得以維持不墜,也因為底子打的好,雖然歷經蘇聯解體所帶來之衝擊,現任的總監葛濟
夫還能夠讓這個樂團迅速恢復過去榮光。
節錄: http://www.muzikco.com/art_promotion/content.php?id=15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4.93.209.197
推
02/23 23:34, , 1F
02/23 23:34, 1F
WashingtonDC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