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嘉義 古笨港精彩一條路 相信有一天火車 …
網誌圖文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536468
頂菜園鄉土館
提供觀光休閒、賞櫻、鄉土教學文化館、咖啡下午茶、民宿及露營採果等服務。
住址:嘉義新港鄉共和村頂菜園12號
電話: 05-7810313 傳真: 05-7813330
理事長手機:0933-278-444
網址:http://localfarm.ho.net.tw
Email:local.farm@ msa.hinet.net
此行的目的是探訪頂菜園鄉土館,由當地的頂菜園社區發展協會陳明惠理事長帶我們行走
「古笨港精彩一條路」,這個古笨港精彩一條路是陳理事長帶領頂菜園社區居民一起打造,
以頂菜園鄉土館向周圍延伸路線,可依循以下建議路線或參與館方規劃的套裝行程,
先說明到達頂菜園的交通方式:
若是預算夠,建議搭高鐵前往,可輕鬆完成一日遊,就當作把兩天一夜當一天遊玩,
住宿費用消費轉移來搭高鐵很划算,出高鐵站後可在三號出口搭計程車約十餘分鐘車程,
跟司機說在高鐵橋下的南壇站下車即可,來高鐵站接送我們的總幹事說距離台鐵的站都較遠,
火車就不必考慮了,自行開車或騎腳踏車可行駛高鐵往新港方向的高鐵橋下
或騎經台159線道往北港方向走台糖小火車軌道。
遊憩路線如下:
農業休閒園區候車亭→保護白翎絲的鄉土生態園區→龍蛟橋→大川詩道→觀龍亭→
頂菜園鄉土館尋根(用餐)→舊河道文物館(賣燒吃涼)→板頭車站(鐵道公園)
→板陶窯→延著鐵道前往復興鐵橋(鐵道綠廊→灣仔內站鐵道廊→復興鐵橋)→
堤防延沿岸風光→北港百和美餅鋪→北港糖廠巡禮
整個行程一天內走完沒問題,甚至連走都不用走,可以搭乘館方的改良式農用車就可以
輕鬆遊完整個路線啦!車的兩邊還有對聯真是俗擱有力,不過別坐太久,屁股會痛,
多下車走動才是最親近鄉土的方式,路線可說是老少咸宜,愛吃愛玩愛拍照的都可以玩得很盡興。
我們的路線和以上路線的不同點是我們先到達頂菜園用餐,用餐完畢觀看約二十分鐘的記錄片,
理事長建議我們先看完這部片子再去作遊覽,對各景點設施由來會有稍微完整的了解。
一進園看到水牛就像很俗的都市人感到很新奇,照片中餵食小牛吃地瓜的就是帶我們導覽的陳理事長,
小牛才三個月大,很乖又聽話,本來還在水中游的牠聽到理事長一叫馬上就遊過來,
理事長摸摸牠的頭給牠地瓜吃,看到這麼乖的小牛以後都不忍心吃牛肉了,
我問了理事長是不是小牛都聽得懂人話,理事長說這是相處時間培養出來的默契,
我想萬物皆有情也是原因之一。
右邊的阿伯是駐館表演者,自彈自唱「農村曲」,發表於一九三七年,
由陳達儒作詞,蘇桐作曲由女歌星「青春美」首唱。這時我都還沒出生,
青春美是誰我也不知道,很小的年紀時就聽過,這首歌描寫農夫的心情最貼切不過,
難怪它草地人的日記之稱,最能代表農民心聲的經典鄉土歌謠,在紀露霞
「台灣民謠交響樂章 壹」專輯中有收錄,光聽我說可能還是有聽沒懂,
直接貼歌詞應該就能喚起大家印象了。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
為著顧三餐,顧三餐,毋驚田水冷酸酸。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罩。有時踏水車,有時就囌草,希望好日後。
每日巡田頭,巡田頭。毋驚嘴乾汗哪流。
日頭那落山,工作即有息。有時歸身汗,忍著寒甲熱,希望好年冬。
稻仔快快大,快快大,阮的心頭就快活。
瞧!這隻小牛還會看鏡頭喔!
園內的設施是從各地收集來的廢棄物改裝或擺設,重現50年代農村社會的生活,
那個年代的反共意識還很強烈,連「嚴禁組黨結社」的標語都出來了XD,
在我出生以後,台灣已步入民主社會的成長期,對當年管制言論和各書報媒體的氣氛難以想像,
活在現代還是要回顧過往才會知道珍惜,許多成果不是理所當然。
我們用餐場所在這棟舊房舍,是老舊豬舍改造成的「豬舍客棧」。
以前台灣人養豬有儲蓄的意義,吃不完的給豬吃,待需要錢時就把豬賣了,
改造直豬舍用意是想讓人對豬產生好奇,藉由了解豬隻在農業社會時扮演的角色。
豬舍客棧裡有許多農村器具和二三十年前家庭用品,例如木製澡盆、大同寶寶、
大同電視機,大同電視機是螢幕上有扇門會兩邊拉開的那種,這兩樣我家都有。
洗手間的標示也很有趣,像是女廁所就叫做「女解手」。來到這裡就像挖寶一樣,
各個小細節仔細觀察會有新發現,照片我拍很多,礙於篇幅無法全放。
豬舍客棧販賣的鯛魚套餐,另附湯和茶。料理口味見仁見智,
在份量上和食物的新鮮度是無庸置疑的。菜色全部都是現做現炸現煎的蛋,
尤其是米飯夠飽滿和Q。在都市吃慣功夫料理及精緻美食的人,到了這裡要把都市的飲食習慣先拋開,
以生活在農家的心情吃頓飯,便覺得滿足又幸福。生活在農家的人,
自古靠天吃飯,在平日能豐衣足食對他們而言就是老天爺最大的賞賜。
另一種套餐:鄉土套餐
在用完中餐後,理事長邀我們到這個頂菜園社區的模擬診所,
觀看頂菜園建置過程的記錄片。在眾多古意十足的物品中擺放一台電腦好跳tone XD,
別以為理事長只是位念舊的長輩,上網、行銷他樣樣都會,理事長平日尚有在進行社區老人照護的工作,
會將老人的影像拍下傳送給他們的子女看。此外,理事長很認真的看待每位來訪的客人,
在團體前來辦活動時,會將他們的活動過程拍攝記錄並上傳到網路。
在來的前幾天剛好看到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提到台灣的社會迅速老化的問題,
呼籲政府要多重視老人的社會問題及法令等。對照理事長的作為,他的想法很宏觀。
左上角的圖是頂菜園沿路路線的動態導覽介紹,隨意點選一個景點,
就能看到該景點的動態實景和來訪遊客遊玩的情況,如此鄉土的觀光景點,
網站卻設計如此先進,對比之大令人莞爾。
從右上角至其他圖片,是描述頂菜園社區如何還原故鄉、搶救農村文物進而轉型成有價值的農村過程。
看到以下的照片,有的很漂亮,有的很有趣,有的很特別,成就的背後面臨的是艱困的現實考驗,
和台糖的協商過程等。從旁人的冷眼看待及不支持終究還是走出一條路,投入不計其數物力人力,
從起案到完成花費七年。
影片片頭以「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台語發音),簡短一句話是社區長者的盼望,
但並不是真的希望火車會回來,長輩們深知在時空變遷後,要回到糖廠全盛時期等火車、
追逐火車、偷跳上火車搭霸王車的年代已不可能實現,這一句話在現代是代表一個信念,
一個希望把故鄉找回來的信念。讓後輩知道他們有努力過。
在聽理事長談話過程中,聽出他對農村人力斷層和社會價值觀被扭曲的擔憂。在媒體炒作之下,
功利主義、市劊的思想持續在侵蝕初出社會年輕人的心靈和思考方向,
該如何讓這世代年輕人認為留在鄉下的家鄉工作是光榮的呢?
我想到八月在曼谷的飯店看到鳳凰衛視探討人口往北京、上海集中所發生的經濟面、
環保面、人文面、教育面、心理面引發的問題,我想應是大城市都會遇到的問題,
城市人口密度高,我們看似住的很近、交通便利,在通訊上我們有太多小工具可聯繫,
不過我們卻也常靠著猜忌和誤會來過活,心靈上彼此的距離是遙遠的,最初的人情味在故鄉,
找回故鄉和人情味是理事長推動這個事業的宗旨之一。
觀看完記錄片,開始搭改良農用車上路,遊憩整條「古笨港精彩一條路」的路線。
這條路是將北港糖廠的鐵道,和古笨港的遺址、農村生活串聯在一起,
形成屬於古笨港僅有的人文采風及地方文史。體驗長輩們光著腳追逐糖廠火車奔向天際線的快感!
日治時期日本人積極建立新式糖廠,事業達於顛峰,嘉南平原隨處可見連綿的甘蔗田;
為了運輸原料,開始興築運糖用鐵路。
農業休閒園區候車亭是遊憩路線起點,以廢棄物建置,從此處是黃金鐵道踏查之旅的開始,
左邊的站牌是三輪車招呼站的站牌,不想走路就打上面的手機,是理事長的電話,他就會來搭載了。
保護白翎鷥的鄉土生態園地
白翎鷥喜歡於稻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出現。
農村因為有牠們使農村風情畫更美麗,細長的身型,優雅的姿態配上隨風搖曳的稻田波浪甚為柔美。
頂菜園不僅把靜態的文物留下、重建,也為有生命的白翎鷥保留了一個家。
龍蛟橋
龍蛟橋是火車的意思,原斷橋於2006年修復,這些景點的文字標語、皆是村民商討、
分工施作、書寫、粉刷而成。即使是後天人工製作與維修,絲毫看不出刻意、匠氣,
而是殷切思念家鄉盼望找回它的心情。
沿著鐵道持續步行是土生土長的在地詩人洪大川先生,為他的家鄉所創作的在地詩。
想了解這個地方的鄉土民情,讀他的詩準沒錯。他的創作領域極廣,對地方的人文、
古物、社會變遷歷程皆有所著墨,因此成為文史考究的重要資料來源,漫步在這鐵道上,
似上了一堂迷你版的文學、生態、藝術課程。
觀龍亭
龍就是高鐵車身,再靠近左測的對聯柱子,會有個意想不到的發現!
瞧!有個蛟龍出沒時間表,這蛟龍指的是現代高鐵喔,按照時間表往西南方向望去,
可看到高鐵奔馳而過,聲音瞬間劃破農村的恬靜,處於過去現代的時間交會點。
一時會有分不清自己處於何種時空錯覺。
舊河道文化會館
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個景點,我承認有賣吃的是其中原因之一。在踏進這裡時,
傳來的是江蕙的歌曲,太有感覺的情境啦!會館主要分兩個部份,一邊是賣燒吃涼的販賣部,
另一邊是展覽歷史文物,會館前方有池塘造景,整體兼具休閒、飲食、展覽功能,
倘若還有機會造訪,這地方我一定要停留久一點。
看清楚販賣部的低消只要十元喔!這是以以前的物價來算的吧!旁邊的大同寶寶真是無所不在,
是我嬰兒時的玩具,家裡不富裕,連玩具都要cost down。
照片中的黃水水老師是舊河道的主人,也是頂菜園社區發展協會的推手之一。
本身還是文史工作者和地方藝術家,精於版畫及書法。黃老師年輕時一定很有型啊。
其版畫細膩深刻的畫功令人嘆為觀止,逼真之餘保有流暢度。他送了我一支扇子,
有他的畫和我的姓名題字,放在福袋中給我當伴手禮,說我是個有福氣的人,謝謝黃老師的祝福。
板頭車站
相信火車一定會回來的標語,非實際面的意念,是永遠放在心中,村民之間不變的默契,
是把故鄉原始的景象實地重建,重返榮耀,這個榮耀非重現過往風華,是它已經重生、
轉型被付予更高的價值。
板頭厝車站是台糖鐵路新港線的車站之一,是在台灣製糖產業興盛時期的黃金鐵道,
在當年因這條嘉義至北港的路線會經過兩港兩大廟宇,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
搭載眾多的香客,同時是進入新港境內第一個停靠的車站,是許多當地人至外地求學、
工作的必經車站,人潮落川流不息,創造高額營收。
可惜此榮景抵擋不了社會變化的速度,人追求生活上的便利,必會持續發展新的工具輔助,
把舊有的對經濟效益不大的淘汰掉,自發展出客運後和製糖業沒落,板頭車站隨之拆除走入歷史,
居民不忍這對他們生活曾經如此依附的車站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中,兩年前依老車站的樣貌以舊廢料重建,
讓遊子回家時還能找到家鄉,把根留在此。
車站內展有老車站的老照片及重建時的概況,在重建期間,有許多熱心的當地居民提供當年生活故事,
蒐集車站的老照片,務求原味呈現老車站的味道,連售票口都做出來了。可是若是火車真的回來,
帶來的是商業利益還是回憶呢?是讓它成為回憶好還是真的把它找回好,這兩者之間的答案很難選擇,
相信居民也都有想過這些問題,故只能求得一個平衡點,把此景變成一個象徵放在這裡,
訴說著它即使已經消失卻真實存在過。
以動物景物表現古笨港的意象,全是由社區居民自行完成,走訪台灣各個小角落,
所看到民間的文創力量是既無形無限又無價,可貴在於它有素人色彩,融合在地特色,
比起坊間一些專業領域人士打造出的商業景點,不失精巧卻能出脫一絲樸實的風格。
板頭社區交趾、剪黏藝術村由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忠正先生發起的社區總體營造,
提供了拼貼、剪黏工藝以及交趾陶的材料,讓居民們一起動手來設計、妝點自家的圍牆,
最能代表古笨港記憶的運送甘蔗五分車當然也不能少。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沿路上看到的陶板畫,走一趟似走進童年的時光機,吵嘴、愛哭、爬牆、
覓相找都是童年曾經做過的蠢事,現在的小朋友大概只剩補習、才藝班和線上遊戲了吧!
這個小女孩的神韻我太愛了!有點賊賊又怕怕的表情做得好傳神,一看就知道她在玩捉迷藏啊!
在長輩的說法是「覓相找」,台語發音。
在板頭厝車站有山寨小火車,光看不過癮的話還有山寨大火車可搭,會冒煙的喔!
秉著「相信火車有天一定會回來」的信念,陳理事長和其他主要成員聯手打造
「復興一號」山寨版火車,但這台火車不是走在鐵軌上,而是開在馬路上,以廢鐵板製作,
姑且不論過程如何,至少讓火車回來的夢想實現了一半。
本身從事過遊覽車事業的陳理事長把火車做得極為逼真,煙囪、氣笛都不缺。
在靠近復興鐵橋有一堤防,堤防的牆面有長達十五公尺的「原鄉四季大壁畫」,
以苦楝樹的影像製作,是全國最大幅的剪黏壁畫,黏貼在牆上的都是陶藝品,
其他白色葉片是用碗切割出一片片葉子形狀,真是太配服這些居民的決心與用心,
光是要達成共識就不容易,何況是做出具有社區美學的壁畫?
上堤防來到復興鐵橋,曾是居然往返雲嘉兩地的重要通路,二十幾年前交通發達後火車停駛,
唯承載居民上學、進香的記憶不曾消失,黃水水老師說:
「復興鐵橋曾經創下3項紀錄,分別是:最長的5分車跨溪鐵道、軌道彎度最大,以及「最賺錢的黃金路線。」
步行在沒有河流的堤防,只見貫穿堤防的鐵橋,即將邁入百年前搖搖欲墜地苦撐著,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奔走下才協調地方政府修復,在過去我對這地方可說是一無所知,藉著走訪、回想、搜尋資料把這個地方的過去現在拼湊起來,我的感想是,在台灣的觀光產業,總是喜歡模仿、錦上添花、引進及再造那些不屬於我們不屬於台灣的東西,為什麼不去搶救不去重建我們所擁有的呢?
寫到這裡有個想法,既然台糖鐵道系統都還存在,為何不把鐵路重新整修,
讓火車重新行駛搭載遊客遊嘉南平原,以前載甘蔗現在載遊客,既可保存地方文化又能運用觀光資源,
減少車流量與廢氣排放,蓬勃地方觀光產業,或許可造就更多青年返鄉,有些事不是我們不能而是不去做...
有包含在套裝行程內的「笨港一號」,搭乘笨港一號遊北港溪,會經過北港觀光大橋,
這天沒有搭到,由於出航與否是要看潮水的,這天潮水不足無法出航,小小遺憾。
在到笨港一號竹筏的路上是沒有經過太多開發的地方,蒼涼中有種質樸美,值得來看看。
農用車駛進了另一個縣市境內的北港老街,這裡老街的觀光客沒有北部名氣大的老街如此擁擠,
可能也是北港老街有八條之多被分散了,這棟是復興戲院。
建築左邊是戲院右邊是百和美餅舖,都是同一棟建築,是美和餅鋪的老闆把這棟建築買下,
一部份空間做製餅生意,其他空間則是保留戲院的設備重新規劃空間供民眾參觀,
非只有購買餅才能進入。
許多老街都有戲院,如內灣與湖口老街,是代表一個地方興盛的象徵,
透過戲院放映影片的演繹內容,可得知時下居民對娛樂文化的認同度,挑高的空間,
不難想像從前群眾喧鬧聲迴盪在其中上下左右傳導的熱鬧情景。
戲院完整保留了當年的放映機與放映孔,餅鋪只使用一小部份的空間做生意,
其他空間完全保留戲院原有的樣子,成為一個藝文館,主人尊重古蹟、歷史的態度令人敬佩,
沒有讓過多的商業操作介入,可惜台灣許多的老街在這點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百和美餅鋪的工作人員忙碌之餘不忘給遊客親切的微笑,當我靠近想仔細看看賣什麼時,
他們不是抓緊機會推銷,而是馬上遞上切的大塊的產品和茶水給試吃,
我觀察過不是因為我帶相機才如此,對待其他遊客甚至是沒有消費能力的小孩及學生皆一視同仁。
聽說許多在地遊子返鄉會到此選購產品饋贈親友,應該不少是小時候在這裡拿到親切阿姨給的試吃品,
對這人情味有好感長大就回來找這份故鄉人情。照片中的杏仁麻佬和蛋捲是新鮮現做,
流程透明衛生看的見,杏仁香脆麥片不黏牙,蛋捲酥而不油,口口真材實料。
在此歇息一陣子,工作人員馬上端上各式切塊好的傳統大餅給試吃,
每一塊切得比四分之一的蛋黃酥還要大塊,平常常能吃到糕點製品稍微知道行情,
去看了一下價錢吃驚不已,一塊厚又大塊的咖哩魯肉餅只要二十五元,只有北部的一半價位以下左右。
愛吃核桃和棗泥製品的我看到這個南棗核桃糕眼睛發亮,知道價錢後簡直快昏倒,
一包才兩百元,北部同型產品份量只有它一半,核桃放的沒它多價錢還貴二十元,
不買對不起自己,最後在百和美就敗了七百多,重點是都很好吃,家人滿意極了。
最後一站來到北港糖廠,接近傍晚時的夕陽餘暉就像北港糖廠的衰落,糖廠運作94年,
目前已停止運作,只剩販賣台糖冰品的販賣部,全盛時期數個糖廠不遜於大企業的規模,
因為查資料看到網路一篇文章,是一位北港人寫的,透露因為北港糖廠的結束而無法返鄉工作的無奈。
曾經威風載過不計頓數甘蔗的329老火車頭功成身退,僅供拍照之用。像是糖廠的守護者默默駐足。
在糖廠還在運作時,它是北港的重要地標,遊子返家時看到糖廠的煙囪越來越清楚就知道家不遠了,
如今糖廠的煙囪不再有白煙冒出,故鄉仍在但糖廠隨著歲月,似火車行進甘蔗田的軌道,最終消失在遠方。
如今只能靠品嚐台糖的古早味冰棒回顧糖廠餘味,謝謝理事長請吃冰棒。
牆上老照片訴說糖廠過往和329火車頭曾有的意氣風發,現在糖廠內部的火車軌道已被雜草覆蓋。
回到頂菜園後,理事長兌現承諾用老客運載我們遊一圈,在初入園看到這台公車我就一直很想上去看看,
這台公車是行經嘉義到北港的公車,被嘉義客運報廢後還能行駛,但要跑遠已不可能,畢竟是一台老公車了,
裡面的格局和我國小常擠的新竹客運普通車是差不多的。
車上的反共標語清晰可見,歲月痕跡很明顯反應在破舊的座椅上,
讀小學上半天課時自己搭公車回家是最快樂的時光,還有到特定的點要記得拉鈴...
文化和古蹟因為有保留、傳承,後代才明白這個時間這個景物它曾經燦爛過,
很多人出國總是說我一定要去哪去哪看看,對自己的家鄉反而沒有這份熱情,
有幸台灣還有一群有熱情、傻勁的人,幫後代找回故鄉的一塊寶地,
使珍貴的文化遺產不至於完全消失在田野荒煙蔓草中,只是這些推動地方文史復甦的長輩能做的有限,
也會凋零,年輕人該多想想能為故鄉做什麼?一個地方不是只要逛個什麼節什麼祭的活動而已,
實地把故鄉的故事挖掘出來並好好保留、珍惜,才會具有地方性的感染力。
延伸閱讀
《遊記》淡水 馬階之路/淡水古蹟/不能說的秘密 探訪之旅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533001
《記錄》李鼎導演的東區追星之旅行程摘要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425823
《記錄》李鼎導演的東區追星之旅 五月天主唱阿信的Stay Real 潮服店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437649
《記錄》李鼎導演的東區追星之旅 akuma caca 可可設計人文咖啡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445728
《食記》李鼎導演的東區追星之旅 邵昕的何善之上海點心湯包館
http://www.wretch.cc/blog/likewallace/24458485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6.121.250
推
11/11 21:58, , 1F
11/11 21:58, 1F
railtour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