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踩踏台鐵內灣線

看板railtour (鐵道旅行)作者 (啦啦啦)時間13年前 (2012/08/03 02: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這個踩踏不是踐踏的意思,是換個方式造訪內灣線~ 圖文版 http://laxic.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 走訪台鐵支線是已經想了很久的計畫,尤其是平溪線。在研究平溪線時刻表後,發現若是 支線的每座車站都出站的話,實在是難以安排,所以這計畫一直放在口袋中,遲遲沒有實 現。 這回來到新竹,想到了這個塵封已久的行程,於是翻出了內灣線時刻表,但發現還是一樣 的結果。不過,想起來了,家裡有一台小摺,既然搭火車難以實現,那就騎單車去吧~ 內灣線從新竹車站出發,沿途有北新竹車站、世博(千甲)車站、竹科(新莊)車站、竹中車 站、上員車站、榮華車站、竹東車站、橫山車站、九讚頭車站、合興車站、富貴(南河)車 站、內灣車站。 而六家站屬連結高鐵新竹站的六家線,從竹中站所延伸。2007年(民國96年)3月內灣線為 配合六家線連接改建工程,新竹至竹東的列車停駛,改由新竹客運負責公路接駁。2011年 (民國100年)11月內灣線恢復通車。 內灣線是由日本所規劃,應該說早在1911年(明治44年),內灣就有輕便車道,用以運送檜 木、梢南等珍貴木材。後來發現此處藏有豐富煤藏,便開始大規模的開採。1944年(昭和 19年),所規劃的竹東支線開始動工。但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後因資金不足中止, 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手興建。 1947年(民國36年)竹東線完工,又因合興(十分寮)一帶的大量的石灰石、煤礦、矽沙需要 運輸,因此於1950年(民國39年)延伸至合興,並於1951年(民國40年)繼續延伸到內灣,從 此改名為內灣線。 不論是日本政府或是國民政府,興建竹東/內灣支線的目的都為山林資源。全線通車之後 ,主要以貨運為主,客運為兼辦。此後20年之間,內灣的發展也應林業及礦業的開採達到 鼎盛。但1970年,隨著政府林業政策改變及礦藏衰竭而失去往日風華。直至1995年(民國 84年)重新塑造內灣形象,復古懷舊觀光興起,再加上客家風情及螢火蟲,讓現在的內灣 每逢假日人潮絡繹不絕。 這次計畫先一口氣從新竹站騎到內灣站,其他車站則於返程時一一走訪。 小摺的輪胎胎徑太小,騎不快,真的只適合都會休閒用!光從家裡騎到新竹站這段3km的 路程,就有想要取消計畫的念頭!但既然都出門了,那就硬著頭皮騎下去吧! 踩上內灣橋前的上坡,穿過人潮車潮,終於來到終點站-內灣車站~ 這個位於山坡上的車站,實在讓我吃不消,只好先賴在車站前方的座椅上喘口氣,也好好 看一下車站那幅劉興欽漫畫家的作品。 <內灣車站> 內灣車站為乙種簡易站,岸式月台一座。 月台邊有一座內灣線通車紀念碑,上刻有"蓽路開基"。以往的柴電機車來到此終點站,必 須折返掉頭,現在行駛DR1000型柴油客車則由列車司機自行走至另一頭的司機座即可。 內灣車站外到處人山人海,但是離開老街不遠處,從另外一側望向內灣車站及股道,彷彿 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別有一番迷人的風味,像是一座隱身於山中的寧靜小站。 本來想在到處晃晃,但此行的目的還有一大半沒完成,時間又不早了,只好跨上小摺匆匆 前往下一站。 支線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鐵道不時出現在鄉間小路旁,一下左邊,一下右邊,近 距離地平行前進。 可惜這時沒有列車經過,不然又更添風味!也可惜這路段只有一小段,在前方富貴車站就 要分歧了。 <富貴車站> 富貴車站為招呼站,原名稱為當地地名-南河,是在2003年(民國92年)趕搭台南永康車站 及保安車站的「永保安康」熱潮,因此改名,與同是內灣線的富貴車站搭配成「榮華富貴 」。 站內有岸式月台一座,最早期月台長度與鋼構棚架差不多,僅一節車廂的長度,也就是水 泥柵欄的區段。後來將月台多延伸出一節車廂的長度,也就是黃黑相間鐵柵欄的區段,形 成彎彎的月台。舊月台也隨著此次延伸而墊高,使得原本的水泥長凳變矮了。更後來,又 在加長月台,所以現在站在月台的一端看不到另一端。 月台的東側看起來有些凌亂,像是還有工程在進行,但與舊站相比,總有種格格不入的感 覺。月台西側,鐵道在此處與馬路相交叉,平交道就在月台旁,很特別的感覺,就像是模 型或是樂高,規模小小地卻五臟俱全。 週末假期到內灣遊玩的人真多,車一輛輛的過,好不容易從車站穿越平交道,繼續到下一 站。 <合興車站> 合興車站就在在縣道120快要與台3線交接處附近,佔地蠻廣闊,這是因為1950年(民國39 年)竹東線延伸至此地後,為了配合台泥的石灰石礦開採,因此舖設側線及設立調度室, 成為折返式車站。 合興車站是一座木造車站,屬於招呼站,擁有岸式月台一座。應該說站內有新舊兩座站房 ,舊站房位於西側為木造站房,於1951年(民國40年)完工後,暫時使用當地地名-十分寮 作為站名。如今保留昔日側線軌道,將舊站房及舊月台改造成一座休閒的小公園,現由義 工認養。新站房位於東側的月台旁,新舊兩站房都不再使用。 合興車站給我一種很悠閒的感覺,像是午後可以純粹來走走晃晃,人也不會多到一種厭煩 。 但是抬頭望了望,天氣看似愈來愈不妙!趕緊趕往下一站! <九讚頭車站> 九讚頭車站在台3線旁,亞洲水泥新竹廠對面。車站非常的不顯眼,因為站前有塊空地, 不時停放拖板車及堆放木頭棧版,一個不留神就錯過了。 九讚頭車站為乙種簡易站,導式月台一座。原先主要以水泥貨運為主,因此股道區非常寬 廣、幅員廣大,不過沒有立體穿越設施,須小心穿越。與合興車站相同的是,九讚頭車站 的站房也無人管理,站房旁還保留著不再使用的道岔控制桿。 對九讚頭車站第一眼的印象,著實是讓我傻眼,蔓草滋生,要不是站房上的站名燈箱還在 ,這壓根就是一座廢墟。 就在走進站內之後,讓我大大的改觀。由於側線夾在站房與月台之間,到達月台的距離拉 長,產生更加寬闊的錯覺,站在月台上,感受那彷彿遺世獨立的孤絕。撇除站外的人為環 境不談,這裡在我心目中是內灣線上最棒的站,絕對是可以列為祕境車站之一。 內灣線由東向西大抵是沿著油羅溪(頭前溪上游)右側,過了九讚頭車站後,在油羅溪橋前 轉了個彎,來到油羅溪左側。沿著台3線繼續往竹東方向騎,橫山車站就在筆直的路旁。 <橫山車站> 橫山車站有新舊兩站,皆有岸式月台一座。 舊橫山車站位在新站的西側約120公尺處,因為月台過低,無法配合列車底盤高度,所以 另建新站。新的橫山車站為招呼站,月台也較舊站的長。 此時一滴滴的細雨開始落下,本來不以為意地享受著這涼意。忽然間,雨勢轉大,唏哩嘩 啦的打在身上都痛,趕緊停到路邊躲雨。 過竹東大橋及台68線竹東端終點後,內灣線不再沿著台3線前進,而轉了個彎沿著北興路 一段。待我來到竹東車站時,已是一身狼狽,背包全是噴上來的泥水。 <竹東車站> 竹東車站為二等站,是台鐵所有支線中級別最高的車站,轄下管理了內灣線及六家線共11 座車站(世博、竹科、竹中、上員、榮華、橫山、九讚頭、合興、富貴、內灣、六家),也 是台鐵所屬的車站中管理最多站數最多。車站古典的外觀也說明了他的不凡,正面大門就 有馬賽克磚的石柱及迴廊的洗石子圓柱,還是感覺得出日式近代建築的風格,只是覺得屋 頂的磚紅色琉璃屋瓦有點鮮亮的不太搭,據聞早期是用黑色文化屋瓦。 站內擁有岸式月台及島式月台各一座。最讓我感到特別的是那做聯絡兩座月台的水泥天橋 ,也是其他之線所沒有的,那樸實不浮華的樣貌,以及一扇扇玻璃木窗,別有一番風味。 另外第一月台旁的辦公房舍,維持早期建築風格,即使沒有精細的雕飾,卻呈現出滿滿的 古意。反觀身為內灣線及縱貫線上的大站-新竹站,外表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但內 在卻讓人不敢恭維。 如果九讚頭站在我心目中排名內灣線上情境最美的車站,那麼竹東車站就是視覺上最美的 車站。 當我還沈浸在竹東車站的風華之中,突然間看到直立在樓房旁的站牌燈箱,趕緊按煞車下 來找一找。我想榮華車站應該是內灣線上最隱密的一站,藏身在住宅大樓後方,一不注意 就會忽略這塊要融入成背景的站牌。 <榮華車站> 榮華車站為招呼站,擁有岸式月台一座。2001年(民國90年)才增設此站,簡易的鋼構棚架 ,與新的橫山車站一樣,沒有什麼別出心裁的設計。車站後方就是台68線,前方有座停車 場,但是無法直通月台,必須先繞出去到北興路三段馬路上,再從車站入口進到月台。 繼續往前騎,開始面對此行最痛苦的路段,也就是縣道122的中興路一段到二段。早上去 內灣時滑得很開心的下坡,現在要靠只有七段變速的小摺慢慢地騎上去了...... 吃力地騎上二重埔後,離開縣道122,前往位在縣道115終點的上員車站。 <上員車站> 上員車站為招呼站,擁有岸式月台一座。最早期為木造月台,連遮雨棚架都沒有,後來改 建為水泥月台,增設鋼構棚架。 這裡與榮華車站、橫山車站詳同,走極簡單風格~也與富貴車站相同,月台邊即與馬路交 會,月台旁隨即銜接平交道。 騎到這邊,已經快要傍晚了,腳也酸了,還剩下幾站,繼續努力! <竹中車站> 為了配合高架鐵路及連結六家線,竹中車站原本的水泥站房已經拆除重新改建。原本只有 一座岸式月台,改建之後擁有岸式月台及島式月台各一座,岸式月台供六家線使用,島式 月台供內灣線使用,並由招呼站升為甲種簡易站。 接下來還有竹科(新莊)車站、世博(千甲)車站、北新竹車站,這三座車站都是為了改善中 短程運輸,因此在台鐵捷運化的計畫下,所增設的新站。竹科車站,離竹中車站不遠,一 下就到了,大腿再撐一下就到了! 遠遠看到竹科車站,就有種不想過去的念頭,這幾乎跟竹中車站沒什麼兩樣,很制式的建 築。 <竹科(新莊)車站> 竹科車站為簡易站,擁有岸式月台兩座,原本計畫以地名命名車站為關東,但因為離新竹 科學園區不遠,所以新竹市政府向台鐵爭取命名為竹科車站,但此舉引起當地民眾不滿, 因此計畫以當地新莊里來命名,之後將改名為新莊車站。 走上月台後,就覺得意興闌珊,雖然看上去很新穎,但除了島式/岸式月台不同之外,跟 竹中車站沒有什麼區別,不過也許是我對新車站的期望太高了。 下一站世博(千甲)站又有一段距離了,而且正讓我苦惱的是,到底要走慈雲路接公道五路 過去,再接水源路往回騎接千甲路,還是走慈雲路,不接公道五路,續行不上經國大橋而 走下方引到接千甲路呢。 為了不多繞路多浪費體力,選擇了後者。 這選擇真是個美麗的錯誤,因為慈雲路就直接接上經國大橋,沒有任何引道...... 眼看的其他騎登山車和公路車的車友,腳踩一圈的前進距離遠遠超過我踩小摺一圈的距離 。就這樣默默跨過頭前溪到竹北,然後再掉頭無力的騎回來,只好安慰自己可以在橋上欣 賞這片落日餘暉。 終於看到橫越千甲路上的高架鐵路,以及世博(千甲)站的標示牌。 妙的是,車站大門居然不在千甲路這一側,需要繞過去才能進到車站大廳。這是因為未來 要另外開條路到站前嗎? <世博(千甲)車站> 世博(千甲)車站為簡易站,擁有岸式月台兩座。原本計畫命名為千甲,因為新竹市政府購 得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中的台灣館,並且預訂展館地點位於車站附近,因此要求台 鐵將此車站更名世博車站。後來遭到地方民眾反彈,因此預計更名為千甲車站。 (台鐵怎麼那麼好說話啊......市政府出來要求一下就可以改名......) 基本上設計跟竹科(新莊)車站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制式的外型,最大的不同處就是大廳 前方的圓柱,為了迎合台灣館,所以加上天燈造型的燈飾,以及地上的圖騰。而大廳內的 公共藝術作品-枕流漱石「磊」,意境太高,揣摩不出跟母雞小雞的關連。 至於台灣館跟世博(千甲)車站的距離有多近呢?站在月台上放眼望去,不仔細看還會被遠 處的民房給混淆了。實在是累了,連長焦段鏡頭都懶得拿出來換,就用55端把距離稍微拉 近一點。 這樣的距離會不會太遠了點,取名世博車站好像有點太牽強了! 終於只剩下最後一站,就可以收工回家了。這時心想,要是能順著高架鐵道下面騎多好啊 ,想著想著,我又騎錯路了,本應該切過去接東光路,卻直行公道五路且上了橋接到經國 路,這意味著我又要多繞路了。雪上加霜的是,還沒上橋之前,小摺纖細的輪胎承受不了 新竹市坑坑疤疤的爛路面,後輪內胎破了......扁掉的後輪更加難騎,下了橋趕緊找間機 車行先把後輪灌飽,撐著繼續騎。 北新竹站也挺隱密的,藏身在陸橋旁,不過也可以說這邊腹地實在太小,為了捷運化,塞 了一站在這邊。 <北新竹車站> 北新竹車站為簡易站,擁有兩座島式月台供縱貫線及內灣線使用。車站就在東光路陸橋旁 ,車站採跨站式站房設計,用人行天橋連接鐵道兩側出入口,售票廳及檢票口都在人行天 橋上。 不過這對腿已經踩到無力的我,要在爬樓梯上下售票大廳,還有爬樓梯上下月台,無疑是 一個壞消息。 因為北新竹車站這個地點除了一旁有新竹貨運站之外,還是支線的分岔點。而支線除了內 灣線之外,早期還有新竹空軍基地支線,做為戰備鐵道之用。因此北新竹車站大廳的天花 板掛著新竹著名的幻象2000,機身有藍色迷踩圖裝,以及鐵軌橫段面的I字,噴射流線以 鐵軌代替,充滿了意象。 北新竹車站雖然規模不大,確有小而巧的玲瓏美,站在月台望著眼前縱貫線、內灣/六家 線'、貨運用的鐵道並列於前,又是另一種美。 走出北新竹車站,天色已黑。這一趟從上午10點半出門,中間在7-11躲正午豔陽一小時, 再回到家已經晚上7點,共騎了72.4km,也換了另一種方式走訪內灣線。 2012.0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169.96
文章代碼(AID): #1G6in-Yp (railtour)
文章代碼(AID): #1G6in-Yp (rail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