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十六】牛津-聖母教堂

看板travel (旅遊板)作者 (ff)時間3周前 (2025/01/01 11:4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278 (造訪時間:2023年) 「基督學院」的下一站是「聖母瑪麗亞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開放登塔的它為市心極佳的瞭景望台。但教堂表定五點關,登塔最 後時限又定在關門前半小時,因此就算已解決「牛津」的重點「基督學院」,腳步仍得再 次催急。 一路往北,街邊出現頗具雕琢的建物,山牆起伏成浪,能見藤葉自戰盔化生,貝殼綻 出華光。微微外探的窗台亦為亮點,底部弧狀收攏,轉作下段雙拱窗的間柱。它是與市政 廳結合的「牛津歷史博物館」,為十九世紀末的建物,難怪望來相當混搭。有學者將其歸 類於「Jacobethan」,一種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再致敬,會這麼說是因為十五世紀便有「 都鐸風格」往文藝復興的簡潔靠攏,在那之後風格逐漸演化著,到「斯圖亞特王朝」的「 詹姆士一世」時,又分生出名為「Jacobean」的流派。 即便如此,這承襲自「Jacobean」的「Jacobethan」對我而言,已與印象中義大利的 文藝復興建築相去甚遠。其山牆帶出的流線挺巴洛克,主門楣的刻綴也繁麗,窗櫺的諸多 縱劃應是借用了垂直式哥德。或許每次的某風格復興就跟生物繁衍一樣吧,不可避免地混 雜了他族血脈。 走至街口,對面銀行牆簷的線條流曲與博物館有著相似調性,亮麗地與另側的古樸方 塔形成反差。然這座以十字路口取名的「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可是「牛津 」地標之一,前身是「聖馬丁教堂」,從十三世紀便屹立於此,見證城市的各回興衰。只 惜十九世紀為了拓寬路口,就把其主體拆了,徒留鐘塔繼續守望。 看到它,離目的地也不遠了,從十字路口拐往東,會先見到以尖塔標誌,由「諸聖教 堂」改建的「林肯學院」圖書館,之後便是「青銅鼻學院」(Brasenose College)接了 棒。它擁有連續起伏的山簷,簷下皆搭襯外探窗台,且綴邊繁雕如冠,門塔自然不會敷衍 ,有雙獅護守的徽印在門楣招引視線。而當再往前推進,就能見「聖母教堂」以諸多炬塔 裝飾著側身,宛如是種聯手綴點。 早上我已在另一邊廣場,仰望過鐘塔那以人像龕室的多層次簇擁,這側視角雖侷限, 參差鋒銳的稜線依舊華燦。而相對另一邊以塔身營造主立面,這兒是拱窗接連,藉窗櫺勾 繪。很奇特的是,在此哥德元素滿滿的堂壁間,竟設了個挺巴洛克的門廊,螺旋式門柱、 帶渦捲的半圓門楣,楣間再嵌入聖母子龕室,周邊天使伴侍。這顯然是晚期的加添,從資 料上看也曾招來批評,我倒覺得沒啥不好,畢竟牆身的尖拱窗已是拉寬的格式,相接一起 並不突兀,何況門廊內尚有扇狀肋拱作過渡呢。 不免想以相機各角度捕捉,但我可是跟時間賽跑的人,只能將此意念擱下,先進堂裡 。而經過這一路的分心,其實已超過時限,好險最後一批的人還在旁坐著等待,工作人員 也將我收了,得以在隊伍朝中廊望。相較於外部,堂裡顯得樸素,可能是因為各學院都有 專屬的教堂,隱性競爭下,經費當然都用在自家,這公家的只能仰賴居民奉獻。儘管花窗 仍以成列聖者亮麗,由於「基督學院」的風采還深深印留,便激不起心中波瀾。這也無差 ,畢竟堂裡並非來此重點,且沒多久櫃台便示意可以從旁邊小門上去了。 對不愛爬階的我,這段登頂之路還滿簡易,其一是因高度相較那些大教堂,只能算幼 幼班,再來便是中途有著平面轉折,能稍稍放鬆腿肌。這段會走在堂頂與塔身之間,高處 的綴飾也因此變得清晰,尤其是排水口的雕琢,一般這都是工匠的創意揮灑處,多半會塑 成兇惡的石像鬼,眼前的走促狹路線,能見人頭張嘴傻愣,小動物呆萌,連獅子也因咬著 水管變得逗趣。 切入鐘塔後則有看板對齒輪機構作解說,沒想到零件居然是全手工打造,令人不由得 抱懷敬意。旁牆另貼有上頭景色的長幅照片,將幾個顯明地標放大標註,頗為貼心。而階 路從這起就變得相當窄狹了,這也是為何得等前批都清空,我們才能進去。 踏上旋梯,塔裡僅有微微窗光透洩顯得幽閉,不斷繞轉著也有種無窮盡感,體質差的 人應該很快就暈了吧。奇幻故事裡的王族應皆有異能,才能住在槍矛般的參天塔城。胡思 亂想中,光線在頂頭驀地轉明,也揭顯了我期盼中的「牛津」瞰景。最挑引目光的自然是 北邊的「Radcliffe Camera」了,早上於圖書館周邊走逛時,已覺此分館形姿勻稱秀美, 在這高度又多了眾人擁圍的貴氣。拱冠與扶壁帶出的線條於晴空拋勾,將城市塔林都逼成 配角。 能與其競爭的僅東側的「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就彷彿是座宮城,入 口嵌著曲弧帽冠,南樓串起教堂食堂,北側有圖書館鏡射呼應,哥德式焰塔於環牆一路奔 燃,在主樓化為雙塔指天。 這學院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是十五世紀時由「亨利六世」和坎特伯里大主教攜手創建 ,以紀念英法百年戰爭的死難者。可能比較偏向研究機構吧,它沒有設立大學部,只提供 獎學金給學生申請,但要拿到沒那麼簡單,得經過兩天的筆戰,每天要各花三小時交出兩 篇論文,之後還有口試,由於題目艱澀,便被諸多落榜人稱為世界最難的考試。如此自視 甚高的學院,當然不可能終日讓遊客像逛大觀園般進去喧鬧,開放時間頗短暫,行程已爆 滿的我,只能這樣在高遠處對其餘面向編想。 至於廣場西側的「青銅鼻學院」,即使街邊那一線的建築瑰麗,內圈相對就缺乏亮點 ,房閣交連間,惟有教堂勾留我的視線。它看起來不像哥德時代的產物,山牆稜線彎挑著 ,簷下以渦流框綴花窗,顯然有受文藝復興及巴洛克的影響。 這學院沒開放觀覽同樣可惜,因為根據資料,教堂不僅移築了它處造型優雅的 Hammerbeam式屋頂,又依其曲線巧妙附加了扇狀拱肋拼接。經過深褐墨綠的上彩,交嵌的 芒瓣裡便多了花葉繁紋,與管風琴攜手輝亮著木色空間。不禁也好奇著食堂大廳藏在哪, 畢竟這學院的奇妙名稱來由自某鼻子形狀的青銅門把,據說目前被奉在食堂主桌那。 塔頂的空間就如於底下所見相當窄,上來的人又多,要錯身都得等誰先找到凹穴把自 己塞進去。在艱難的挪移中轉戰至塔南,這邊是剛行來的擾攘大街,除了正對的「Oriel College」較具雕琢,有人像嵌綴的門面,其餘都似平凡民宅。不過若將視線帶遠,便能 找到方才拜訪過的「基督學院」,「湯姆塔」跟教堂尖塔相當顯眼,再之後,為茂林帶出 的碧野。怪的是,林野間竟有黑煙飄飛竄起,發生火災嗎? 如此轉逛著,感受老城漾展的古典風貌,偶爾端詳鄰近的塔身雕綴,直到多數人都消 失了,才甘願循梯下樓。稍早排隊時無暇在堂內細看,這會兒便趁關門前各處走走,先望 了望講道壇華蓋的繁鏤勾邊,於鄰近廊側佇留幾許,欣賞十九世紀花窗大師的傑作「使徒 聖多馬的一生」。再依管風琴的招引,盯瞧它所處隔屏的拱框雕葉,而後唱詩班席的花藤 攀生,將我引向了主祭壇。 可能還未存足資金請來名家設計吧,上頭花窗仍空乏著,只有一列人物龕室聚焦視線 ,祭壇畫亦沒襯抹背景,僅於烏沉中凸顯聖母子身姿。這樣的清簡帶來僻靜,想了想就決 定找地方坐坐,畢竟我從一大早就東奔西跑,除了在公車上,根本沒歇過。 走回中廊,廊底的大位據說是校長專屬,為因應早年的學校典禮需求,二樓還設有座 席,且開放上去。見此我就順理成章擠出腳力上樓了,以另種視角望看教堂,也舒懶身軀 。相對於祭壇花窗的樸素,這端不知為何異常斑斕,底部靠側的四位有天使、獅、牛、鷹 陪伴,滿好辨認,為四福音作者,中間老者就有難度了。看了資料才知是「大衛王」之父 「Jesse」,他手中抱著微彎的那根為樹藤,往上開枝散葉,象徵至耶穌的血脈傳承。而 當往窗間人物找,也的確能看到「所羅門」的名諱,大夥熟知的「大衛王」則居中抱著豎 琴,頂頭有聖母子綻著華光。 像是極信任居民與遊客的品行般,花窗離座位極近,伸手便可觸碰,也讓我很難得能 研究細節。它看起來是利用類似蝕刻的技巧,在顏料上刮出紋路,且師匠的手藝極好,不 僅表達出陰影渲染,連鬃毛、羽飾、衣絨都相當仿真。然這樣的細膩,估計得以月為單位 ,甚至上年,才能完成這人物眾多的大花窗吧。 或許祭壇花窗在等的就是另一份類似用心,只是以目前的速食世道、人才凋零,要不 接受抽象的色塊抹染,不然便任由機工冷硬摹描,精筆手繪的溫潤可能已成絕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7.1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avel/M.1735702944.A.835.html
文章代碼(AID): #1dTBcWWr (travel)
文章代碼(AID): #1dTBcWWr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