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澳洲] 歷史年表

看板Aussiekiwi (紐澳板)作者 (左道☺♪)時間16年前 (2009/01/12 20:30), 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補充歷史> 繼荷蘭人之後,英國人來到了澳洲。 當時,英國人正在全世界各領地和法國人爭奪。 在北美,法國人被英國人打敗,失去了大片殖民地。 法國人轉而在太平洋方面加緊探索。 看到法國人的行動,英國人一緊張也加快了步伐。 1768年,Cook船長率領一艘探險船啟航出發,前往南太平洋。 在Cook船長率領的這批人中,後來很多人對澳大利亞的歷史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人。 Cook船長考察之後沒多久,北美就打起來了。 英國人一向有把罪犯送到海外的習慣。 美國獨立以前,北美是英國人流放罪犯的主要地方。美洲人對這種做法很不滿。 美國獨立以後,不再接受來自英國的罪犯。 英國人沒辦法,只好在泰晤士河上弄了一批廢船,用來關押罪犯。 時間一長,罪犯越來越多,逐漸人滿為患,據說最多時有十萬之眾。 英國政府開始著急,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這時,有人提出,可以把罪犯送到遙遠的澳大利亞去。 英國政府一時拿不定主意。決定還是在其他方向先試試再說。 先是打算把罪犯賣給美國南方的種植園,沒成功。 後來又有人建議把罪犯們送到非洲西南部的岡比亞。 試著送去了一批,因為氣候太惡劣,被送去的人死去大半。 本來是流放,這一下變成死刑了。議員們紛紛抨擊政府殘忍。 政府無言以對。這時,有人就又想起了澳大利亞。 另一個參加了Cook探險的人給國務大臣Sydney寫了封信, 主張發展澳大利亞這塊殖民地。 國務大臣看到了信,很重視,決定了把罪犯們送到那裡。 後來他的名字也成了第一大城市的地名。 他當初這個打算,是因為把澳大利亞當作罪犯流放地各方面都比較合算。 1787年,第一艘運送罪犯的船離開英國,駛向澳大利亞。 第二年初,1788年到達了澳大利亞。這次航行,英國方面並不是特別重視。 船上的人基本上只是罪犯和看守,沒有太多的技術人員。 上岸以後發現情況不是那麼輕鬆,可又找不到會幹活的人, 結果,大家陷入了困難之中。罪犯往往都是游手好閒之徒,很少有人能做工匠。 而且,沒有嚴厲監督這幫人是不肯幹活的。造個房子都耗時費力。 永久營地18個月才建起來。由於不懂技術,他們種的農作收成很差,根本不夠吃。 很長時間內,去澳大利亞的這些人的飲食,還要從英國運過來。 遠隔重洋,一旦運輸船出現問題,這裡立刻就有挨餓之虞。 1790年食物不配給發放,並打發一大批人去附近的海島自謀生路。 這些人到了那裡,依然沒飯吃。好在海鷗比較多,他們就大肆屠殺海鷗充飢。 這種局面讓澳大利亞總督和英國政府都很頭疼。 本來以為把罪犯送到澳大利亞去可以省錢,結果這塊殖民地久久不能自立, 總要靠英國本土養活。到1800年,已經花費了英國政府100萬英鎊。 因為經濟不合算而改變政策。 澳大利亞總督向英國政府表示,靠罪犯是幹不成什麼正事的, 還得想辦法招一些自由民過來。幾經請示,政府終於派來了50名自由農民。 在他們的技術支持下,農業果然大有改觀,開出了好幾千畝土地,產量增加不少。 看到招攬自由民的政策如此有效,總督決定把這種政策推廣開來, 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人們前來澳大利亞。 英國當初只是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海外監獄,因此垂直管理的程度很深, 管理制度的軍事化色彩很濃。殖民地當局並沒有權力制定任何法律。 雖然如此,英國政府仍然賦予總督以權力發布關於治理殖民地的命令。 這種命令在實際中就成為殖民地的當地法律。換句話說,總督具有相當的立法權。 既然有了這個授權,總督就把英國本土的法律,或移植、或修改,弄過來, 實在沒有就新定,在澳大利亞逐漸建立起一套符合當地情況的準法律制度。 吸引自由民的政策逐漸吸引來一些英國人。 這些人相信,很有機會在這個遙遠的大陸開辟自己的新生活。 那時,去澳大利亞已經不再只意味著流放和艱苦了, 而更多意味著新的機會和更美好的未來。 1806年,布萊出任新的澳大利亞總督。因為粗暴專制,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滿。 1808年,一些軍官發動政變,逮捕了布萊總督。此事被稱為「一月政變」。 一月政變讓英國政府感到,需要加強澳大利亞的自治了。 首要的就是在澳大利亞建立起咨議性的立法機構。 1823年,英國頒布《新南威爾士法案》,賦予澳大利亞制定法律的權力, 並成立了相應的立法機構。「1823年法案」是澳大利亞發展史的轉折點。 從這時起,澳大利亞不再僅僅是一個海外監獄, 而成為和英帝國其他部分一樣的高度自治的殖民地。 也許正是因為英國政府對澳大利亞的開明政策, 澳大利亞與母國的關係一直十分融洽,甚至有些依賴。 當其他白人殖民地紛紛謀求獨立時,澳大利亞並沒有什麼舉動。 甚至要由英政府來推動澳大利亞的自治。 隨著澳大利亞的自治越來越健全,他們不再是當初那個軍事化管理的嚴酷之地, 而逐漸有了整套的來自英國的適應工業革命的法律制度。 許多人把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起點定在19世紀初開始的大規模養殖綿羊。 當時的英國工業革命對羊毛的需求很大。 有人嘗試著把綿羊引進到澳大利亞養殖,取得了巨大成功。 這吸引了許多企業家的注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澳大利亞投資,經營畜牧養殖業。 這樣,前來澳大利亞的就不僅僅是普通的平民了, 一些大資本家也選擇移民到這裡。這大大促進了澳大利亞的發展。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社會的各方面都逐漸發展起來。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後,Sydney已經完全是發達大城市的面貌。 在澳大利亞,人們已經完全可以享受到和英國本土同樣的生活水準,也許更好。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45.255.221

01/12 20:47, , 1F
第一次登陸都在雪梨南方,法國人在Le Prouse,英國人在Botany
01/12 20:47, 1F

01/12 20:47, , 2F
雪梨港Port Jackson是後來命名的,一開始還被稱作Sydney Cove
01/12 20:47, 2F

01/12 20:50, , 3F
typo ^^^^^^^^^La Perouse
01/12 20:50, 3F

01/12 20:51, , 4F
另外更正,反了,英國人先,Arthur Phillip先來
01/12 20:51, 4F

01/12 20:52, , 5F
不過都還是在Botany,英國人在Kurnell Peninsula登陸
01/12 20:52, 5F

01/12 21:39, , 6F
La Perouse 很漂亮~
01/12 21:39, 6F

01/13 14:14, , 7F
La Perouse那邊是不可能的任務二拍攝點之一好像?
01/13 14:14, 7F
文章代碼(AID): #19QpVXz- (Aussiekiwi)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QpVXz- (Aussieki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