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十八】伊利(上)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387
(造訪時間:2023年)
跟「牛津」類似,「劍橋」這個知名學院城本來也是想留個一整天好好逛望,哪知看
到某文章介紹「伊利」的茶屋,順道瞄見了當地教堂,就被吸引住了,衡量著「伊利」距
「劍橋」只不過十五分車程,錯過好可惜,便一個深呼吸,將後者腰斬。
印象裡倫敦都被稱作霧都,也不知是否因為氣候變遷,這幾日都是偏熱的艷陽天,但
今早一出旅館,便覺街景不同了,不僅天空陰灰,視野也霧茫茫,且這霧區蔓延還挺廣,
當坐上火車,外頭一直都是灰濛的,甚至過了「劍橋」抵達「伊利」仍未散。
古早的「伊利」是個被沼澤包圍的島丘,因著宗教形成小小的聚落,農漁為生,直至
為了城市擴展將水逐漸排乾。即便如此,身為信仰支柱的「伊利座堂」(Ely Cathedral
)仍高踞於丘上,要探訪得循蜿蜒坡路攀登。或許是時候尚早,又非熱門觀光城市,一路
都沒見什麼人,房舍零零散散地,顯得清幽。偶爾倒是會遇到中高年級的小男生,他們纖
纖瘦瘦,穿著西裝領帶式的合身制服,莫名就散揚氣質,沒看到誰邋邋遢遢,用痞子樣走
路。而路邊頗具風霜的石色樓閣似乎皆是學院,見少年們推門穿進,很勾起窺探的好奇心
。
樓群間有棟相對高大,能見拱門與鋸齒牆垛,從資料看為十四世紀修道院的入口。順
著招引穿進,可能大部分院舍都被拆了吧,眼前開展的是公園模樣的廣地,林樹散點。也
因為如此,「伊利座堂」在遠方現了側身,中央八角塔勾著冠狀稜線,標誌入口的西塔於
霧中微微透顯。這樣的半遮面使其泛著神秘感,快門按過,卻也不禁憂慮該不會就與其清
晰模樣無緣。
回到外頭主道,接續的山簷房閣被標記為主教住所,可能是考量大眾觀感,外觀沒什
麼雕琢,然牆磚斑剝自帶韻味,幾許綴邊暗隱著身份,外加周邊的綠意小院,覺得住在這
兒也有著離塵的舒愜。往前另有座四方樓院,插牌表明屬於「國王伊利公學」,加註了「
Old Palace」,便意味著是過往的主教宮。該不會此區學生命這麼好,能在華妝廳室上課
?
走到這,霧中的西塔也變得稍微清晰,只是很可惜,門廊被鷹架包圍著,遮掩它以哥
德式連拱與長花窗勾繪的門面。啟動腦中處理器替換,將目光上移,這從十二世紀起建的
門塔相當高聳,由於年代早,裝飾仍以「諾曼式」為主,在牆面疊列的皆是偏弧圓的拱窗
跟四葉形透窗,但應也雜有後期的改造,畢竟「諾曼式」通常拙重素簡,與側塔相接的牆
段卻多了角錐刻紋,窗拱添附綴邊,甚至還有人臉獸臉。
側塔初見會覺得奇異,因為只有一邊,其實它原先也是對稱的。由於這裡地質軟,如
何讓西塔穩固本就是門艱深課題,據學者推測,十五世紀添增的拱狀支撐反倒讓地層下陷
了,於是一邊的側塔就成了祭品,在某天哀號崩毀。猜想也曾有重建的呼聲吧,資金一直
到不了位也莫可奈何,況且技術性問題仍未解。這好可惜,畢竟側塔方圓交錯,假拱窗亦
施以不同的細節變化,不能孿生助顯氣勢,而是這樣折了翼,很令人在那補起的撐托斜牆
前,嘆息想望。
瞥了瞥手錶,離開門尚有些時間,便繼續繞著外圍逛。其側身的三重窗列皆有各自的
變演,不過最勾人目光的仍是那座八角塔,傳統的哥德教堂多會在心處豎立指天尖塔,一
如前幾天於「索爾茲伯里座堂」所見,缺乏經費又找不到傑出工匠的,才以簡約方塔代替
。這座倒奇特,採用了八角造型,即便沒西塔來得高,雕鑿卻極為絢麗。除了基本的炬塔
環圍,頂層又切換為城垛式的柱形,刻紋也隨之轉變,窗櫺繁複的花窗自然居功甚偉,與
欄邊的雕鏤相攜,便成了冠冕主宰天際線。
繞過北翼廊,十五世紀加建的「Lady Chapel」在此相接,它的量體幾乎是小教堂規
格了,立面也嵌上大面積花窗,龕室環綴。由龕室的底座設計,原本應該都置有人像的,
由資料看也的確,可惜宗教改革的浪潮無法抵擋,在當時堅決的主教主持下,所有人像都
撤掉毀去了。
在惋惜中轉至教堂背面,這端的它以山形展現不同風姿,拱窗的運用也巧妙,高低參
差,在哥德與諾曼風格間流轉著。有位女生像是相中這兩堂接連的景緻,於此坐望閒讀,
剛好被我抓來幫拍。稍遠也有間茶屋設了花園座席,將教堂借了景。很想學那些客人悠哉
享用早餐,偏偏我就是勞碌命,照片拍過還是得繼續對教堂的繞行。
本以為繞一圈該接回大門,哪知居然有長牆橫擋,雖有小門可拐入教堂,卻標示遊客
禁入。傻眼之際,見一老伯伯從長牆另頭行來,便趕緊跟他詢問,結果還真的必須折回啊
,不然就是朝他來的方向,繞去外面那城門般的修道院入口,重走一遍來時路。很難算出
哪邊距離較短,考量能多看些新鮮風景,就選擇後者了。這抉擇其實也不錯,因為經過半
小時,霧已漸漸散去,讓那早先朦朧的稜線在天空清晰勾勒,西塔也更顯偉岸。
快步趕回,教堂已開放觀覽了,施工門廊裡隱著多層次勾勒的弧拱、排列圖騰的門板
。從其中的小門穿入,現顯的是遙長挑高的中廊,儘管列柱偏簡樸,天穹的妝點卻很華麗
,像跟「梵諦岡西斯汀小堂」致敬般,串著一格格的敘事圖繪。這些圖繪皆以幾何框格切
分,穿繞著繁複花藤,頗令人聯想到「慕夏」,但從資料看,接此案的畫家年代略早,所
以應該不是受之啟發。
管理方很貼心,怕大家脖子酸,特別在廊中放了長鏡,讓人輕鬆由「上帝創造亞當」
看起。與之相接的,顯明是伊甸園的誘惑、諾亞在洪水後的感恩祭,接續的也好辨認,為
手持匕首帶著兒子的亞伯拉罕、夢見諸多天使登梯的雅各。之後的就有難度了,一男一女
在城門前搭著手?舊約有這情節?總不可能時序一下就跳到聖母與聖約瑟吧。好在周邊勾
繞的帶飾還有些文字,胡猜無果後將其餵給網路,還真比對到《路得記》的章句,說的是
「波阿斯」與寡婦「路得」的結緣。
即便這故事知名度不高,安插在此仍有其理,當看到下幅橫躺在床的「Jesse」,跟
從他身上長出的樹幹,便知整列圖都在追溯耶穌血脈。果真再過去便有彈著豎琴的大衛王
、天使報喜、馬槽降生、三賢者來朝。推理之餘,不禁也著迷在這些圖框綴飾,雖根據資
料,畫家僅是業餘,構圖卻能在繁複中不顯雜亂。後半接手的他朋友同樣優秀,承繼了原
本風格,又稍稍添注自己喜好,於是纏繞的花朵變得繽紛,也讓最末飛昇於空的基督更為
輝華。
如此拍攝走望著,便來到教堂的十字交會處,即八角塔的正下方。稍早在外,它的冠
狀稜線引人欣賞良久,沒想到內部同樣施予了細膩心思,爍亮的花窗繪滿人物,暗晦的拱
面隱著圖騰,縮窄的上段另有一圈天使鑲板,隨拱肋匯聚為星芒。這便使南北翼廊顯得遜
色了,儘管能見諾曼式弧拱的交錯、山形簷板下的繪彩與金色天使探首,花窗構圖亦有變
化,瞥了瞥,視線便不禁又回到八角塔。
唱詩班席的隔屏自然也為此處焦點,像是要競爭般,豐沛著哥德式的繁密鏤刻,連隔
鄰的講道壇亦雅致勾框著,加襯人像及纍纍果實。而這樣的揮灑僅是開端,當穿過隔屏,
座席不僅護欄以葉藤和天使收邊,背板同樣綴滿人物。仔細盯瞧,這些在銳尖冠列下的皆
是聖經故事,由出生至施展神蹟,從猶大的親吻至釘上十字架後的復生。
我在辨認中緩緩前行,管風琴不可能在這片風景中缺席,它自背板探升,挑捲邊框內
的管柱皆勾繪了花卉,顯得斑斕。隨之展延的尚有上層側廊的窗櫺曲繞,從間柱發散的拱
肋雖未呈弧扇,搭接而成的幾何圖騰倒也適切擔起了過度,將人目光引向末處的主祭壇。
在「伊利座堂」成立之前,這裡曾有公主「Etheldreda」成立的修道院,跟「牛津基
督學院」的淵源類似,由於「Etheldreda」信仰堅貞又引發過神蹟,不僅生前諸多信徒來
訪祈願,去世後的遺骨也被奉祭,成了朝聖的一站。若非宗教改革無情襲來,現在還能在
主壇前標示的地磚處,看見屬於她的祭壇。
歷史總是容易被淹埋的吧,這可追溯至七世紀的教堂前身,目前只餘說明板上的幾行
字句,以及兩側的現代掛畫,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耀目的設計。末花窗與廊側的連拱如諸巒
的抱擁,金漆輝亮的祭龕則繁複挑尖著,在鏤刻中探立無數小人像。
這樣的華麗有股幻力招著我湊近,而當走到龕前,我才發現原來那些珠寶嵌綴的飾柱
間,還有細膩的敘事刻繪啊,騎驢進城、最後的晚餐、客西馬尼園,而背負十字架的佝僂
步履,正印烙著耶路薩冷最深沉的哀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735872035.A.25F.html
Ind-travel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