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二二】劍橋-大聖瑪麗教堂、撐篙

看板Ind-travel (旅遊/自助旅行)作者 (ff)時間1天前 (2025/01/09 11: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653 (造訪時間:2023年) 看完「聖約翰學院」的我又原路折往南,目標是就在「國王學院」附近的「大聖瑪麗 教堂」(Great St Mary's),會這樣是因為前者關門時間早,只能認命多花腳力了。 接近傍晚,商街明顯遊客少很多,也讓我有心情瞥望其間建築,看某些門面的雕鑲, 以及在此顯得異類的外露木架跟錐塔。跟「牛津」的「聖母瑪麗亞大學教堂」類似,「大 聖瑪麗教堂」也是公用的,相比那些藏於學院的,外觀樸拙許多,僅以挑高方塔形塑氣勢 ,背後殿閣往旁迭降。最具妝點的可能只有大門吧,拱肩能見繁花團繞著盾徽。雖源自十 一世紀,哥德元素卻相對淡薄,拱窗不那麼銳尖,簷上飾著城垛,應該是「都鐸」時期改 築的成果。 特別來此,為的也是登高視野,畢竟沒見過文章推薦別處。而這邊沒有時段的切分, 繳了錢,工作人員就指著入口鄰近的門叫我上去了。低樓層應是敲鐘人的操作間,結構皆 被天花板隔掩,只垂了幾條像要執行絞刑的繩環,妙的是,其中一條被綁上兩張凳椅,不 曉得若手賤卸掉,會發生什麼事。再往上的旋梯空間一如其餘教堂,相當狹窄,也令我不 禁疑惑,遇到下來的人怎麼辦呢?難不成塔頂會有工作人員通報跟管制? 在完全沒撞見他人的景況下,我登了頂,塔頂一如於街邊所見沒什麼雕琢,且為怕遊 客摔落,還加添高高鐵絲網,有點煞風景。這方面「牛津」那座就勝出了,即便廊道窄狹 ,望起來相當暢快。由給人拍照用的網孔往外窺,先現顯的是「國王學院」這一線,原本 它該是近處最亮眼的,身陷整容手術台,便令人望之黯然。得運使想像力,才能勾繪大門 瑰麗的塔冠,看它引領草坪周邊的古典樓舍。附屬教堂亦為受災戶,所幸雜擾的僅有屋頂 ,四角經過雕鏤的高塔仍絢麗著,讓人串憶於堂內的行逛,編織那細緻交嵌的石色樹冠。 視線旁挪,在其隔鄰的是「評議會大樓」,循古典主義打造的山簷、窗列、科林斯飾 柱,令它在學院群相當跳脫。現在它主要用於畢業典禮,儘管看不見「岡維爾凱斯學院」 與其相通的「榮耀之門」,街角那棟倒是顯明,塔頂朝天銳指,閣樓窗框繁複流曲,好奇 心也被勾動著,朝樓後的校舍投躍。 經過一番尋辨,些許草坪現顯,依照方位距離,應該就是「三一學院」,稍早被拒於 門外,這會兒總算能見其教堂,看弧窗在列陣後轉為鐘塔,以齒狀雉堞與門塔相呼應。而 在後方制霸天際線的,自然是「聖約翰學院」了,簷塔如槍矛,宛如諸學院中的威武王者 。 相對這一線,背側的建築群就遜色多,沒有各式爭妍的群塔,只是不同時代民宅的隨 興搭築,底下廣場尤甚,被市集五顏六色的攤販棚架占據著,顯得雜亂。可能是因為「劍 橋」相對繁榮吧,太多近代的商家因觀光興起,隨意增修。「牛津」就仍保持著古色古香 ,放眼望去都是同質調的建物,綴點著雕琢。 在塔頂待過一陣下了樓,這間「大聖瑪麗教堂」有點小氣,明明沒什麼了不起的妝點 ,卻禁止拍照。不過也讓我省了些工夫,能找個位置,在休息中隨意望看。根據資料,初 版的它可追溯至十一世紀,經過火劫、戰亂、歲月風霜,成了目前的模樣。相對於多數教 堂將拱頂納入裝飾重點,這邊只簡樸以木作蓋掩,而當這樣抬望,才發現它把用心都放在 上段窗廊,不僅花窗用諸聖者彩繪,窗下的拱肩也皆填以紋刻,只是又有多少人會將目光 仰抬呢? 不免也望向講道壇與唱詩班席,是能見到些蕾絲般綴邊,經過這幾天那些盛名在外的 教堂洗禮,很輕易就在心裡喔一聲略過。祭壇花窗方面,可能也是因將高度讓予門塔,這 端就沒法用大幅面作揮灑,窗櫺切分著,改以故事串聯,天使報喜、馬槽降生、三賢者來 朝、出逃埃及,聖母的篇章從這些初始娓娓道來,雖略去了後段於耶路薩冷滴落的血淚, 虹彩間仍浮泛著哀傷。 視線稍稍挪移,唱詩班席一側管風琴高架,說是教區所用。轉過頭,西端入口之上, 尚有金燦綴邊的另一座,由大學提供。抬望比較之際,二樓傳來合唱團的頭腔共鳴教學, 有小朋友略帶稚嫩與瑕疵的發聲,以及老師超暴力的高音。聽著聽著,便想起自己在小學 合唱團的日子,不覺莞爾。 人坐久自然有點懶,但還是得起身,以「劍橋撐篙」作為今日的收尾。本來是要往較 多人提及的南端渡口,想起北邊十二世紀留存的「圓教堂」(The Round Church)漏了看 ,就只好又往北,一路跟已重複看兩次的建築打招呼。它跟許多現存教堂都不同,一進去 便是個圓形挑高空間,以迴廊環繞,主祭壇則再往裡,據說是對耶路薩冷「聖墓教堂」的 仿擬。這樣的格局滿合理,因為那時正逢十字軍東征,而此棟是由「聖墓兄弟會」所建, 雖無中央墓室可供憑弔,仍是往來旅客身心休憩之所。 可惜逛了兩學院一教堂,到這兒它已經關門了,只能看看外觀。資料上記述著,它曾 一度轉為哥德風,圓形中殿上是擁有諸多尖拱窗的鐘塔,由於結構承重有問題,修修改改 ,微妙地又走回了初始的諾曼路線。因此目前的它戴著錐冠,弧拱紋身,環著垂簷,幫我 們留印了那古老年代。 賞望過教堂,記得北端也有渡口,就決定往那尋,免得再跟那些學院打第四次招呼。 這條往河岸的大路被不少餐廳佔據,因此遊客又多了起來,我一邊假裝逛街覓食,一邊等 人來拉,打算看對眼且價格合理才跟他走。但可能多數遊客已散,先拉我的人是有過關, 價格也不算把我當肥羊,偏偏說下批湊船的要七點,呃,那時候搭,我要幾點到倫敦啊。 見我面有難色,他只好把我轉託給另一家,接手的仲介長得不怎麼樣又邋遢,卻說二 十分鐘後就可以,也僅能這樣屈就了。後來我才發現他們工作是會輪替的,若正在拉客、 或於渡口收錢,就代表這時段他們不會去撐篙,到底會上誰的船根本不可能知道。所以儘 管在渡口收錢的是於學院河邊瞥過的帥氣平頭小弟,也只能說無緣,乖乖上另個平凡高個 兒的船。 長竿撐蹬,起始處是我行來的河岸步道,新築的樓群有著不規則前探的窗台,另側是 「莫德林學院」,「牛津」同名那座昨天去過,但兩者似乎沒啥關係,而眼前的它垂柳成 蔭,將可能的景致遮掩成謎。一路往南駛,就會看到稍早探過的「聖約翰學院」了,藤蔓 牆漸層成焰,「嘆息橋」藉拱窗篩落粼粼光影,圖書館引領的稜線依舊吸睛,以炬塔、煙 囪、弧波山牆在天空勾畫。 不免想來個合影,坐我背後的是帶小孩的家庭與孤身女子,相望的為印度情侶,很直 覺地就把手機朝後者遞。都說印度男尊女卑,這對可能在外走跳,洋化許多,接手的竟是 女生,男生好像也不在乎我是不是癡漢搭訕。儘管她滿熱心,卻似乎沒取景的慧根,每張 都沒我要的背景啊。船一直往前進,也不可能請她重拍。 過了「嘆息橋」,現顯的是我去「聖約翰學院」新區走過的那座橋,相當低矮。撐篙 的學生故意在經過時用力跺船假裝撞到頭,還裝很痛。印度人因為背對,就被騙了,一直 問他有沒有怎樣。我本來想拍新區宮城般的塔柱參差、翼展氣勢,呵呵看完這鬧劇便錯過 了最佳時機, 端著相機努力歪身補救之際,船續往前飄,來到了「三一學院」,其沿街那面多半被 遮掩,這兒反倒綻露較多,轉角煙囪如林錯落、山牆弧簷交疊,像聚合了不同年代的建築 。盯望著,長樓之後又出現了密集群塔,雉堞伴著窗台雕鏤,顯得華美,依其位置,應是 學院的西門。 西門有步道放射而出,轉為同名拱橋又劃向對岸的大草坪。在環望中鑽過橋拱,下一 區是「三一學堂」(Trinity Hall)的界域。這名字很容易讓人混淆,但起初「劍橋」的 學院其實都是以「Hall」或「House」稱呼,它的歷史也的確早,排在第四,只是當「亨 利八世」又蓋了「三一學院」,就令其顯得尷尬了。儘管年歲古老,位處河畔的圖書館倒 挺新潮,有角狀前探的切轉外觀,跟不規則散佈的窗列。 相較之下,匿於扶疏庭院後的鄰居「克萊爾學院」就古典多了,與下午瞥過的門面相 符。其前方的拱橋很自然與其同名,橋欄有浮雕點綴,以石球間隔作飾。由於某球缺了一 角,便惹來諸多軼事流傳,像工匠沒拿到錢所以故意不作完之類,即便實情可能只是單純 鬆脫了不知掉哪去。 既見到此橋,代表「國王學院」即將接近,我立刻挺直身、繃緊神經,捕捉到樓舍的 煙囪林立、稜線起伏,教堂的花窗揚展、塔冠高擎,就改請另一側的女生幫拍。應該是這 個地標相當顯眼,快速一指她就有幫我框進照片裡。 在我不斷地回望中,舟隻探入了河段南端的「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其 名中的「s」頗有玄機,因為意指有兩位皇后建立此院。她們分屬「亨利六世」和「愛德 華四世」,代表「玫瑰戰爭」中打對台的兩個家族。這間跟「聖約翰學院」類似,兩岸都 有校舍,學生們很有趣,以光明與黑暗稱呼新舊兩區。是可以理解新區肯定便利又舒適, 但對遊客而言,舊區才是價值所在。雖在各學院競相擁抱華炫後,其以磚紅打造的主中庭 不算太亮眼,通往河岸的「迴廊中庭」卻泛著歷史況味。從圖片看,烏沉牆色、滄桑木紋 在雜錯中倒溯時光,經過綠意綴點,有著靜謐幽情。 最早我曾有計劃拜訪,既連「三一學院」都刪去了,這座想當然便放水流,於是可見 識的就只剩「數學橋」。傳說這橋是牛頓設計的,運用奇妙的方程式算出結構,沒用一根 釘。有教授好奇把它分解,結果組不回去。但事實一向煞風景,根據記載,築橋的另有其 人,牛頓亦早在那之前過世,且二十世紀又重建過,嚴格來說已非原物。縱使如此,其造 型的確與眾不同,為木條的交錯搭接,螺栓嘛,倒是處處可見。當從橋下劃掠,抬頭望看 ,不禁想著所謂的不用一根釘,可能燒香問問老祖宗「魯班」會有答案吧。 小舟過了「數學橋」沒多久就抵達了南渡口,然後由那兒返折,慢慢盪回北渡口。雖 然該拍的都拍過,不用保持備戰,得以換上悠哉舒懶姿勢,不同視角仍有其麗,偶爾還是 忍不住端起相機。 體驗完傳說中的撐篙,我挑了另條較繞的路,想多逛看市區。途中經過一間「聖三一 教堂」,它離同名學院學堂有點遠,應該沒關連。從資料看,十二世紀前它還是陽春地以 茅草木材搭築,經過各代的擴建,才成了目前的模樣,堆疊石塊為紋,有尖塔帶領著諸拱 窗。 循著此路我逛去已關門的「Whittard」茶行,瞄了幾眼櫥窗,捏熄被窗內秋色包裝勾 起的購買慾,然後切至「聖體鐘」那補個照片兼研究,畢竟稍早經過時實在太多人。這巷 子有被我標記的冰淇淋店「Jack's Gelato」,本該直赴晚餐的我,想這幾天如此操勞, 便折回去犒賞自己。 它有滿多混搭口味,也提供類似剉冰的黑醋栗「Granita」,原想點來消暑,店員卻 一直勸阻我。是可以理解冰淇淋才是主打,但若「Granita」如此雷,又何必賣呢?最後 是應著店家推薦,點了「藍莓馬斯卡邦蛋糕」跟「百香果羅勒」。嚐過後覺得是有對得起 網路評分,若要比較喜愛度的話,會傾向後者,因為前者甜度略高,需要不時兩邊交錯。 吃著冰淇淋往回逛,由於沒時間壓力,這趟就捨了公車,慢慢走向位在遙遠車站旁的 餐廳。途中經過「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的另一側,被其石色古典高閣再 轉「都鐸」磚紅房樓的設計吸引,與其相對的尚有不知名教堂的巍峨高塔。不遠的「菲茨 威廉博物館」(The Fitzwilliam Museum)則以希臘神殿般的橫展氣勢取勝,它主打藝術 及考古,有頗對我胃口的展物,大廳也華美,但應該只有時間過剩,或已將學院群逛到無 欲求之人,才會進去看吧。 如此辛勤邊拿冰淇淋邊轉焦段拍照,在望見植物園時折往東,終於我抵達車站前的「 Stem & Glory」,奔波了一天還加碼這段,有點後悔為何要這樣自虐。推門進去,是略帶 工業風的挑高素淨空間,幸好客人不多,不用再尋他處,可以坐下歇歇雙腿。會挑上這間 ,除了因為地點好,是素食,其繽紛擺盤的菜色也都滿特別。當中某些會仿擬肉食,像是 用花椰菜作的假炸雞,而我選的是偽裝干貝的杏鮑菇,佐以煎過的網紋挺能以假亂真。其 配菜尚有洋薊心、花菜泥與胭脂樹紅醬,沾了送入口,是種不在經驗裡的好味道。 後上的是評論裡超多人點的泡菜煎餅,搭配特製淋醬相當挑逗味蕾。缺點就是吃久了 辣度跟鹹度會有負擔,本想舔光的最後只能把煎餅拚完。一面吃著,一面也不禁看看別桌 、翻翻菜單,紅綠交疊搭配陌生字詞的串接,想像無限。若有能狂吃又不會飽不會肥的體 質就好了,可以把有興趣的都點一輪。 但人生就是這樣吧,總是得抉擇,一如「劍橋」的諸學院,縱使每間都有其風姿,疊 綴了歷史的立面誘人入內探訪。終究只能挑出有緣者,將其餘遺給悵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736394311.A.EFC.html
文章代碼(AID): #1dVqP7xy (Ind-travel)
文章代碼(AID): #1dVqP7xy (In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