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六二】愛丁堡、Dean Village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30210
(造訪時間:2023年)
結束了高地之旅,穿進「愛丁堡」,天色仍舊明亮,很明顯比表定早很多。回到旅館
呆了幾秒,無法忍受時間如此空轉,想天氣難得好,就又出門朝繁華的「王子街」走,反
正也要吃晚餐。
先拜訪的是紀念同名作家的「司各特紀念塔」(Scott Monument),上回遇到是晚上
,現在終於能看清樣貌了。據說設計師本業為木匠,可能是依憑雕琢哥德祭龕的經驗,眼
前的它朝空挑竄,扶壁優雅勾弧,炬塔尖龕飾綴滿滿。此外,由於「沃爾特·司各特」是
位作家,上頭雕像也取材自其作品。
作品中最出名的該屬牽扯到「詹姆士黨」的歷史小說《威弗萊》(Waverley)了,他
寫作時初由詩人涉足,怕打壞既有名聲還刻意匿名,那曉得居然爆紅,之後的書也因此冠
上「《威弗萊》的作者」。有點好奇是如何地勾人心弦,但待看的書已堆積如山,只能放
棄。
另個誘引人的是塔頂風光,畢竟資料上它是可爬的,入口在底座背側,當登穿那細細
的柱道,會先進入四面飾有花窗的挑高展廳,接續便是三層不同高度的望台,頂端似可達
六十公尺。可惜營業時間不夠長啊,在「愛丁堡」的這幾日我都早出晚歸,完全對不上。
以惋惜的心情續朝東推進,鄰近的火車站巧妙以「Waverley」為名相呼應。再過去同
樣是初來那晚沒看清的「The Balmoral」,它本是車站附屬旅館,被財團收購以五星級改
裝,身價便急速飛躍,就算最便宜的房型,一晚也要一萬多,很顯然只能讓我在外抬望。
誕生於十九世紀的它,展現了「維多莉亞」時代的古典,窗框多變,簷邊稜線也在山形、
弧拱、冠狀間換替,高擎的鐘塔如火炬,有著跟「司各特紀念塔」相競的意味。
街對面有茶店「Whittard of Chelsea」,它在諸大城都設了分店,想著在「愛丁堡
」還會遇到就一直沒掃貨,現刻便真的是最後時機,畢竟明天再經過就關門了。然在倫敦
已陸續於「Fortnum & Mason」、「唐寧」、「東印度」買了很多,儘管這裡琳瑯滿目同
樣誘人,還是捏著肉,只買了最感興趣的「芒果佛手柑茶」(Mango & Bergamot)。這品
算元老級了,網路滿多好評,組合的元素也特別。回國後泡飲,果真有迷人風味,能感覺
到佛手柑的鮮明個性,又不像伯爵容易過嗆,或許是香甜芒果修飾的成果吧。
入手茶葉後朝舊城區走,它位處山丘,早前車站所在是谷地大湖,因時年沉痾而顯得
髒汙。由於舊城人口早爆滿,政府便大刀闊斧,抽乾湖水,在對面另闢了新城。這便導致
要過去不免要爬坡或登階,好在「The Balmoral」隔壁有長橋搭越,能省掉這苦差事。但
長橋正在進行工事望來惱人,且今日坐了半天車,精力仍旺,想了想,就當作體驗跟探路
,先鑽下車站,然後找到條狹長階巷,慢慢爬登而上。
舊時代的街區果真風光好,柳暗花明後望見的盡是古樸卻大器的石色建築,不少立面
都有花心思去設計。撇除明日才要專攻的「皇家一哩路」,「愛丁堡大學」的「舊學院」
便以拱門立柱切劃,帽冠從遠處就挑引著視線,主打外科解剖展覽的「Surgeons' Hall
Museums」,甚至是對希臘神廟的仿效。
此外,由於築於丘壑,便也形成落差甚巨的街區,看似行於一般馬路,須臾便轉為短
橋,讓「牛街」(Cowgate)由腳下穿過。據資料,中世紀老百姓可是從那兒牽牛去市場
賣的,近代則曾淪為貧民窟,令高度同時縮影了階級啊。
如此一路往南找,終於抵達先前相中的素食餐廳「Soul Vegan」。它滿遠的,且訂位
得兩人,在這周六晚就有點擔心會白跑一趟。幸好獨旅又再次發揮效用,儘管小店人聲鼎
沸、座無虛席,還有個邊角的畸零位把我塞入。
之所以會想來,是因為它將素料翻玩出許多特別菜式,每種都勾起我好奇。最熱門的
是叻沙湯麵,可惜看來就很辣,且由於想多樣嘗試,就點了前菜主菜各一。前菜為「
Deep Fried Cabbage Ball」,初見像可樂餅,裏頭卻包了高麗菜,酥香搭配甜辣醬相當
可口。
主菜「Rendang Lion's mane mushroom」是印尼的一種類咖哩料理,問服務生會不會
辣,他說還好,入口也的確只有些許辛香刺激,裹覆在猴頭菇的醬還帶點椰香,很令人激
賞。至於被服務生誘導加碼的小炒飯,雖然也不錯,但拚完兩道菜就好飽了,只能含淚拋
下剩餘的半碗。
回旅館的路上不免東拍西拍,先是捕捉了明天重點之一的「聖吉爾斯座堂」,然後切
往「蘇格蘭銀行總部」。其主體有著「帕拉第奧」風格的古典,又以帽冠為首,附加了巴
洛克的華麗,即便在夜裡,仍勾人目光。從資料看,裡頭尚有間「Museum on the Mound
」,除了銀行歷史,錢幣發展的演變,還能見到一百萬英鎊的紙幣呢。
轉去旁側的小庭院,旅館所處的新城區在此一覽無遺,最顯明的,自是「司各特紀念
塔」跟「The Balmoral」的鐘塔,襯上長街的熒熒燈火,爍著帶點虛幻的浮華。
盯望片刻,走入附近的下山路,這條為親民的迂迴緩坡,行步間,可賞望在坡上駐守
的「Assembly Hall」。它的歷史滿複雜,本是蘇格蘭教會分裂後,「蘇格蘭自由教會」
砌建的神學院,二十世紀又合流,並成為「愛丁堡大學」的「新學院」。最醒目的這棟是
集會所,墨深石色的雙塔樓在夜裡顯得冷傲。
如此下至丘底,便會穿入「蘇格蘭皇家學院」和「蘇格蘭國家畫廊」所在的廣場,接
回新城區。儘管街巷間不時傳出樂響,令人想再多作探索,想想明日還有硬仗要打,就不
浪費腳力了。
回旅館倒躺,重雲厚抹的灰空是行程倒數第二天的序幕。照規劃,要從老城最高的「
愛丁堡城堡」攻起,然後是「聖吉爾斯座堂」,在看過「皇家一哩路」末尾的「荷里路德
宮」後,於鄰近的「卡爾頓丘」等待黃昏。不過由於網路又推薦城西一個小村「Dean
Village」,便早點起床,先去那看。本來是想走迂迴的河岸步道,但到了旅程末,身心
都變得有點懶,就還是保守循馬路切過去。
「愛丁堡」舊城歷史悠久,很自然被收為世界文化遺產,新城則因著周到及雅致的街
區規劃,也一同劃併。走上跟「王子街」平行的「喬治街」,它是這帶住宅區的中軸,周
邊配置對稱,兩端以小廣場作呼應。東側「聖安德烈廣場」為熱鬧的金融中心,高地四日
遊也是在那邊的巴士站集合。現刻行經的「夏洛特廣場」就清靜多了,它得名於「喬治三
世」的妻子,有「阿爾伯特親王」的騎馬雕像在綠地偉立,並以一棟拙重的拱頂建築作背
襯。
好奇查了資料,它居然曾是座「聖喬治教堂」,一度因著結構缺陷成了危樓。可能是
民眾仍心存顧忌吧,就算經過維修,仍沒恢復其教堂功能,只能由政府接管,目前是名為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的戶政檔案館,不曉得職員會不會天天擔心大拱頂垮
下來。
拐至其背後,十字路口盡頭有「聖瑪麗亞座堂」屹立,中央尖塔高聳,搭配另端的雙
塔,便形構出嶔崎峰嶺。看到座堂之名令我有些訝異,畢竟順理成章會認為「聖吉爾斯座
堂」是愛丁堡教區之首。事後研究,才知這牽扯到蘇格蘭教派的糾葛,在「長老會」當家
後,就連後者也沒了主教。但所謂的「蘇格蘭聖公會」仍保留了主教制,便建了這棟「聖
瑪麗亞座堂」,設計者還是經手過五百多座教堂的大師「喬治·吉爾伯特·史考特」呢。
如此形貌外加「愛丁堡」最高建築的名號很勾人一探,可惜不在我要走的方向,也沒
時間分給它。只能以一張照片記錄過,快步趕往「Dean Village」。其入口在橋河交穿之
處,對側有鐘塔飛竄的「Rhema Christian Centre Church」。倚於欄邊遠眺,此處溪谷
深切,茂林隨坡而攀,中段換由石色高閣疊築,連綿如牆壘,頗讓人期待溪旁小村的景緻
。
從橋旁轉小路往低處走,就到了「Dean Village」,被推薦的打卡點是「Bell’s
Brae Bridge」這道小橋。雖已於網路圖片見過,實景營造的氛圍又更勝一籌,小溪於腳
下哼歌,綠意在岸邊織連,心情也隨之輕躍。外圍樓列在此亦有了轉換,先前是種彷若無
際的展延,這兒則在凝縮視野裡,成了逼人仰抬的峰嶺。我就這麼被定縛著,勾畫群閣的
稜線,看幾簇黃白刷漆的屋房延伸著綠意,帶來童話感。
請了鄰近已陷入失心瘋的印尼阿姨幫我拍照,望過反方向林樹引指的「Rhema
Christian Centre Church」,我循岸前行。一面走著,被擋掩的右側建築也漸顯其姿。
它本是個磨坊村,也不知走了什麼運,竟有某爵士幫蓋了典雅的「Well Court」給工人住
,這區採用了赭紅磚,在諸多土灰房樓間顯得跳脫,不僅以鐘塔、煙囪搭襯交錯簷線,又
在邊角設計了外探窗台,引入水色,可說是別墅規格了。
慢慢踱至再次接往村落的小橋,有股衝動想進去探探,但預留的時間已用盡,只能把
這兒當作折返點,跟自己說反正網路推薦的是河岸路。
回頭端望,步道攜著樓群,朝上拋出優雅的弧線,潺流小溪也因河道漸展,顯得無拘
歡快。盯著看著,就覺得人好矛盾啊,貪圖城市的便利,心中卻始終留有一隅綠意,那兒
離塵、自在,恰如眼前的靜幽天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741921249.A.1F3.html
Ind-travel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