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六三】愛丁堡城堡(上)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30277
(造訪時間:2023年)
即便「Dean Village」村景如童話般幻美,時間不允許我繼續磨照片,因為所有文章
都說「愛丁堡城堡」很熱門,務必在開門前去排隊,就勉力剪去眷戀,原路折回。
從「St. John's Scottish Episcopal Church」切去「王子街」,依昨晚所探,從兩
個美術館所在的廣場穿至通往老城的坡路。本想著雖有點遲,走快一點應也能趕上,卻沒
估進拚了兩週的身體已半殘,外加城堡在丘頂,挑的路雖是好走的緩坡路,由於迂迴相對
也更花時間。結果,抵達之際已超時,人龍長得讓我欲哭無淚,但也不能怎樣,只能認份
排了。
「愛丁堡」的起源可追溯至七世紀,且很可能在青銅時代便有部落。城堡的構築則始
於十一世紀,因著北西南皆削落成崖的優越地勢。蘇格蘭王室的經營自那時起便沒斷過,
「大衛二世」不僅將此地定為首都,也在堡內砌起塔狀殿閣。
然現今所見,已是改版好幾次的模樣了。曾立於頂頭「半月砲台」的「大衛二世塔」
早傾倒,其背後竄高的王宮群是十五世紀「詹姆士三世、四世」父子攜手的作品,而最前
稜線起落的門樓出自十九世紀,以「威廉·華萊士」、「羅伯特一世」的雕像,彰顯早年
抵抗英格蘭征服的奮鬥。
在抬望中等了好一陣,終於我踏入城內,儘管錯過先機,進城後還是有偷吃步。由於
王宮群的「Honours of Scotland」是另個大排長龍的地方,若循坡道慢慢收集景點,到
那邊便會陷入另一區地獄。因此我遵循前人建議,一穿過建於十六世紀的內城鐵閘大門,
就從旁邊階梯拐上,從這裡可以快速通抵弧狀的「半月砲台」,切入王宮群。
奇的是當我飛步上去,居然搶了頭香啊,紅龍裡無人,工作人員還在輕鬆聊天,大家
對把時間浪費在排隊都這麼不在乎嗎?在傻眼中環望,這處「皇冠廣場」本來地形崎嶇,
只設了幾座「大衛二世塔」的附屬建築,是「詹姆士三世」將其修整為平台,「詹姆士四
世」再接棒完成了環圍殿舍。最醒目的便是東側主宮了,鐘塔於中偉立,兩側窗列雖有點
不對稱,也沒多添飾綴,浸染歲月的花斑石色就自然引人。
穿進王宮,二樓是寶物展示室「Honours of Scotland」。相比「倫敦塔珍寶館」裡
一間又一間,冠杖繁多到讓人眼花混淆,這邊虛很多,主要就僅四樣加冕信物。先勾人目
光的自然是王冠,初代推測出自「大衛二世」,現今這版為「詹姆士五世」時的重新熔鑄
,金燦骨架翻出百合花與十字,珍珠、鑽石和大紫水晶爍耀。權杖寶劍則為「詹姆士四世
」收到的教皇贈禮,分別來自「亞歷山大六世」跟「儒略二世」。前者的水晶球下環飾著
聖母子、聖安德烈及聖雅各,後者的鍍銀劍柄以葉形紋路細緻疊覆。
相較這三樣,「命運之石」(Stone of Scone)便顯得平平無奇,因為望來就是個長
方岩塊。然它對蘇格蘭可是意義重大,據傳雅各在夢見天使時,便是頭枕此石。它長年被
保存於「Scone Abbey」,為君主加冕的必需品,怎料十三世紀「愛德華一世」征佔蘇格
蘭時,竟將其搶回倫敦。從那時起,它便被放在「聖愛德華寶座」下方隔間,象徵英王對
蘇格蘭的統御。這劫掠的行為導致兩地區數百年的紛紛擾擾,到近代,還有學生將其從「
西敏寺」偷出來送回。所幸現今王權幾乎是種擺設,它也終能在「愛丁堡」棲身,只有英
王加冕時才南下一遊。
見識過,順指標往下,根據資料,應仍有些「詹姆士六世」相關的廳室,像是他誕生
時的小房間。他以「英格蘭詹姆士一世」當政,從倫敦回巡前,也重修了一系列國事廳,
或在天花板飾以浮凸石膏圖騰,或用彩繪配襯木色鑲板。但不知是沒開放,還是我眼殘錯
過,相機記錄到的僅幾幅看板跟王室成員掛畫,上頭述著「斯圖亞特王朝」的血脈,由「
蘇格蘭女王瑪麗」至最末的「安妮」。
轉進至南翼長屋形樣的「儀式大廳」,它有著刷紅的開闊空間,以「Hammerbeam」工
法搭起的簷頂罩覆,即便後來王室已漸移至更舒適的「荷里路德宮」,仍是重要的慶典及
餐宴場所。如此性質,不免妝點豪奢,偏偏內戰時「克倫威爾」大軍進佔,將其改建成大
型軍營,切分為三層樓的通鋪長年吵雜惡臭。再之後又轉型為軍事醫院,於是曾經的華燦
不是被破壞,便是以實用為名抹覆。
所以現在所見的,已是近代的想像復原了,撤除胡亂添加的隔間,讓覆頂再現其原本
紋繪。根據說明板,那些懸托末端的雕刻都有其意,或代表王室,或象徵愛情,在兩側呼
應著蘇格蘭「詹姆士四世」與英格蘭「瑪格麗特·都鐸」的聯姻。而最顯其麗的當屬牆面
鑲板,不僅飾上繁密的鏤邊,框格間還不斷以流曲圖騰作變化。再襯上諸多守衛冑甲,排
列如耀芒的槍劍,很助人追想當年風華。
我環走欣賞,盯了一陣「Honours of Scotland」的講解影片,翻拍細節。也抬望入
口上方的掛畫,它繪描了「滑鐵盧戰役」蘇格蘭騎兵搶下法國鷹首戰旗的那刻。如此逛完
兩棟,出來後紅龍裡已排得蜿蜿蜒蜒,很令人慶幸自己的戰術正確。瞥向西側的房樓,早
年它是「皇家砲室」,用來生產跟儲放大砲,也曾作為「儀式大廳」的供餐廚房,後來又
被改築為「安妮女王樓」,成為軍用住所。可能沒啥亮點吧,目前的它以茶屋登場,與忙
碌來去的我無緣。
至於北側的「戰爭紀念館」,它的變更又更多。本坐落著「聖瑪麗亞教堂」,在王宮
群大改建時成了軍火庫。十八世紀換替為三層樓的兵營,又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哀悼,
修整為紀念館。它有著可與王宮比擬的威勢,拱窗拱龕為紋飾,頂頭旁探的滴水獸宛如犄
角,在門口守望的石獅與獨角獸顯然代表王室,龕室內的雕像則是正義勇氣的化形。
行入館堂,裡頭禁止拍照,只能憑藉雙眼跟記憶。其兩翼牆側的拱龕碑文滿滿,獻給
蘇格蘭的十二個軍團和特種部隊。正門則指向一間半弧狀小廳,祭壇奉置的棺裡,存放了
十多萬陣亡將士的名諱,由頂部飛降的米迦勒護守。往周邊望,在低處牆面環圍的,是暗
銅色浮刻的沉重行軍隊列。然當抬起頭,那些傷慟的似乎獲得救贖,花窗借引了天光顯得
繽紛,有不同時代的策馬兵戈,亦有宗教給予的定靜。盯著青綠色階的流轉,天使的聖潔
飛臨,心底不禁悸動。
看完繞了出去,紀念館以其弧廳為心,在背側延伸為一處小花圃,招引了不少遊客在
此逗留拍照。若非才拜訪過,以其輪廓與氛圍,可能會誤認為是座頗具歷史的教堂。順著
環道走至稍早衝上的「半月砲台」,端賞王宮在這側以帽冠妝點的形姿。不知為何,它與
紀念館之間還添了一道撐拱,是有傾倒危機嗎?
至於現今望來空曠的砲台廣場,在十四世紀可是立有三十公尺高的「大衛二世塔」,
為城堡的核心。它藉堅固的壁壘守在無崖可恃的東面,也以高聳氣勢形構王家門面。內裡
同用高規格打造,有滿牆的壁繪裝飾兩層高的大殿,寶座張覆著刺繡華蓋,再往上,另有
分屬於國王王后的居室。
它曾隨著時代,在後方擴增了設有宴會廳的副塔,即便副塔區被改築為現今的王宮群
,依然戍守在前,直至十六世紀。當時「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迫退位,交給仍在襁褓的「
詹姆士六世」,懷著野心的貴族們便開始搶著攝政。這樣的互鬥發展至長達兩年的圍城戰
,也導致「大衛二世塔」在轟然聲中崩垮,就此退出歷史舞台。附近地下室仍留有其片段
殘牆,供人在觸望中唏噓。而這隱密處於二戰期間還擔起要務,因考量被德軍佔領的可能
,加冕聖物被封埋在此,王冠甚至是藏在舊時的王家廁所下。
不免探著頭,從垛口往外望,城門外的大廣場清晰可見,等待入訪的遊客似乎更多了
,曾經這兒也作為犯人的處刑展示,有的是宗教審判,有的是挺無稽的巫女指控。現今已
變成八月「愛丁堡軍樂節」的表演場,環圍高築的觀眾席仍未拆,可以想見若誤入這檔期
,要進哪景點參觀都是災難。
在移步中將視野往北轉,下方的「阿蓋爾砲台」帶出坡底公園的綠意,隔著「王子街
」,為新城區的連綿屋房,若再將視線拋遠,尚有海灣的水色蒼茫。早年君王收攬的應也
是類似景畫吧,只是少了些現代房樓的雜擾,更多的,是無際林野繪抹出的浩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742181923.A.C90.html
Ind-travel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