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日本「食人菌」疫情超越去年 醫籲赴日民眾戴口罩、勤洗手

看板Japan_Travel (日本旅遊)作者 (party)時間2周前 (2024/06/13 05:08), 編輯推噓34(362347)
留言385則, 31人參與, 2周前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新聞連結: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99400 新聞標題: 日本「食人菌」疫情超越去年 醫籲赴日民眾戴口罩、勤洗手 媒體:公視新聞網 黃姵涵 陳柏諭 綜合報導 國人喜愛到日本旅遊,但近期日本爆發嚴重的A型鏈球菌疫情,引發民眾憂慮。 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菌是常見細菌, 目前監測顯示國內檢出狀況與過去4年趨勢相當,沒有異常。 感染科醫師則建議,民眾赴日旅遊時應戴口罩、勤洗手,並小心處理皮膚傷口, 萬一有軟組織感染現象要儘快就醫、及早治療。 日本從今(2024)年1月以來爆發嚴重的A型鏈球菌疫情,根據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為止 ,已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超過去(2023)年全年的941例。 我國疾管署對此表示,A型鏈球菌是常見細菌,目前監測顯示,國內檢出狀況與過去4年趨 勢相當,沒有異常狀況。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過去4年來的趨勢大概都是一致的,每週個案數大概介於20 到40例左右。」 疾管署指出,A型鏈球菌通常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潛伏期約1到5日。臨床表現包括發燒 、喉嚨痛、扁桃腺發炎等。 而A型鏈球菌又被稱為「食人菌」,是因為除了感染喉嚨之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 成膿疱瘡,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更深入到筋膜,還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 。 新光醫院感染科醫師黃建賢表示,「這個細菌會產生毒素,造成軟組織肌肉大量壞死,醫 生就必須不斷清理腐敗掉的軟組織,外觀看起來就好像肉被吃掉了一樣,所以我們也把它 叫做噬肉菌。」 醫師進一步表示,噬肉菌早期診斷治療的死亡率較低,但如果惡化為毒性休克症候群,死 亡率就會提高至2到5成。若是糖尿病、洗腎、癌症患者等免疫力較低的人,一旦感染死亡 風險也會增加。 至於應該如何預防A型鏈球菌,醫師建議,民眾赴日旅遊時最好戴口罩、勤洗手,並小心 處理皮膚傷口。 黃建賢指出,「戴口罩可以避免呼吸道感染,包括小朋友也可避免猩紅熱,除了勤洗手、 戴口罩之外,如果萬一有受傷的話,當然就要消毒局部受傷的地方。」 醫師也提醒,如果萬一有軟組織感染現象,或受傷的地方劇烈疼痛、出現明顯腫脹狀況, 就要儘快就醫、及早治療。 ------ 心得: 感覺去日本除了床蝨以外近期也要注意A型鏈球菌 因為是對傷口比較有威脅性(畢竟床蝨有可能造成傷口) 除此之外就是對因感冒等造成喉嚨等處發炎的人有影響 近期去日本的人就把口罩戴著+衛生習慣保持好,多洗手~ 如果有外傷擦傷就趕快消毒處理 大部分醫衛專家都說不用特意取消行程,就把自己保護好就好 人多的地方風險也比較高一些 我看日本當地新聞今年也沒有很常報導鏈球菌的病例數 只要把自己衛生習慣保持好就不用太擔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151.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718226517.A.DAE.html

06/13 08:40, 2周前 , 1F
安啦 新冠都挺過了 這小心點就好
06/13 08:40, 1F

06/13 08:42, 2周前 , 2F
用「レンサ球菌」在日本Yahoo!搜尋幾乎都地方新聞
06/13 08:42, 2F

06/13 08:45, 2周前 , 3F

06/13 08:47, 2周前 , 4F
而在台灣用google搜尋「食人菌」就:
06/13 08:47, 4F

06/13 08:47, 2周前 , 5F

06/13 08:57, 2周前 , 6F
鏈球菌遠親是人體腸道乳酸菌 對人體免疫系統摸透透
06/13 08:57, 6F

06/13 08:57, 2周前 , 7F
副產物細胞莢膜就是女生最愛的玻尿酸
06/13 08:57, 7F

06/13 09:35, 2周前 , 8F
台灣前年新冠「死」了1.4萬,這個一年「報告感染」
06/13 09:35, 8F

06/13 09:35, 2周前 , 9F
不到幾千,然後新聞跟小紅書卻總有人在洗
06/13 09:35, 9F

06/13 09:42, 2周前 , 10F
我前幾天也被家人講要注意日本食人菌,我整個一臉黑
06/13 09:42, 10F

06/13 09:42, 2周前 , 11F
人問號
06/13 09:42, 11F

06/13 09:43, 2周前 , 12F
甚至台灣的個案數還比日本高吧?新聞不敢寫而已
06/13 09:43, 12F

06/13 09:44, 2周前 , 13F
以這篇疾管署講的台灣每週20~40,一年就是1000~2000
06/13 09:44, 13F

06/13 09:44, 2周前 , 14F
所以日本半年900有很多嗎?人口差5~6倍耶
06/13 09:44, 14F

06/13 09:47, 2周前 , 15F
我這次去跟日本友人有聊到這個,他們完全不知道XDD
06/13 09:47, 15F

06/13 09:47, 2周前 , 16F
反觀要去日本旅行的台灣人幾乎都知道,媒體真的厲害
06/13 09:47, 16F

06/13 09:48, 2周前 , 17F
「提醒要去日本旅行的台灣人都知道」,飛日本的反而
06/13 09:48, 17F

06/13 09:48, 2周前 , 18F
不見得知道,不飛的反而很熟,超妙。
06/13 09:48, 18F

06/13 09:49, 2周前 , 19F
洗這個到底幹嘛,讓人不去日本改國旅?
06/13 09:49, 19F

06/13 09:49, 2周前 , 20F
在日本工作 公司內根本沒人care這東西
06/13 09:49, 20F

06/13 09:58, 2周前 , 21F
這個一來少見二來主要是海邊要注意。
06/13 09:58, 21F

06/13 09:59, 2周前 , 22F
感染的部位跟菌種不同差很多呦
06/13 09:59, 22F

06/13 10:00, 2周前 , 23F

06/13 10:00, 2周前 , 24F
日本900多位是引發了STSS的人數
06/13 10:00, 24F

06/13 10:01, 2周前 , 25F
日本那邊講到「人食いバクテリア」是手腳壞死的狀況
06/13 10:01, 25F

06/13 10:01, 2周前 , 26F
簡單說就是併發重症的人數,而非整體感染人數
06/13 10:01, 26F

06/13 10:01, 2周前 , 27F
在台灣這邊被洗成戴口罩預防,感染扁桃腺,完全誤導
06/13 10:01, 27F

06/13 10:04, 2周前 , 28F

06/13 10:04, 2周前 , 29F
這個菌最怕的是「從傷口侵入」,尤其是手腳受傷的傷
06/13 10:04, 29F

06/13 10:04, 2周前 , 30F
口,才會發生食人菌的那些症狀
06/13 10:04, 30F

06/13 10:05, 2周前 , 31F
無敵怪醫K2就畫過了,腳上傷口感染,整隻腿都得切掉
06/13 10:05, 31F

06/13 10:05, 2周前 , 32F
A型鏈球菌主要感染就是口沫,咽喉炎,併發重症STSS
06/13 10:05, 32F

06/13 10:05, 2周前 , 33F
影響到其他器官
06/13 10:05, 33F

06/13 10:06, 2周前 , 34F
傷口直接感染是另一回事,通常是局部性,進到血液循
06/13 10:06, 34F

06/13 10:06, 2周前 , 35F
環一樣會有全身性
06/13 10:06, 35F

06/13 10:06, 2周前 , 36F
你說的那種就不是被稱為食人菌的症狀,那就一般感染
06/13 10:06, 36F

06/13 10:07, 2周前 , 37F
這個會被稱為食人菌就是傷口感染的症狀
06/13 10:07, 37F

06/13 10:07, 2周前 , 38F
不是喔
06/13 10:07, 38F

06/13 10:07, 2周前 , 39F
還有 306 則推文
06/13 13:25, 2周前 , 346F
咽喉炎的部份戴口罩勤洗手,跟防感冒一樣。
06/13 13:25, 346F

06/13 13:25, 2周前 , 347F
食人菌手腳壞死的部份,是注意傷口感染。
06/13 13:25, 347F

06/13 13:26, 2周前 , 348F
擔心「手腳壞死」的食人菌就是要避免傷口感染,那個
06/13 13:26, 348F

06/13 13:26, 2周前 , 349F
惡化超快,幾個小時就會搞到要截肢。
06/13 13:26, 349F

06/13 13:28, 2周前 , 350F
上面貼的幾張圖都有提到,傷口感染食人菌,手腳會以
06/13 13:28, 350F

06/13 13:28, 2周前 , 351F
每小時數公分的速度壞死,這才是被稱為食人菌的原因
06/13 13:28, 351F

06/13 13:31, 2周前 , 352F
尤其是腿部受傷,
06/13 13:31, 352F

06/13 13:31, 2周前 , 353F
很容易被感染,消毒很重要。
06/13 13:31, 353F

06/13 13:43, 2周前 , 354F
回hansopp大,目前對於重症會導致肌肉壞死、器官衰
06/13 13:43, 354F

06/13 13:44, 2周前 , 355F
的劇症型鏈球菌感染症STSS,日本厚生勞動省以及東京
06/13 13:44, 355F

06/13 13:44, 2周前 , 356F
都保健醫療局的建議是要注意手部衛生、咳嗽禮節以及
06/13 13:44, 356F

06/13 13:45, 2周前 , 357F
做好傷口清潔。
06/13 13:45, 357F

06/13 13:46, 2周前 , 358F
https://reurl.cc/70mY5y 這個港媒報導有截圖日本
06/13 13:46, 358F

06/13 13:46, 2周前 , 359F
媒體的畫面,有提到感染途徑不明也有可能重症化,
06/13 13:46, 359F

06/13 13:47, 2周前 , 360F
推測可能是飛沫傳染,所以政府預防方針是涵蓋手部衛
06/13 13:47, 360F

06/13 13:47, 2周前 , 361F
生跟咳嗽禮節在內。不只是身體有傷口的人要注意,
06/13 13:47, 361F

06/13 13:48, 2周前 , 362F
一般人也要小心。
06/13 13:48, 362F

06/13 13:49, 2周前 , 363F
上面第一行寫得不好,應該說劇症型鏈球菌感染症STSS
06/13 13:49, 363F

06/13 13:50, 2周前 , 364F
A型鏈球菌感染的重症。
06/13 13:50, 364F

06/13 13:53, 2周前 , 365F

06/13 13:53, 2周前 , 366F
這個NHK報導頁面有提到因傳染途徑不明,東京都呼籲
06/13 13:53, 366F

06/13 13:53, 2周前 , 367F
也要注意飛沫傳染(也有可能導致重症)的可能性
06/13 13:53, 367F

06/13 14:28, 2周前 , 368F
看到某節目討論 一個40歲理髮師感染 他沒有傷口
06/13 14:28, 368F

06/13 14:29, 2周前 , 369F
感染後跑了3-4間醫院都沒診斷出來 最後去醫學中心
06/13 14:29, 369F

06/13 14:29, 2周前 , 370F
才診斷出來 如果他沒警覺性可能就此bye了
06/13 14:29, 370F

06/13 14:30, 2周前 , 371F
代表不是只有 衰弱的人 或是受傷的人才會中獎
06/13 14:30, 371F

06/13 14:32, 2周前 , 372F
不過案例數就很少也不用太過緊張 就保持警戒心
06/13 14:32, 372F

06/13 15:55, 2周前 , 373F
食人菌是一種現象,因為A型鏈球菌分泌的毒素導致局
06/13 15:55, 373F

06/13 15:55, 2周前 , 374F
部組織壞死,
06/13 15:55, 374F

06/13 19:30, 2周前 , 375F
不是這是在槓啥啊,其實新聞看到還提到,香港腳甚至
06/13 19:30, 375F

06/13 19:30, 2周前 , 376F
足部龜裂也是有機會因此被感染的,小心為上就是
06/13 19:30, 376F

06/13 19:36, 2周前 , 377F
從頭到尾都在跟人雞同鴨講,別人解釋了也沒在聽,拼
06/13 19:36, 377F

06/13 19:36, 2周前 , 378F
命自以為打了人的臉真的是很難看
06/13 19:36, 378F

06/13 21:05, 2周前 , 379F
笑死 推完在幹嘛 樓下有爆米花嗎
06/13 21:05, 379F

06/13 23:43, 2周前 , 380F
結論: 日文很好
06/13 23:43, 380F

06/14 00:10, 2周前 , 381F
我還真的看不懂日文但我還是來日旅版惹..
06/14 00:10, 381F

06/14 00:12, 2周前 , 382F
傷口要保持清潔注意不被感染 這是常識吧,也好啦 嚇
06/14 00:12, 382F

06/14 00:12, 2周前 , 383F
嚇一般人 免得機票越來越貴
06/14 00:12, 383F

06/14 09:49, 2周前 , 384F
去藥局買一條新黴素軟膏當旅行家用常備藥
06/14 09:49, 384F

06/14 09:49, 2周前 , 385F
一條也不貴,佔一點點空間而已
06/14 09:49, 385F
文章代碼(AID): #1cQWvLsk (Japan_Travel)
文章代碼(AID): #1cQWvLsk (Japan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