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續百名城-津城(三重縣)

看板Japan_Travel (日本旅遊)作者 (隱藏哥)時間2天前 (2025/04/28 14: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造訪日期:2024/1/26、2025/4/8(櫻花季) 完整高畫質網誌 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com/2024/01/2024_49.html 三重縣的兩座百大名城與四座續百名城中,各有一半是藤堂高虎的傑作。百大中的伊賀上 野城、續百中的赤木城,與這次我們要攻略的津城,都是築城高手藤堂高虎所築。正所謂 身為一名築城高手,無論在百大名城或是續百大名城中,都可以維持一樣的產出,真的是 不負盛名啊! 而這津城,就位於三重縣縣廳所在的津市,也是藤堂家代代統治的津藩本城,雖然現在隨 著都市的發展,城跡遺留下來的規模並不大,但其重要性絕對不輸百大名城的伊賀上野城 。 我們在2025年的櫻花季時,因為行程也會經過津市,想說都來了,想看一眼櫻花滿開的津 城,再訪一次應該也不會占掉太多時間吧,於是,我們在時隔1年多後的2025/4/8,再度 來到了津城。 津城歷史請參閱網誌 地址:三重県津市丸之內33番5号 電話:059-225-8558(高山神社) 交通手段:搭乘「近鉄名古屋線」至「津新町駅」步行850公尺 營業時間:城跡24時 所要時間:1.5小時 網址:https://www.info.city.tsu.mie.jp/www/contents/1001000011243/index.html 簡化版遊記 從「近鉄名古屋線」的「津新町駅」而不是「JR津駅」前往津城,是比較近的交通方式, 步行約850公尺,抵達津市役所,對面就是現在津城殘存的本丸與西の丸遺跡了。啊~在 水堀一旁的,果然是櫻花啊,津城應該也是個賞櫻名所,真想留待櫻花季再來啊。 https://i.imgur.com/ti8dBOl.jpeg
與市役所相對的,是西堀與西の丸玉櫓跡,櫓跡上種植著高挺的松樹,真的宛如今治城。 https://i.imgur.com/WftxhEl.jpeg
津城的印章並不在本丸中,而是在西南側的「高山神社」中。沿著西南側的路標,就可以 走到。 位於西側的高山神社鳥居,是石製神明鳥居。神社則是明治維新後,領民為祭祀藩主藤堂 高虎,於城內所設,至今也近150年。 https://i.imgur.com/t42qfL2.jpeg
從西側鳥居走入,先看到左手邊的社務所,本殿則在後方。 https://i.imgur.com/y9TW6uZ.jpeg
往本殿的方向,才發現原來參道是位於南側。 https://i.imgur.com/vyDvOev.jpeg
南側有另一座較大的石鳥居,以及高山神社的石碑。 https://i.imgur.com/aj88L6S.jpeg
參拜完後,到一旁的社務所蓋章,這顆津城章,墨水量適中,圖案清晰,可以蓋得相當漂 亮。不過詢問社務所人員是否有續百名城的認定証時,宮司表示沒有看過這個東西,因此 推測有可能放在一旁的市役所中了。第68顆章入手。 https://i.imgur.com/JF1nper.jpeg
社務所內,藏有藤堂高虎畫像與基於藤堂高虎父親使用過的鎧甲而製作的複製品,本來是 關在玻璃門內,詢問宮司是否可以參觀拍照後,將門打開讓我們拍照,實在相當感謝。 https://i.imgur.com/RgOKWMV.jpeg
蓋完章就可以走回車站了。才不是!我們要正式踏進津城了。從剛剛經過的西南側入 口進入津城西の丸區域,除了左手邊的玉櫓外,正前方過去曾有一座二階的櫓門。為東西 兩側進入本丸區域的兩條路徑之一。 https://i.imgur.com/ZVyAaDj.jpeg
入口的左右兩側,留有部分的內堀。由於過去的內堀寬度超過現存的三倍,津城就像是今 治城一樣,是座浮於寬廣如河的內堀中的城堡。 https://i.imgur.com/V3Mfe8w.jpeg
走入西の丸,大大的牌子寫著日本庭園,現在的津城內,已無過去的建築物遺跡,所以布 置成日本庭園的樣貌。 https://i.imgur.com/yGLOcGo.jpeg
前方擺著展示用的石垣,不過並未多加說明有點可惜。津城採用的是藤堂高虎一貫的布積 植入工法石垣,以類似大小的切割石垣,同一方向的推積。不過津城的石垣高度並沒有今 治城與伊賀上野城來的高。 https://i.imgur.com/aE4ZZVb.jpeg
一旁就可以看到「入德門」了,西元1871年廢藩後,入德門曾成為小學校的校門,1945年 奇蹟似的躲過戰災,1971年移築至此地(西の丸)。入德門上的瓦都有著藤堂家紋「藤堂蔦 」的圖案。 https://i.imgur.com/tL2RDrL.jpeg
從門櫓上往外看,可以發現石垣真的不算太高,不知道城外的街町道路,是不是有經過填 補增高,才使得石垣相對高度降低?畢竟津城的現在與過去,街廓的樣貌差異已經非常大 了,光是填掉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堀,應該就讓整個地貌變化了不少。 https://i.imgur.com/YlYRo2Y.jpeg
從西の丸往玉櫓跡看過去,也可以發現進入西の丸的路線曲折,也是有利於防守的設計。 https://i.imgur.com/lAcxpqI.jpeg
西の丸目前設計成日本庭園的樣貌,有河道、石組、石燈籠等元素,不過河道中並未引水 ,否則應該會有不同的風景,蠻可惜的。 https://i.imgur.com/5Jtw30S.jpeg
西鉄門的北側,則有本丸的「戌亥櫓跡」,看起來不大的石垣平台上,過去有著什麼樣的 櫓並未多加說明。 https://i.imgur.com/uIXOMat.jpeg
本丸東側則有「丑寅櫓」,這模擬復原的三重櫓,也是津城內目前唯一的建築物。 https://i.imgur.com/glDQOYd.jpeg
可以從一旁的階梯登上石垣來到「丑寅櫓」入口前,但「丑寅櫓」並未開放,雖然前方有 看起來很茂密的櫻花,但這座櫓在石垣上的樣子,總是有著一點違和感,畢竟是模擬之物 吧。 https://i.imgur.com/00xG6kf.jpeg
走到「丑寅櫓」前方,總覺得這座櫓是直接放在石垣上感覺,過去這座三重三階櫓是城內 最大的櫓,已經是其他古城天守等級的大小,一旁的說明板中,有明治時期,與前方戌亥 櫓以土塀連接的照片,的確與現在的樣貌有所出入。 https://i.imgur.com/0ZQV0hm.jpeg
不過津城還是選擇了這個與過去長相不同的櫓,作為印章的圖案,這個斜面就是印章取景 的角度,可以輕鬆獲得。而丑寅櫓之外(即取景所站之道路)過去也是注滿水的內堀,以東 則有東の丸存在,現在已成為民宅了。 https://i.imgur.com/uiYzaOv.jpeg
南側的埋門,現在可以通往津市公園圖書館,但過去其實門外就是內堀的河道,並不是可 行走通過的門。埋門右側的石垣,就是津城的天守台。這座天守台上,在織田信包時期, 曾有座五重天守存在過,但在關原之戰被破壞殆盡後,富田氏曾修築三重天守取代之,但 在西元1662年的大火中燒失,現在天守台南側的石垣還有火燒過的痕跡。 https://i.imgur.com/QTC9bxt.jpeg
現今的本丸區域內,變成了有點洋風的公園,中央有一座水池,不確定公園底下的遺跡有 沒經過挖掘調查,雖然是覺得有點違和的公園,還是有不少當地居民來此地散步、遛小孩 。 https://i.imgur.com/IG5yuBE.jpeg
公園的西南側,則有帥氣的藤堂高虎公騎馬像。對比今治城的藤堂高虎公騎馬像,津城的 騎馬像更像戰場上的高虎,而今治城的騎馬像比較像悠閒的大名。 https://i.imgur.com/PX5jVne.jpeg
另一角度可以看到穿戴全副武裝的藤堂高虎,手指前方的霸氣,而在戰場歷過無數功勞的 高虎,也的確蠻適合這樣的形象。 https://i.imgur.com/ZrqmP6D.jpeg
突然看到天守台石垣上方有部分黑色的痕跡,難道這就是失火過的燒焦痕跡嗎? https://i.imgur.com/Cz4CfVS.jpeg
天守台與外側的高低差較大,畢竟外圍之處過去是內堀水道,並不是現在的陸地。天守台 南北16公尺,東西14公尺,面積約70坪的空間,也算是相當寬廣。 https://i.imgur.com/5dXVF47.jpeg
西側的石垣,也就是市役所對面的部分,已經很有今治城的樣貌了。 https://i.imgur.com/BYnbP7t.jpeg
石垣的折線與算木積的堆法都如出一轍,只差高度了。 https://i.imgur.com/jhHJzFU.jpeg
北側的北堀(上圖),道路兩側有小小的兩座石碑,從昭和44年(西元1969年)完成的北堀完 成紀念石碑(下圖)可以得知,津城的水堀在廢藩之後很有可能都被回填了,直到後來才再 復原部分。 https://i.imgur.com/RFecHbK.jpeg
「戌亥櫓跡」的石垣外側,弧線仍保存的相當完整。 https://i.imgur.com/8wnMOBN.jpeg
北堀的東側,還有一座「北多聞櫓跡」,這裡原本也應該是在內堀之中,但北堀的復原只 到此為止,並沒有讓「北多聞櫓跡」回到水中。 https://i.imgur.com/LwHGfJv.jpeg
不過北側的石垣中,我們發現了一些排水管,再仔細瞧瞧,原來北側的石垣有用水泥修復 的痕跡,這一側的石垣比較有野面積的感覺,可能是最早的石垣結構,因崩塌或是維護不 易而直接灌漿的可能性高,只能說雖然粗暴也只能接受了。 https://i.imgur.com/mLMUoAr.jpeg
從南側外圍,可以看到接近野面積的植入工法,三道的折線也是津城本丸石垣最有特色的 部分,來到津城絕對不要錯過這個角度,最左側的天守台石垣,也有焦黑的狀況,應該也 是過去火災造成的。右側的建築物,就是津市公園圖書館,居然可以離天守台石垣這麼的 近。而圖書館的位置,也直接落在過去內堀的位置上,可以想像這裡以前都是水嗎? https://i.imgur.com/WLt98qq.jpeg
離開津之前,還有一個任務想要完成,那就是造訪傳說中炸蝦飯糰(天むす)的發源店「千 寿」(千壽)。咦?炸蝦飯糰不是名古屋的美食嗎,怎麼變成三重的?其實,炸蝦飯糰原本 就是從三重縣的津所發祥的美食,但在傳到名古屋後卻突然蔚為風潮,許多店家開始仿製 ,才會讓人誤以為是名古屋的美食呢! https://i.imgur.com/2c7CSa6.jpeg
昭和34年(西元1959年),初代店主水谷ヨネ(米)奶奶,為了想給辛苦工作的先生吃到營養 又美味又方便食用的料理,在歷經多次試誤法後,誕生了使用車海老(明蝦)天婦羅製作的 飯糰(おむすび),因此將天婦羅與飯糰結合成「天むす」的名稱,相傳至今味道皆未改變 ,並在2019年的米其林指南愛知、岐阜、三重篇中,成為了米其林必比登的推薦名單,店 門口也可以看到米其林的貼紙。 https://i.imgur.com/yj9XWX0.jpeg
我們共點了兩人前的炸蝦飯糰,每一人份都被相當仔細的包裝,打開原本最外層的包裝後 ,裡面還有保溫的錫箔餐盒包裝,真的很適合在列車上食用,打開後,看到海苔包著的白 飯,咦,怎麼跟名古屋的炸蝦飯糰不一樣,沒有蝦屁屁露出來?原來,這才是真正炸蝦飯 糰誕生時的樣子啊。 https://i.imgur.com/QL2pspx.jpeg
一口咬下飯糰,蝦蝦才會出來跟大家見面。裹著帶有鹹味麵衣的炸蝦天婦羅,被Q彈的白 米飯包裹的相當濕潤。這融合海苔、米飯的香氣,加上炸蝦的美味,這怎麼可能不好吃? 於是,我們從津搭乘近鉄特急前往奈良的路上,就靠美味的炸蝦飯糰填飽了肚子。雖然「 千寿」在名古屋近鉄百貨中也有櫃位可以買得到,但都來到津了,當然要從創始老店開始 吃起,而且老店的味道一定是最道地的,不是嗎? https://i.imgur.com/nn7tsiw.jpeg
めいふつ天むすの千寿(名物炸蝦飯糰的千壽) 地址:三重県津市大門9-7 電話:059-228-6798 交通手段:「近鉄津新町駅」,步行1.6公里,或自「JR津駅」轉乘「三重交通」至「京 口立町」 營業時間:9:30~17:00(日曜休,周日休) 支付方式:現金 網址:https://www.gansotenmusu.com 接著是2025年的櫻花季 除了櫻花外,這個季節也可以看到的「迎紅杜鵑」,也在津城內現蹤,真的不輸櫻花的美 。 https://i.imgur.com/d5CIziH.jpeg
重點當然就是搭配石垣的城櫻了,造訪的這一天正值滿開,花況相當棒,也捕捉到了許多 好畫面。 https://i.imgur.com/hsb0lAZ.jpeg
櫻花圍繞的藤堂高虎公銅像。 https://i.imgur.com/c4Eulma.jpeg
美到哭的帥氣啊! https://i.imgur.com/Y9fMxpi.jpeg
「丑寅櫓」前的櫻花也很美。 https://i.imgur.com/Hjd1ail.jpeg
https://i.imgur.com/wYoX0QY.jpeg
https://i.imgur.com/S2IGzyB.jpeg
津城的櫻花雖然沒有同為三重縣續百名城「田丸城」櫻花來的壯觀,但在這市中心也有這 樣的古城櫻花可欣賞,交通又這麼便捷,也是蠻棒的! https://i.imgur.com/veJPfC7.jpeg
https://i.imgur.com/BryR7JX.jpeg
https://i.imgur.com/s8N0oHC.jpeg
https://i.imgur.com/U9bOCuO.jpeg
-- 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tw/ 歷史‧秘境‧貓咪‧美食‧良宿‧交通 旅型電子書:https://travostyle.com/book/map/58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2.233.137.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745822263.A.327.html
文章代碼(AID): #1e3o8tCd (Japan_Travel)
文章代碼(AID): #1e3o8tCd (Japan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