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2011冬土耳其之旅 歷史篇(二)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47380478
羅馬統治時期: 西羅馬, 東羅馬(拜占廷王國)
羅馬在西元753年建立, 經過共和時期與帝國的時期逐漸強大, 在西元前63年, 羅馬帝國將衰弱的賽琉古王朝消滅, 包括原賽琉古王朝的領地, 及其他在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小王國, 全數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詳細的羅馬帝國歷史請點選這個連接)
羅馬帝國在 戴克里先統治的期間, 將羅馬帝國分由四個皇帝來統治, 卻造成了戴克里先死後的王位爭奪戰, 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就是在爭奪戰中脫穎而出, 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為了爭取基督徒的支持, 他公布米蘭召書, 使基督教合法化, 西元330年, 為了擺脫在羅馬的政敵, 他在拜占廷 (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興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做為新的首都, 命名為新羅馬. 後人稱為君士坦丁堡
然而, 君士坦丁死後國家不斷的內戰, 最後造成了羅馬帝國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分為統治義大利半島, 西班牙的伊比利半島, 北非西部及今天英法的西羅馬帝國, 及統治巴爾幹半島, 安納托利亞半島, 巴勒斯坦, 埃及的東羅馬帝國, 之後就如大家在課本上讀到的, 西元476年, 日耳曼人入侵, 罷黜當時的西羅馬帝國皇帝, 西羅馬帝國滅亡,
在日耳曼人消滅西羅馬帝國後, 中世紀的歐洲進入了大黑暗時代, 但東羅馬帝國反而成為當時西方世界中文化豐富, 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西元527年, 查士丁尼大帝即位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 他四處征戰, 恢復了部份的羅馬帝國疆域, 另外, 他也增加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程, 使得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西方世界中唯一一座被認為是無堅不摧的城市,他也在君士坦丁堡興建一座天主教的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這座教堂後來成為希臘東方正教的中心.
(聖索菲亞大教堂)
(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間羅馬帝國疆域)
西元七世紀初期, 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帝國逐漸強大 (詳細的阿拉伯帝國歷史請點選這個連接), 由阿拉伯人建立的歐馬亞王朝開疆拓土, 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中東西亞的地區, 包括今天的埃及, 巴勒斯坦及北非, 這些地區成為伊斯蘭文化的範圍
西元678年, 強盛的阿拉伯歐馬亞王朝經由新建立的海軍, 與東羅馬帝國進行海戰,欲攻佔君士坦丁堡, 然而, 當時的東羅馬帝國, 雖然喪失了許多領土, 但卻仍有著強大的海軍, 歐馬亞王朝在海戰中被東羅馬帝國使用的秘密武器" 希臘火" 擊敗, 東羅馬帝國靠著強大的海軍, 不僅維持了東羅馬帝國的領地: 安納托利亞半島, 色雷斯, 及巴爾幹半島地區, 也使它成為地中海沿岸商業貿易上最重要的國家
東西教會的分裂
君士坦丁大帝訂定使天主教地位合法化, 又提升天主教的地位後, 在羅馬帝國各地的天主教勢力就逐漸增加, 教會擁有大量的財產, 包括教堂, 農地, 莊園, 醫院或學校. 到了查士丁尼大帝之後的東羅馬帝國, 天主教的教會甚至進一步地影響政治, 西元726年, 東羅馬帝國皇帝 利奧三世為了從教會手中奪回權力, 於是藉著當時教會中對於是否應該在教堂中安放聖像的歧見, 反對讚同教會中安放聖像的羅馬天主教教皇, 發動毀壞聖像運動, 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教皇 額我略二世因此將東羅馬帝國皇帝 利奧三世逐出教會, 但是, 在利奧三世後的數位東羅馬帝國皇帝,
仍支持毀壞聖像運動, 以從教會手中奪得政治權力, 自此開始, 東羅馬的政府, 常有許多意見與羅馬天主教教會相左, 也正因此, 如果我們參觀今天的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即使可以見到許多精美的鑲嵌畫, 但見不到如同義大利羅馬的天主教教堂一般的聖像
西元1053年,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與羅馬天主教教皇在幾個教義及儀式上的意見不同(比如說: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神是聖父聖子所共發, 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認為聖神是只有聖父所出經過聖子而已, 在聖餐禮的禮儀, 四旬期福音前的歡呼不唱阿肋路亞等也有很大的岐見),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宣布羅馬天主教教皇違反教義, 將教皇逐出天主教, 教皇因此反擊將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逐出天主教, 於是東西方的天主教分裂為使用拉丁文的羅馬天主教, 及使用希臘文的東方正教, 除了宗教外, 希臘文化也逐漸的影響東羅馬帝國,
包括使用的語言(羅馬帝國和希臘化前的東羅馬帝國使用的是拉丁文, 但希臘化後的東羅馬帝國使用的是希臘文), 或是書籍的編寫等, 此時的東羅馬帝國, 僅在名稱上維持著"羅馬", 但文化已和之前的羅馬帝國完全不同, 許多的歷史學者於是稱希臘化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廷帝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君士坦丁堡
之前提到東羅馬帝國擁有地中海沿岸國家最強大的海軍, 維繫了繁榮的海上貿易, 然而, 在義大利半島北部新興的國家威尼斯, 也開始發展海軍, 開始進行海上貿易後, 發覺欲取得海上霸主的地位, 必須先擊敗東羅馬帝國
此時(十一世紀)時的東羅馬帝國, 西方色雷斯的邊界常受到鄰國保加利亞的侵擾, 東方則是常被信仰伊斯蘭教的 賽爾柱土耳其攻擊(賽爾柱土耳其的歷史會在後面說明), 大部份安納托利亞半島已被塞爾柱土耳其佔據, 腹背受敵的東羅馬帝國此時已十分衰弱, 這時的西方正是發起十字軍東征的時期, 多次的十字軍東征, 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許多的小國家, 東方伊斯蘭世界的阿尤布王朝, 與十字軍的多次爭戰, 互有輸贏 (詳見十字軍東征的介紹),
西元1195年, 東羅馬帝國皇帝 伊薩克二世即位因為無法抵禦保加利亞王國的攻擊, 造成國家混亂, 伊薩克二世他的親兄弟推翻, 伊薩克二世及他的兒子流亡到神聖羅馬帝國(今天的德國), 為了能夠重新奪回王位, 伊薩克二世之子與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協商, 約定若十字軍攻擊君士坦丁堡助其恢復王權, 他們願意支付軍費, 並使東正教會接受羅馬天主教的管理, 使東西教會合一. 這個論點得到羅馬天主教教宗的支持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原始的目的是攻擊在埃及及近東的伊斯蘭王國" 阿尤布王朝", 但在伊薩克二世及其子的煽動下, 羅馬天主教教宗的支持, 再加上十字軍的海軍是掌握在當時義大利北部新興的國家威尼斯手上, 威尼斯急欲擊敗東羅馬帝國以掌握海上霸權,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半途轉向, 攻擊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因為伊薩克二世及其子對君士坦丁堡的熟悉, 無堅不催的君士坦丁堡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居然被攻陷, 伊薩克二世重新獲得王位, 但是, 此時憤怒的君士坦丁堡市民不願再受引入敵人的伊薩克二世父子的統治, 於是殺死他們, 君士坦丁堡再度混亂,
城外的十字軍集結後再度攻進君士坦丁堡, 將君士坦丁堡洗劫一空, 所有自中古世紀以來的珍寶, 被帶回十字軍聯軍的國家, 包括法蘭西及威尼斯, 下面這張照片中, 是今天在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門口的四匹金屬製的馬匹, 就是自君士坦丁堡搶劫而來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雖然東羅馬帝國軍隊之後仍奪回君士坦丁堡, 但十字軍的入侵已經造成東羅馬帝國的元氣大傷, 在東羅馬帝國收復十字軍佔領的君士坦丁堡後, 衰弱的東羅馬帝國僅統治君士坦丁堡僅統治君士坦丁堡周圍地區, 以及安納托利亞半島西部的一些沿海城市, 然而, 當由土耳其人的國家: 鄂圖曼土耳其建立時, 鄂圖曼土耳其不斷地擴張,取得所以東羅馬帝國安納托利亞半島統治的領土, 在15世紀初期的東羅馬帝國, 僅僅統治著君士坦丁堡周圍的地區. 沒有足夠的人口防衛十字軍入侵後?破不堪的君士坦丁堡, 只能僱用周圍國家的傭兵,
又不如鄂圖曼土耳其有強大的海軍與新型的武器(像是大砲), 終於在西元1453年, 鄂圖曼土耳其攻入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象徵著中世紀歷史的結束, 另一方面, 因為東羅馬帝國的滅亡, 大量居住在東羅馬帝國領地內的知識份子西遷至歐洲的其他地方, 間接導致了之後的文藝復興運動, 在取得君士坦丁堡後, 鄂圖曼土耳其控制了歐亞之間的陸上交通運輸, 造成歐洲國家(尤其是西班牙), 開始嘗試尋找海路運輸以避免經過鄂圖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區, 繼續進行商業貿易, 因此, 尋找海路運輸的過程, 促成了之後哥倫布發現新大路, 及麥哲倫領導下的環遊世界壯舉
突厥與土耳其, 塞爾柱土耳其與鄂圖曼土耳其
現代的土耳其人, 是源自於在中國北部的突厥民族, 六世紀初(大約是中國的隋朝的時代), 突厥擊敗中國北方的各民族, 建立突厥汗國, 但在隋與突厥的戰爭中, 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 其中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被唐朝消滅, 西突厥則是在唐高宗時期被擊敗後西遷,
七世紀末, 西遷入中亞的突厥人, 先後受到阿拉伯帝國歐馬亞王朝及阿巴斯王朝的統治(詳見阿拉伯的歷史), 阿巴斯王朝末期, 帝國分裂不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 於是突厥人在中亞的土地上, 連續建立了幾個統治中亞當地的王朝, 直到西元1037年, 突厥人的塞爾柱家族建立了一個伊斯蘭信仰為中心的國家: 塞爾柱土耳其, 全盛時期的塞爾柱土耳其, 疆域西起安納托利亞半島, 東至中亞的阿富汗, 南邊則統治了當時的巴勒斯坦地區, 西元1092年, 塞爾柱土耳其內部發生王位爭奪的鬥爭, 國家分裂數個小王朝, 其中一部份的土耳其人進入安納托利亞, 建立羅姆蘇丹國
羅姆蘇丹國的時代, 安納托利亞半島由羅姆蘇丹國與東羅馬帝國分治, 分治的情況直到十四世紀初期, 羅姆蘇丹國分裂, 分裂出的其中一個突厥人鄂圖曼一世建立的國家鄂圖曼土耳其逐漸強大, 把東羅馬帝國的勢力趕出, 最後統一了安納托利亞半島
西元1453年, 鄂圖曼土耳其的蘇丹(蘇丹; 土耳其人對統治者的稱呼)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帝國滅亡, 穆罕默德二世遷都君士坦丁堡, 將東羅馬帝國時代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築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 在君士坦丁堡興建一座全世界最大的皇宮: 托卡比皇宮(Topkapi)
自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幾位蘇丹在位期間, 鄂圖曼土耳其開始領土的擴張, 直到西元1566年, 蘇丹蘇萊曼一世(S?leyman I)執政的時候, 鄂圖曼土耳其的疆域擴張至最大, 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蘇萊曼一世, 又稱為蘇萊曼大帝, 在鄂圖曼土耳其的地位有如中國西漢的漢武帝一般的偉大, 因此蘇萊曼的名字也成為現代伊斯坦堡的其中一個區域的名稱, 伊斯坦堡內也有一座已蘇萊曼為名的清真寺(Suleymaniye Mosque), 蘇萊曼大帝就安息在這座清真寺中
(蘇萊曼時期的土耳其疆域)
(位於伊斯坦堡的蘇萊曼區的蘇萊曼清真寺)
俄土戰爭,海陸霸權的轉換
俄羅斯, 這個土耳其北方的鄰國, 在十六世紀建立俄羅斯帝國後, 為了順利的進行商業貿易使國家富強, 不斷往低緯度地區尋找良港, 因此與它的南部鄰國土耳期發生許多次戰爭, 稱為俄土戰爭, 從1918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總共發生了十次俄土戰爭, 雖然前期幾次俄土戰爭, 雙方互有輸贏, 近代的幾次俄土戰爭中, 土耳其節節敗退, 戰敗的土耳其, 被迫割讓黑海沿岸的領土給俄羅斯, 並失去支配巴爾幹半島的能力, 使得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 包括: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 塞爾維亞, 阿爾巴尼亞, 希臘, 賽普路斯分別獨立建國. 一系列的俄土戰爭,
造成了土耳其的衰弱
十五, 十六時紀, 在鄂圖曼土耳其佔領君士坦丁堡後, 西歐國家(英, 法, 西班牙, 葡萄牙)為開闢新的海上商路, 以避免通過伊斯蘭鄂圖曼土耳其統治的君士坦丁堡, 西歐國家的航海家分別的至世界各地探險, 進入大航海時代, 在海外建立了許多的殖民地, 及海上貿易路線, 這些西歐國家逐漸強大, 世界強權開始由陸權國家轉向海權國家, 英國成為日不落國. 此時保守的土耳其, 並不如這些西歐國家一樣發展海上霸權, 於是強大的西歐國家, 自十九世紀開始, 蠶食鯨吞土耳其在北非的領地, 被英國佔據的埃及和蘇丹, 被法國佔領的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被義大利佔領的利比亞等, 此時的土耳其, 常被譏為"歐洲病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滅亡
西元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鄂圖曼土耳其與德國, 奧匈帝國, 與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的一方, 與協約國(包括英國, 法國, 俄國和義大利)作戰, 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同盟國戰敗, 參戰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的鏡廳舉行巴黎和會, 再分別與戰敗國簽定苛刻的不平等條約, 其中戰勝國與土耳其簽定的 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vres)中規定, 土耳其的擁有的君士坦丁堡周邊的東色雷斯地區將割讓給希臘, 安納托利亞東部割讓給亞美尼亞共和國, 南部的安納托利亞則由英法瓜分, 敘利亞黎巴嫩交由法國托管, 約旦, 巴勒斯坦, 及伊拉克地區由英國托管,
嚴苛的色佛爾條約造成土耳其國內民怨四起, 土耳其軍官凱末爾(Mustafa Kemal)帶領土耳其擊退入侵的希臘軍隊, 戰後廢處色佛爾條約, 改簽定平等新約: 洛桑條約, 維持了現在土耳其的領土: 安納托利亞半島, 及包含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的東色雷斯, 並且將鄂圖曼土耳其的蘇丹驅逐出境, 鄂圖曼土耳其滅亡, 建立新的土耳其共和國政府
土耳其的現代化
凱末爾當選第一任土耳其共和國總統, 並集軍權於一身, 開始大力進行西化, 西化的實現方式, 包括廢除阿拉伯字母的始用, 改始用拉丁字母的拼音, 進行宗教改革, 廢除伊斯蘭文化中過時迂腐的條例, 包括廢除一夫多妻制, 不論姓別給予選舉與被選舉權, 倡導穿著西方服飾, 雖然實行新政的方式被批評過於專制, 但凱末爾帶動了土耳其的現代化, 功不可沒, 成為土耳其的國父, 並由國會授與"土耳其人之父"的偉大名號(土耳其語稱為Atat?rk; 也是現在伊斯坦堡機場的名字), 凱末爾死後, 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 興建一座凱末爾的紀念堂, 成為他的長眠之地
(位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凱末爾紀念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4.30.86.173
Middle_East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