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看板railtour (鐵道旅行)作者 (咦~~~)時間14年前 (2010/04/16 06:1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搭乘火車環島,一定要搭配一些鐵道景點,所以我挑選了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圖文版遊記: http://blogofdoddlu.blogspot.com/2010/04/place-for-trains-and-ships.html 入選環島之星親善大使的首航試乘後,就一直思考著鐵路之旅該搭配怎樣的行程,來構成 一個既豐富又有趣的主題之旅。儘管一度有著「搭火車去看海」走自然風的念頭,也確實 把磯崎海岸與七星潭放進規劃,最後還是選擇了比較熟悉的人文歷史來安排。 透過臺鐵花蓮運務段的網站,我發現了這個整建已久的花蓮鐵道園區。再向來自花蓮的同 學洽詢,他說好像是個二月才修復完畢開放的單位。而爬了一下批踢踢(ptt)的鐵道板 與查了一下新聞,這個鐵道文化園區,還真是低調。有很多遊記與網誌甚至指的是現在花 蓮站旁的老火車頭展示場。 因此我決定來好好探訪這塊曾經是車船交會的「花蓮港站」 (儘管和真正的港區有點距離),藉著環島之星讓大家瞭解花東五分鐵路的窄軌歷史。 花蓮舊稱洄瀾,這是許多細說從頭的歷史故事會告訴大家的事。儘管名稱講的是海裡的波 濤,但是陸上的鐵路,也在花蓮捲了個浪花,掀了個波濤。約三十年前,島嶼的主要鐵路 線殺了進來,才讓這個陸上的波瀾退去,淡淡地消失在巷弄之間,留下最後一點點漣漪。 而這個浪潮,讓花蓮站與花蓮港站各擺盪了一次,造成同一個名字有兩個不同位置的有趣 歷史。 花東的鐵道,早期獨立於島嶼上的主要路線,因此後續才會有所謂「北迴」、「南迴」來 連接。而在連結之前的發展則依序為花蓮至璞石閣(今玉里)(1915),卑南(今台東) 至里壠(今關山)(1919),璞石閣至里壠(1926)。相較於西部的窄軌系統(1067mm) ,東線鐵路又因經費之故,以更窄的五分軌(762mm)建設。左圖(點圖放大)是由蘇昭 旭先生所繪製的花蓮港線變遷圖,可以看出這個路上波瀾的變化。 東線鐵道的特殊軌距,雖然在西部的產業鐵路中很常見,不過如此大規模的客貨系統,則 是臺灣少見的。因此花蓮縣文化局便利用舊車站區,成立了這個鐵道文化園區。讓老東部 人重溫三十年前的五分車文化。 舊火車站站房的部份已經拆除了,只能憑老照片懷念,不過其他鐵路機關設施,則因為機 廠沿用至1996年,還有不少保留下來,也構成目前園區中的主要建築。位在中山路71號的 鐵道文化館,是日治時代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光復後的台鐵花蓮管理處,現在是文化 園區中的主要展示空間。前院有著鬱鬱的老樹,還有模擬展示東線鐵道舊站。 文物館中,保留的不僅僅是花蓮站的舊東西,而是整條東線鐵路的變遷。除了文字照片看 板外,還有很多廢站的舊東西,像是上方左下圖的三和站裁撤公告。還有已經消失在幹線 鐵道區間路權控制的路牌,與復古的站長辦公室陳設。 而在拆遷這些舊東西與當下的產物之間,總是有個過度,所以東線拓寬工程的文物也沒少 掉。拓寬後的文物,就是現在搭乘火車看到的現狀。所以搭乘火車到花蓮,再參觀鐵道文 物館,就順利地把整個東線鐵路的前世今生給摸透透了。 史蹟保存的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情境脈絡,因此若是能夠整片保存,則會更加珍貴,鐵道文 化園區中還有其他也整修完畢的相關機關,如:「鐵路警察局花蓮警務段」的武道館、監 獄;「工務段」的辦公廳舍、打鐵房、蒸氣機關車的加水塔、新改裝的機廠「陽光電城」 ,遠一點的「鐵路醫院」,以及尚未整修完畢開放的「管理處處長宿舍群」。 火車站搬遷走鐵路改道後,人潮與商圈就像浮游隨海潮漂到西區,留下了些許空虛與寂寞 ,然而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不少歷史氣息。現在這邊整區都是都市計畫的六期重劃區,順利 的話,未來會蛻變為「洄瀾新都心」。文化局設計了一份六期文化導覽地圖,是個很適合 兩小時到半日遊的自導式步道,時間更多的話,可以沿著舊鐵軌改建的「舊鐵道行人徒步 區」散步,想像一下火車從門前過或房子後面緊貼而駛的畫面,或是走到市區邊界,想像 著光華號往吉安奔馳而去。回頭再逛逛現在已經成為創意園區的舊酒廠,半日的時間就和 這個曾經是鐵路頭的都市成為老朋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212.134

04/19 23:00, , 1F
園區好像不是花蓮港站喔
04/19 23:00, 1F
文章代碼(AID): #1BnuxsZW (railtour)
文章代碼(AID): #1BnuxsZW (railt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