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英國【三二】倫敦塔-中世紀宮殿
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8274
(造訪時間:2023年)
除了「珍寶館」、「白塔」,「倫敦塔」另個主區域是「金雀花王朝」加添的「中世
紀宮殿」,印象中是在南側,跟守衛確認過也沒錯,就朝那方向走去。
步道從橫劃的內牆穿過,戍守的方樓被稱作「血腥塔」(Bloody Tower),會這樣取
名,不意外又是有人被囚被虐死在這了。也的確,隨便搜了資料,列出的名字繁多,最為
人知的應是「愛德華五世」與他弟弟「約克公爵」吧。十三歲的他才剛即位,就被攝政的
叔父「理查三世」帶來「倫敦塔」,說要準備加冕典禮,哪知就跟來陪他的弟弟莫名失蹤
,叔父也藉機竄位,導致謀殺的傳聞一直沒止過。而兩百年後,當維修工人在附近挖出兩
具孩童骨骸時,更讓人相信是真實的了,並將遺骨慎重奉於「西敏寺」。
找到階路上去,裏頭有纏著繩索的木軸跟被牽拉而起的閘門,相鄰的說是「Walter
Raleigh」的書房,他是十七世紀的探險家、詩人及軍人,房內復原了些製作海圖跟觀測
星象的器具。但說明板又稱他是因得罪「詹姆士一世」被關,房間在當年也屬高規格,所
以應該只是軟禁吧?
塔底有另個入口通往地下囚室,相比樓上,這邊就肅殺多了,一間間拱狀囚室環圍著
,以圖板跟刑具示意。被懸吊是當中的前菜,接續還有所謂的「Rack」,搭配帶刺滾筒的
木架會拉繃囚犯四肢。與之相反的是「Scavenger's Daughter」,它會將人以跪姿箍著,
然後一點一點收緊。這些東西雖用看的就覺得痛,真要虐應還有千百種花樣吧,只是展出
來兒童不宜。
會轉進來,主要是為了找宮殿塔群入口,本以為從這裡能往那串,哪曉得轉完又出來
了,令我不禁問號滿滿。尋望間,在「白塔」草坪邊瞄到一區鳥籠,幾許人正聚著聽導覽
員以誇張動作講解,好奇湊去,是豢養在此的渡鴉。牠的身軀比一般烏鴉大得多,在某些
地區可能會被冠上「黑色死神」的稱號吧。妙的是,王室卻將其當成寶,特意修剪了翅羽
,讓牠們無法飛遠,還說數量不可少於六,不然會有大禍,也不知是從哪則迷信故事扭曲
來的。
這帶的內塔牆上有不少遊客行走,顯見我的目標沒錯,偏偏無路可上,抬望幾秒,只
得循牆再向東找。牆側龕室大象雕像探首,彷彿意味曾在此飼養,續往前,戍守在東南的
「鹽塔」(Salt Tower)開了小門,招我行入。在四望中讀著說明板,此塔顧名思義,收
存過早年屬於昂貴物的鹽,但跟「血腥塔」類似,因其結構,順理成章變為囚室。文中提
及一位「耶穌會」的「John Gerard」,他是「伊莉莎白一世」時地下天主教的一員,像
特工般躲藏了八年,撐過被捕後的酷刑,最後還逃獄成功,相當厲害。
塔內無別路,好在外頭另有階梯,上去後終於能跟遊客們匯流一起,讓我鬆了口氣。
直覺是想朝西去找「中世紀宮殿」,一轉念,都到這了,便索性把東面的環牆路走完。
「鹽塔」的上層規格較高,設有花窗跟壁爐,顯然當初亦為殿區的一環。被囚在這的
多為貴客,像「約翰·巴里奧」就是十三世紀蘇格蘭的國王,當年他為抵禦「愛德華一世
」的狼子野心,與法國結盟,卻依舊擋不住大軍,被迫退位然後被囚。也正是這樣的動盪
,催生了大夥熟知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此外,後續的貴客也留下他們的痕跡,
被控是巫師的在牆上刻烙天文鐘,天主教徒遺下耶穌的傷口。
出去後內牆轉北延伸,其實早年城池的範圍並沒到這,僅從「白塔」朝南包繞,一路
逛來也能看到殘跡。是「亨利三世」之後,內牆才漸次往旁展拓,並加添外牆。這段環牆
路嚴格來說,景色沒啥亮點,畢竟能見的就是市區那些奇形大廈,幾座塔的展品感覺也屬
勉強填充,小模型、老照片、提及歷史的看板。沿路那些示意的防守兵士相對有趣,或持
斧或瞄射,雖只是鐵條的簡易塑形,姿態卻似模似樣。
牆路在「鎖鏈中的聖彼得皇家禮拜堂」附近結束,走著稍早行過的路往南,正對還要
拐去「鹽塔」覺得煩厭,視線朝西一瞥,才發現我搞笑了。大家之所以能很順地於牆上逛
,是因為「中世紀宮殿」入口根本就在大門附近啊,追根究柢,也只能怪自己進來就目不
斜視往「珍寶館」衝,把這入口忽略了,難怪早先我問守衛時,他一臉「這什麼蠢問題」
……
第一站的「St Thomas's Tower」位處外牆,是「愛德華一世」所建,用意是為了增
設個河岸出入口,下船就能直接進殿。與其說是塔,從外觀看較像築在牆上的長樓。而下
方的水門在時光流轉後,被汙名為「背叛者之門」,因為囚犯都是從此送入,就算是「伊
莉莎白一世」,也曾被「瑪麗一世」對付,以參與叛亂之名送囚,想著是否會與母親「安
妮·博林」同命,在惶恐中經過。
爬了上去,裡頭作為大廳的空間相當古樸,留著壁爐痕跡的牆面是頗具歷史的堆石,
雜著幾處崩殘。天花板那些斑駁木條是「亨利八世」時的產物,當年為籌備與「安妮·博
林」從此出發的加冕遊行,將塔殿重新裝潢,雖然現在看不出來,以前牆面可是有彩繪的
。而到了十七世紀,大廳又被添了隔間給守衛跟珍寶館負責人居住。
隔壁是「愛德華一世」的寢室,簇新的模樣顯然是還原後的成果,壁面重複著淡雅花
紋,並置了張帶有覆頂的垂簾大床。國王身高近一米九,被稱為「長腿愛德華」,床身亦
有加長。從圖板看,製作這張床挺費工,每層布料及填塞物都不同,且都是經過文獻殘圖
的考據。除了桌面書本小玩意的擺飾,角塔內的小禮拜堂也復刻了,審慎添上花窗跟祭壇
。
轉個彎,從天橋跨越至內環牆,這裡是稍早於「血腥塔」望見,卻不得其門而入的「
Wakefield Tower」。它為「愛德華一世」父親「亨利三世」的國王居殿,跟另邊用作王
后居殿的「Lanthorn Tower」相對應。這樣的設計合理得多,改住外牆又靠河岸,是不怕
從那來的襲擊?不是很清楚居殿原先的配置,可見的圓形空間都被還原為覲見廳,可能兩
塔間的內牆上本還有著寢室,只是被後世拆掉了。也有可能如圖板所述,王家散佈國境的
宮堡太多,會帶著一車車的珍貴家當四處巡遊,待在「倫敦塔」的日子根本很少。
站在覲見廳環望,曾是珍寶館的它應是有重新整修,拱頂疊石利用色差,展現星芒狀
紋帶。壁爐所繪的紋章樸拙,甚至可說帶點童稚筆觸。華蓋下的王座據說參考了加冕座椅
,有著山形輪廓與小炬塔的搭襯,以之推想,如今黯淡滄桑的加冕王座本該是如此輝爍吧
。被還原的尚有與其互望的小禮拜堂,紅綠相間的綴金隔板後,花窗斑斕著,主題卻很難
辨析,感覺像破損玻璃的拼湊再生。這兒亦是「愛德華四世」囚禁及謀殺「亨利六世」的
現場,也就是後者的昏庸,起始了紛擾三十年的「玫瑰戰爭」。
循著牆頭路,走至與之呼應的「Lanthorn Tower」,原先它是以王后居殿作設計,也
不知為什麼,「愛德華二世」搬來這住了,是跟父親關係不好,嫌晦氣嗎?這棟沒特別作
還原,就是個簡單小展廳,以當時王家的桌上遊戲跟信仰小物為主題。猜想是年代較早,
小祭龕雖走哥德風,仍舊滿純樸,沒像後期發展的那樣繁麗。
再往東,便是稍早逛過的「鹽塔」了,從階梯下內牆,外牆在這段設了座「搖籃塔」
。說明板沒解釋這奇妙取名的來由,只說「愛德華三世」蓋了它,當作前往其宮殿的私人
水門。而此門沒多久便失去了功能,因著孫子「理查二世」又在外頭蓋了碼頭,將它與水
域斷開。
它跟「背叛者之門」之間,另有著「亨利三世門」,其模樣和前兩者迥異,門拱挑高
,上頭無塔,與其說是水門,更像個正式出入口,有木橋跨過護城河。橋側開了分支拐入
乾涸的河道,我瞥了說明牌,上頭竟稱東側有花園,歡迎遊客去觀賞,於是好奇寶寶的我
就循河道繞去了。結果,花了腳力,放眼卻是枯草漫漫,僅幾朵小野花點綴,難怪乏人問
津,猜想不是早沒經營,就是得等明年入春。
「亨利三世門」也是遊客的出口,連結著「泰晤士河」步道,導向「倫敦塔橋」。這
橋在我於內牆來回遊走時,便已拿相機幾次捕捉。建於十九世紀的它採用了復興哥德,拱
窗疊層、塔冠如炬,立於河道,便像身穿華甲的兩位英偉戍衛,守望橋河間的車舟來去。
可操控開合供大船行穿是它的亮點之一,另者應是遊客們可攀至上端的行人橋吧,在沿途
了解歷史後,居高賞望。
其門票包含於「London Pass」,很適合在此時接續利用,為了在「大英博物館」逛
得更有餘裕,也只得放棄了。然當這樣盯著,還是覺得好可惜啊,畢竟是個難得機緣可俯
瞰「倫敦塔」。能描摹著輪廓,將其由孤堡簡牆,拓偉至如今的宮塔如林。也能解構磚石
,聽殺伐聲歇後的杯觥交錯,將曾經的淒泣嘶嚎釋於河風。而這句「Send to the tower
」,不再令人悚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avel/M.1737602094.A.06F.html
travel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