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KONO濾杯選購

看板Coffee (咖啡)作者 (兇殘粉紅)時間7年前 (2018/10/16 01:29), 7年前編輯推噓10(10029)
留言39則, 8人參與, 7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Erhu0616 (熱羅姆)》之銘言: : 請問版上的前輩 : 最近想買 KONO 濾杯來練習 (對 我沒用過) : 感受不同濾杯帶來的風味 : 發現有三代 似乎是肋骨長度的差別 : 然後爬了一下之前的文章 : 似乎對 KONO 原理的討論度很高 : (然後我看了還是不太懂) : 在這邊想要請問,就 KONO 新手而言 : 我應該買肋骨多長的 (幾代) 的濾杯,容錯率比較高? 剛好我三種KONO濾杯都有 用來比較的話,肋骨越長流速越快 我用20克粉沖320克水,斷水一次,悶蒸約20-30秒 長肋骨的總時間會在2分~2分10秒 手法一樣的話中肋骨時間會落在2分半左右 短肋骨忘記了 但長肋骨的流速雖然是三款KONO中最快,但還是比V60慢 V60個人不喜歡,流速太快,雖然前段的香氣酸值很漂亮 尾巴的厚度卻比較不容易帶出來 短肋骨的流速又太慢((不過沒跟梯形比過,梯形我不會)) 如果要玩下壺放冰塊的冰沖,短肋骨會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同樣的水量,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浸泡效果較多 可以提高萃取率,冰塊加入後也不會覺得被稀釋淡化 若要說容錯率,就是長或中肋骨個人比較推 相較於V60太快的流速,如果是新手,用上KONO這種流速較慢的 也比較不會萃取不足 另外補一個,個人會覺得器具永遠只是器具 手沖影響萃取率的變因,磨粉粗細、溫度、時間、翻攪空間等 濾杯的流速對我來說只是直接幫我決定"時間"這個變因 像V60太快,梯形又太慢,這兩種我不喜歡 其他流速介於中間的都可以利用其他刻度跟溫度等變因去做風味微調 因為總無時無刻會聽到甚麼KONO不適合淺焙之類的說法 但我完全不能認同,他只是一個濾杯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29.20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ffee/M.1539624563.A.E17.html

10/16 06:52, 7年前 , 1F
Kono 原始滴滴沖法是沖出厚實的風味 淺培跟他相反 這點
10/16 06:52, 1F

10/16 06:52, 7年前 , 2F
是沒錯的 只是你可以不要滴滴 你也可以磨粗 也可以減
10/16 06:52, 2F

10/16 06:52, 7年前 , 3F
少粉量去沖煮 (我自己用滴滴沖淺培是意外的喜歡這口感
10/16 06:52, 3F

10/16 06:52, 7年前 , 4F
當然有些參數要調整)原理的確是擺在那邊 只是你自己
10/16 06:52, 4F

10/16 06:52, 7年前 , 5F
可以創造新的風格 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 真的喜歡明亮淺
10/16 06:52, 5F

10/16 06:53, 7年前 , 6F
培 kono滴滴法就只有一代比較適合囉
10/16 06:53, 6F

10/16 06:57, 7年前 , 7F
以滴滴三代沖淺培 粉量粗細不調整下 大致上是水淹金山
10/16 06:57, 7F

10/16 06:57, 7年前 , 8F
寺 或者是沖完都要五分鐘以上了 口感還能明亮 這就神奇
10/16 06:57, 8F

10/16 06:57, 7年前 , 9F
10/16 06:57, 9F
既然都說到點滴法了,那就是手法問題,跟濾杯無關 而我會認為,KONO濾杯跟點滴法,是兩件不相干的事

10/16 10:57, 7年前 , 10F
v60可以靠斷水次數來補後面的厚度 kono第三代我用的缺
10/16 10:57, 10F

10/16 10:57, 7年前 , 11F
點是容易泡太久 斷水次數不能太多
10/16 10:57, 11F
我不喜歡用V60的問題,就是斷水後他會很迅速的流乾 變成要一直斷,多斷幾次味道也比較容易變雜 覺得KONO長肋或中肋斷一次會剛好 短肋我只拿來玩冰沖跟裝飾品...

10/16 11:58, 7年前 , 12F
可以試試點滴悶蒸完分兩個階段
10/16 11:58, 12F

10/16 11:58, 7年前 , 13F
用輕柔的小水注在中心繞小圈不斷水萃取
10/16 11:58, 13F

10/16 11:59, 7年前 , 14F
後段水柱大一點沖淡濃度
10/16 11:59, 14F
我個人不喜歡點滴法,太浪費時間,手又很酸 別的手法一樣可以沖很好喝

10/16 13:04, 7年前 , 15F
不能認同+1,不同的原理不同的設計對應不同風格的風味
10/16 13:04, 15F

10/16 13:05, 7年前 , 16F
,僅此而已。
10/16 13:05, 16F
※ 編輯: skysensor (36.237.109.30), 10/16/2018 23:57:58

10/17 00:13, 7年前 , 17F
個人認為不能說kono與點滴法是沒有相關的
10/17 00:13, 17F

10/17 00:28, 7年前 , 18F
嚐試不同濾杯,不同手法,就是手沖的樂趣。kono、v60或任
10/17 00:28, 18F

10/17 00:28, 7年前 , 19F
何一款濾杯都有調整的方法跟空間,別人不喜歡的,也可能是
10/17 00:28, 19F

10/17 00:28, 7年前 , 20F
你喜歡跟擅於駕馭的。
10/17 00:28, 20F

10/17 00:30, 7年前 , 21F
畢竟點滴法搭配kono濾杯是kono流最佳化的配置
10/17 00:30, 21F

10/17 00:31, 7年前 , 22F
但沒人限定kono濾杯只能搭配kono流
10/17 00:31, 22F

10/17 00:33, 7年前 , 23F
從不同濾杯的找到自己的最佳化煮法
10/17 00:33, 23F

10/17 01:09, 7年前 , 24F
如果沖一杯就手痠是你姿勢不對,至於浪不浪費時間我覺得
10/17 01:09, 24F

10/17 01:09, 7年前 , 25F
看人啦。喜歡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10/17 01:09, 25F

10/17 11:41, 7年前 , 26F
點滴一杯手不會痠,右手拿著手沖壺,小手臂到手腕附近
10/17 11:41, 26F

10/17 11:41, 7年前 , 27F
靠著腹部,左手扶著右手手腕,滴完不覺得累
10/17 11:41, 27F

10/17 13:48, 7年前 , 28F
Kono濾器是以沖法而設計出來的,所以最適合用kono沖法就
10/17 13:48, 28F

10/17 13:48, 7年前 , 29F
是kono濾器。另外我一直覺得很怪的是為什麼要叫點滴或滴
10/17 13:48, 29F

10/17 13:49, 7年前 , 30F
滴法,明明還有小水柱跟最後的大水柱。而且在所謂一開始
10/17 13:49, 30F

10/17 13:49, 7年前 , 31F
的點滴也不是只有一直滴水珠,會隨著咖啡粉跟水接觸後一
10/17 13:49, 31F

10/17 13:49, 7年前 , 32F
直在改變注水速率。
10/17 13:49, 32F

10/17 13:58, 7年前 , 33F
人家開發設計的初衷就是要作出濃郁的口感,要說原廠謬
10/17 13:58, 33F

10/17 13:58, 7年前 , 34F
誤嗎? 他們標榜的賣點就是那樣,消費者自己要怎創意是
10/17 13:58, 34F

10/17 13:58, 7年前 , 35F
消費者自己運用。但原始設計概念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10/17 13:58, 35F
對我來說,原廠想要標榜的賣點是甚麼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最終還是在我手上出杯,只要這個濾杯能達到我要的效果 他對我而言就是好的濾杯,相對的我如果不能駕馭他是我不對 就像V60,他對我來說就是流太快,我就辦法應付流速這麼快 但KONO的流速對我就是剛剛好,我用他配合我的手法,就是呈現我喜歡的味道 而我的手法就是第一段大水快沖拉香甜感,斷水一次再用小水帶油脂感 所以KONO濾杯我沖淺焙就覺得超適合,我非常喜歡 如果一個器具只能在一種沖法跟一種焙度之下才能最完美 那這種器具其實也沒有甚麼買他的價值了

10/17 22:02, 7年前 , 36F
我也不愛用點滴法 用點滴倒不如用單點注水 v60我是分三
10/17 22:02, 36F

10/17 22:03, 7年前 , 37F
段 第一段是繞圈 第二段盡量用水柱把粉攪均勻攪散 第三
10/17 22:03, 37F

10/17 22:03, 7年前 , 38F
段就只用單點注水 我的粉水比基本上都是用1:18
10/17 22:03, 38F
※ 編輯: skysensor (36.237.109.30), 10/18/2018 01:04:21

10/18 23:49, 7年前 , 39F
我跟樓上的手法一樣 就差粉水比是1:15
10/18 23:49, 39F
文章代碼(AID): #1RnCvpuN (Coffe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RnCvpuN (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