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歐洲] 有一點衝擊

看板CultureShock (文化衝擊)作者 (Muse)時間16年前 (2009/04/10 16:54),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alwaysblack ( 慟 )》之銘言: : 比如她覺得 生孩子是件大事 當然產後的體力跟身體變化 非常的大 : 有的人惡露一直到產後六個禮拜都還有 小孩還小要餵奶時的確因為常用到腰 很累 : 等等 飲食部分她也覺得有道理 因為產後的確要多補充營養等等 : 我很高興她有聽進我的話 因為我覺得每個女人當媽媽 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 過了一兩個月 她打電話給我 很認真(認真這特質德國人真不錯)跟我說 : 她跟她的助產士討論了坐月子這件事 (助產士是德國每個要生產的媽媽都會有的福利 : 從產檢時就會有熟悉的助產士 還可以約預產期幫忙 產後在家助產士每個禮拜來家裡 : 幫妳看看小孩的狀況 看看媽媽的體質變化 教妳抱小孩洗澡飲食...免費的喔) : 沒想到她的助產士博學多聞 竟然跟她說 其實德國也有坐月子這回事 : 很久以前 德國也是農業畜牧社會為主 那時的婦女是會坐月子的 雖然 : 跟台灣當然不可能一模一樣 不過基本的觀念都很像 比如說 : 1. 不要洗頭 : 原因是以前的洗髮精材質很差 產後胸部脹奶會特別敏感 : 洗頭要是洗髮精流到胸部 很容易造成感染! : 2. 不要常出門: 因為以前的人出門 都是要出門工作 而不是散步阿或是逛街 : 但是不會大家都知道妳剛生完小孩 所以要是常出門閒晃 : 會被當成不願意工作 懶惰的代表 !!! 會有輿論壓力 : 她大概說了這兩點 不過她說基本上很多觀念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生小孩這件事 : 的確對母體的影響非常大 要說完全跟產後一模一樣 也說不通 : 所以產後好好的照顧身體 好好保養 的確是很重要的觀念 : 我很謝謝她 願意接納完全不同的意見 也會聽進去 不會覺得台灣人怪怪的 : 有這麼嬌弱嗎 ^^ 這跟嬌不嬌弱實在沒有相關 都是歷史跟文化的產物 : 我們讓彼此上了一課 在衝擊之外 也學會彼此尊重! ^^ 我來補充一下,關於西方人不坐月子的這種迷思 我是在荷蘭懷孕生產的,所以是親身經驗XD 其實有很多觀念和我們的觀念是類似的 但因為地理環境條件完全不同,當然就會有落差 不過說實在的,理由雖然有千百種,但主要都是為了 「保護孕產婦,以及讓孕產婦好好休息」 荷蘭的制度和德國很像,但產後是由專門看護來照顧 助產士只是隔兩天過來檢查傷口而已 順便貼上我之前在媽寶板發表的文章內容: 文化和生產方式不一樣,是歷史因素 農業社會需要人力,產婦能盡早復原就多人手 所以才會形成「坐月子」這種快速調養身體的方式 而且可以說是中醫發明的 即使到了現代 台灣的產婦依然比外國產婦需要更多的勞動 休息的時間更短,而且往往有更多的家庭壓力 像我在荷蘭,孕婦產前至少有四~六星期的預產假 產後有十個星期,就是非常順其自然的充分休息讓身體復原 加上氣候與環境因素,真的除了餵奶以外 沒有什麼其他的勞動 碗?洗碗機 打掃?又沒啥灰塵,一個月掃一次都可以 垃圾?也沒啥蟑螂螞蟻,不用每天倒 連尿布我也不需要每天丟 因為有尿布處理機 幫嬰兒洗澡我也不用彎腰,因為澡盆都架高 產後沒幾天就可以每天推著嬰兒車出門逛街 其實等於多走路多運動加速身體復原 與其說西方人不坐月子 不如說他們坐月子的方法與我們不同 順其自然地讓身體慢慢自然調養回復 其實她們也是有補充一些對產婦好的營養品 例如德國就是大量喝黑麥汁 荷蘭很多食物也是本來就蠻健康營養的 只是不像我們用麻油米酒藥膳那樣快速逼身體回復而已 所以我們的「坐月子」可以說是中醫的醫療介入 而西方人的坐月子,就是自然回復而已 簡單的說,我們利用中醫的坐月子增進一甲子功力 人家卻必須要苦練數十年啦XD (不過我想也很少台灣產婦能在產後沒多久就恢復運動習慣吧....) -- 「朝來玉骨傲西風 晚對斜陽酒暈紅 如此獨醒還獨醉 幾生脩得到芙蓉」 汪精衛 <木芙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7.163.159.48

04/10 23:28, , 1F
那是因為很多人產前就沒有運動習慣吧...
04/10 23:28, 1F

04/11 04:36, , 2F
俄國人也會坐月子喔,而且一做三個月
04/11 04:36, 2F

04/11 10:21, , 3F
像加拿大產假往往一年...你順其自然也可以恢復的很好@@
04/11 10:21, 3F

04/11 18:22, , 4F
台灣女生很少有運動習慣
04/11 18:22, 4F

04/12 00:48, , 5F
骨骼疏鬆症 + 塌屁股 嘖嘖
04/12 00:48, 5F
文章代碼(AID): #19tmbL50 (CultureShoc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9tmbL50 (Culture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