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韓民族新聞《濟州島四三事件70週年企劃》

看板Korea (韓國)作者 (茹絮夢)時間6年前 (2018/03/26 23: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7 (看更多)
http://china.hani.co.kr/arti/jejuand/4773.html 美國以冷戰眼光看待濟州4‧3事件……對事件的來龍去脈瞭如指掌 登錄 : 2018.03.26 17:42修改 : 2018.03.26 17:45 【濟州島四三事件70週年特別企劃系列】 ③ 遺屬會、濟州委員會、泛國民委員會開展敦促美國負責簽名運動 駐紮濟州島的顧問官表示「曾前往作戰現場,但不知屠殺一事」 美軍情報報告書和美國駐韓大使館等文件顯示美國曾直接和間接介入 約翰‧梅里爾稱「美國以冷戰眼光看待濟州島事件」 https://i.imgur.com/Fb1SBOj.jpg
第123通信攝影派遣隊1948年5月15日拍攝的這張照片顯示:駐紮在濟州島的第9聯隊顧問 官裡奇(音)大尉正與警備隊中隊軍官一起制定攻擊共產主義分子「猖獗」的村莊的計畫 。裡奇此後主張稱,「濟州島是合法的軍事作戰地區」。(圖片來源:《韓民族日報》資 料圖) 「濟州島居民們在冷戰的世界格局和民族分裂的歷史車輪下,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 產損失。」 2003年10月31日,盧武鉉總統前往濟州島就「濟州4‧3事件」(也稱濟州島四三事件)致 歉,以如上表述談到了「冷戰」。 15年後的2018年。3月24日,在濟州市奉蓋洞濟州4‧3事件和平紀念館結束參觀的觀眾正 在向美國和聯合國敦促採取措施的紙上籤名。「濟州4‧3事件」市民團體推進了「敦促美 國和聯合國對濟州4‧3事件採取負責任的措施的十萬人簽名運動」,從去年10月開始至今 已有近5萬人參與。 盧武鉉前總統為何會在「濟州4‧3事件」中談到冷戰?濟州市民團體又為何正在敦促美國 致歉?因為「濟州4‧3事件」正是在與冷戰和美國無法擺脫干係的情況下發生的,在該過 程中,很多民間人士無辜喪命。 https://i.imgur.com/eENNyTO.jpg
圖為駐韓美軍司令官哈奇中將與布朗上校(圖右)握手。布朗上校1948年5月下旬被派為 濟州島最高指揮官,在陣前指揮作戰。(圖片來源:《韓民族日報》資料圖) ■冷戰的陰影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推出了旨在遏制共產主義擴散的「杜魯門主義」。當時 美國和蘇聯正以意識形態為先導正式開始冷戰。同一天在首爾,美軍政廳(全稱:駐朝鮮 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USAMGIK)警務部副部長崔景鎮(音)表示,「本來濟州島90%的 居民帶有左翼色彩」。而且駐韓美軍司令部情報參謀部(G-2)也稱濟州島是「左翼據點」 ,將濟州島定為「紅島」。同年11月,美蘇兩國還在聯合國就「美國將濟州島軍事基地化 」的傳聞引發爭議。 1975年,前美國國務院東北亞室長約翰‧梅里爾(John Merrill)通過題為「濟州島叛亂」 的論文將「濟州4‧3事件」的悲史告知全世界,他在接受記者當面採訪和電子郵件採訪時 表示,「美國以冷戰眼光看待濟州島事件,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濟州4‧3事件與冷 戰有關」。 韓國政府2003年推出的《濟州4‧3事件真相調查報告》介紹稱,「美蘇冷戰導致濟州4‧3 事件的悲劇發生,這是當時媒體的共識」。 https://i.imgur.com/OZtHkfn.jpg
圖為1948年8月3日下午,三名警備隊隊員在濟州市一處近郊被以內亂罪和逃兵罪等罪名槍 斃之前的情景。旁邊有兩名美軍軍官。當時曾在現場的聯隊顧問官表示,當時槍決是在美 軍的監管下執行的。 (圖片來源:《韓民族日報》資料圖) ■美國顧問官表示「不知道民間人士遭遇大屠殺一事」 在「濟州4‧3事件」發生時,駐紮在濟州的韓國國防警備隊(韓國陸軍的前身)聯隊有美 國顧問官。他們對訓練、作戰和軍需支援等所有方面都提供諮詢。筆者對在濟州4‧3事件 正式爆發的1948年5月-12月當時曾擔任美軍顧問官的六名預備役軍官進行了採訪,採訪形 式有當面採訪、電子郵件採訪和信件採訪等等。他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大屠殺一事毫不 知情。而現在他們都已作古。 曾在事件白熱化時期的1948年9月-12月駐紮在濟州島的顧問官表示,「我們將位於島嶼內 陸的人一律視為敵人,並讓居民遷徙到(安全的)海岸村莊。若參加警備隊會議,會發現 射殺者人數總是比繳獲的武器數量更多。我曾說過『要展示被射殺的人持有的武器』,但 因為語言溝通困難,因此我也只不過是個『顧問官』而已」。但他表示,「我感到無辜的 人正在死去,但並不知道大屠殺的事情」。這些顧問官表示,「這是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 的鬥爭」,反對美國責任論。 https://i.imgur.com/wKtI0nS.jpg
1949年1月各種外媒報導的蘇聯潛艇出現在濟州沿海的傳聞經查明均系謠傳。(圖片來源 :《韓民族日報》資料圖) ■美國的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 與顧問官的記憶不同,美軍政廳高層、軍事顧問團和美國大使館等部門深層介入了「濟州 4‧3事件」。美國駐韓司令部、反諜部隊、軍事顧問團報告、美國大使館文件和遠東司令 部報告等文件都清楚地顯示出美國全程介入了「濟州4‧3事件」。 1948年「5‧10總選舉」之前,為掌握濟州情況,駐韓美軍司令部作戰參謀於4月27日-28 日視察了濟州島。接著,翌日4月29日,軍政廳軍政長官迪安(William Frishe Dean, Sr )少將和美國第六師師長同時進行了視察。此後5月5日,迪安少將再次來到濟州島,當天 與韓國人軍政領導層舉行了緊急對策會議,敦促進行鎮壓。 在「5‧10總選舉」當時,濟州兩個選區的選舉告吹,美軍政廳隨即直接介入。在選舉兩 天後的5月12日,美國遠東司令部向濟州島緊急派遣了美國「克雷格號」驅逐艦。接著同 月19日前後,美國派第六師團第20聯隊隊長布朗(Rothwell H. Brown)上校擔任濟州島 最高指揮官。這是在「6‧23重選」舉行之前。當時的顧問官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 布朗上校全權負責濟州島警備隊和警察廳」。 在陣前指揮作戰的布朗上校在6月初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原因並無特別之處。我的使 命就是鎮壓而已」。但當時因為未能平息事態,導致選舉無限延期。布朗上校之後向第六 師師長發送書信主張稱,「濟州島是共產基地」。「濟州4‧3事件」研究人員表示,「這 種認識將濟州島變成要剷除的對象」。 在該過程中,1949年1月蘇聯潛艇出現在濟州沿海的傳聞被外媒大書特書。美國《紐約時 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外媒在當年1月9日版刊登的題為「蘇聯潛艇發出攻擊濟州島的信 號」的消息中報導稱,三艘蘇聯潛艇在濟州島沿海出沒,發出了攻擊信號。但並沒有支撐 該報導的證據。 美國駐韓大使John Joseph Mucho同年4月9日向國務院報告稱,「濟州島被蘇聯選為對韓 國實施恐怖襲擊的主要舞台。蘇聯間諜潛入濟州島如入無人之境,這一點似乎毋庸置疑」 ,但依然沒有證據。研究人員分析稱,「這種報導和認識是企圖在冷戰初期引導形成世界 輿論,使得全世界認為濟州島是美蘇直接對決之地」。 為獲得美國的積極援助,韓國前總統李承晚1949年1月21日在國務會議上表示「對於濟州 島和全羅南道地區的匪徒,我們要以徹底、殘酷的手段進行鎮壓,維護法律的尊嚴」。在 1月28日的國務會議上,他表示「濟州島事態因美國海軍停泊(於港口)取得了良好的成 果」。 支撐李承晚此番發言的文件最近被發現。筆者在日本國會圖書館找到了該文件,文件顯示 在李承晚發言之後,美國海軍就開赴濟州島。美國遠東海軍司令部支援團製作的文件 (1949年2月2日)中記錄著:美國海軍三艘艦艇開赴仁川,李承晚總統、Mucho大使和 Roberts將軍等人出席了1月24日在艦艇上舉行的宴會。文件上還記錄著「Mucho大使表示 『韓國政府熱切期望(美國海軍艦艇)開赴濟州島』,商議了美國海軍駐紮濟州的問題, 並據此修改了計畫」。這顯示出李承晚政府和美國達成了共識。 https://i.imgur.com/5ZlGgre.jpg
圖為美軍和濟州島女性。(圖片來源:《韓民族日報》資料圖) ■美國責任論 韓國政府真相調查報告關於「集體人員傷亡」一事表示,「美軍政廳和美國駐韓顧問團也 脫不了干係」。美國芝加哥大學講席教授布魯斯‧肯明斯(Bruce Cumings) 曾執筆《韓國 戰爭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去年6月,其在參加「濟州4‧3 事件和平獎」頒獎典禮之後對記者表示,「美軍政廳從1945年開始對韓國進行了三年的法 律控制,此後也擁有韓軍的作戰指揮權,控制了韓國的軍事和警察」,提出了美國責任論 。 前美國國務院東北亞室長約翰‧梅里爾表示,「濟州4‧3事件是在美軍政時期與蘇聯的合 作關係破裂,逐漸開始冷戰的時期發生的。韓國政府成立以前,顧問官負有直接的指揮責 任。但韓國政府成立後,李承晚政府實施的政策也是原因之一」,指出韓國政府成立之前 責任在美國,而韓國政府成立後責任則在於李承晚政府。 「濟州4‧3事件泛國民委員會」等團體主張稱,「濟州4‧3事件是美軍政廳統治時期發生 的民間人士遭遇大屠殺事件。美國要承認『4‧3』屠殺的責任並致歉,採取相應的措施。 此外,聯合國也要進行調查並採取相關措施」。簽名運動現正在濟州、首爾,以及通過網 絡在韓國內外進行。 許湖峻 記者 韓語原文: http://www.hani.co.kr/arti/society/society_general/837633.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1.140.1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orea/M.1522077901.A.1D5.html
文章代碼(AID): #1QkH3D7L (Korea)
文章代碼(AID): #1QkH3D7L (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