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入門綱要
關鍵詞:
功夫茶的來由
泡茶的基本要領(明茶性,通器物,精泡功)
中國茶葉基本分類(六大類三大茶)
烏龍茶的區域,名茶提要(四大區域,四大主流)
烏龍茶的茶形(兩大類三小分)
烏龍茶的茶形對泡法的影響(慢者鐵觀音,快者單樅)
功夫茶的基本器物(潮汕四品,台灣新茶道)
功夫茶的基本程序
功夫茶的色澤鑒賞(湯色,茶底色)
功夫茶的品味三難(香型,骨感,高山味)
茶功的段位(五段之分)
現在我們講功夫茶一般是指用台灣創制的一套器具組合,沖泡烏龍茶。實際上望文生
義,功夫功夫,要的是"功夫",一個是泡茶的功夫,一個是需要時間的"功夫"。現代人
是很難有這份閒功夫了,不過相對于日本的茶道,這又算得上簡化之簡化。日本的茶道
流派紛呈,學個基本通透需要一位姑娘花上三到四年,幾乎相當于我們一個本科文憑。
台灣為推行中國茶道做出重大的貢獻,其"功夫"糅合了各家之長。大陸源本的烏龍"功
夫"有兩大派,一為廣東的潮汕功夫茶,一為福建的安溪功夫。當然了,綠茶、紅茶、黑
茶也有功夫表演,不過單講"功夫茶"三字,第一反應自然是烏龍茶的功夫。
其實泡茶之道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明茶性。就是了解茶葉的歷史,特點,制法,分類等等。這是非常關鍵的,否
則無法深刻理解"泡"的功夫。
第二,通器物。主要是對紫砂壺的了解,具備陶瓷方面的基本知識。在台灣人優化後
的功夫裡面,大大降低了這方面的要求。
第三,精泡功。手上的技巧並不繁難,不過要達到見茶而知其最佳泡法的境界,自然
要不斷地總結第一、二點。
茶葉的分類方式很多,對于功夫茶而言,重點了解兩種即可。首先是中國傳統的茶葉
分類,有綠、青、紅、黑、白、黃六種,其中按一般的說法青茶就是烏龍茶。還有就是
按發酵程度分類,有完全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完全發酵茶三種,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
廣為人知的綠茶是完全不發酵的,而紅茶其實只能算高發酵茶(95%左右),真正意義
上的完全發酵茶只有黑茶一種。
烏龍茶產生于明末清初,分為四大產區:廣東,閩南,閩北,台灣。世界上大多數產
茶國家只生產紅、綠兩種茶,青茶乃中國特有,故而功夫茶不愧為中國功夫。廣東乃鳳
凰單樅的天下;閩南以安溪鐵觀音最為著名;閩北武夷巖茶品目眾多,四大名叢冠絕一
時;台灣凍頂觀音的高山風味獨特。
烏龍茶的簡單制作流程是:曬青,做青,炒青,揉捻,幹燥。
曬青:這第一步大不同于綠茶的"殺青",綠茶制法需要破壞□的活性,而烏龍茶的曬
青乃是利用日光進行萎凋。
做青:這是形成青茶"三紅七綠"品質的關鍵程序。這個過程歷時甚長,要做到青氣消
失而顯出花果香。
炒青:實際上在青茶制法中這個程序一般表現為初焙,曬青只去掉茶葉中15%不到的
水分,炒青的主要作用就是進一步蒸發茶坯的水分。
揉捻:這是一道基本的工序。白茶不需要揉捻,綠茶中少部分也沒有這個過程。揉捻
是茶葉成型的關鍵步驟,根據不同品種的特性而定。台灣烏龍多採用機器揉捻。
幹燥:青茶的幹燥工序一般採用烘幹法,這是茶葉的最後失水過程,毛茶制成後含水
率只有5%上下。
烏龍茶的茶形大致有兩種,顆粒狀和條索狀。安溪的鐵觀音就是典型的顆粒狀,外型
上號稱"青蒂綠腹蜻蜓頭"的便是。廣東的鳳凰單樅是長條索狀,閩北的四大名從也是如
此。而一般的武夷巖茶是短條索,俗稱"小蝌蚪",台灣的文山包種也大致如此。
茶形對泡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顆粒狀的一般投茶少(例如蓋碗的三分之一到二分
之一),出水慢(鐵觀音第一泡25秒左右)。條索狀的一般投茶量大(潮汕泡鳳凰單樅
投滿壺),出水快(開始三泡越快越好)。不過要注意的是"短條索"的烏龍投茶量介乎
前兩者之間,甚至可以根據口味、具體的茶性調整為少量,出水時間一般也比較快。
烏龍茶的制法也決定了它耐泡的特點。綠茶絕難過三泡,一般烏龍都在十泡上下。
功夫茶需的器具相對復雜。烏龍茶古有烹茶四寶一說,這四寶是:玉書茶喂,汕頭
風爐,孟臣壺,若琛甕。而今流行的台灣一套器具,除了茶台加以精心改進外,主要添
了所謂的泡茶五件套,一般珵于一竹筒或者木筒中,其一作漏鬥用,一作洗杯用,一作
舀茶用,一作分茶用,一作通孔用。泡茶的主體則以小蓋碗為主,如此少卻"壺中日月"
的文人雅趣,不過動作上倒可以作多般美化又方便推廣。另外燒水用的"隨手泡"亦使
功夫簡化實用。
泡功夫茶的過程有諸多美妙說法。茲舉一例:焚香靜氣,葉嘉酬賓,孟臣沐淋,烏龍
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玉液回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三龍托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再斟流霞,領悟巖韻,靜懷謝茶。武夷山
上的茶館甚至有二十七道的說法,安溪功夫簡單總結為九道。
這個要記憶並不難,"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是倒茶,剛好處于中間。前面九道為泡
茶,親手做一遍即可記住,有行雲流水之妙。後面七道除頭(拿杯)去尾(禮節)外尚
余五道,分別為"一香一色三品飲"。
最後說到品飲,基本的要領不多。聞香鑒色,三口成品。聞香大致有三種,香氣最為
馥鬱的莫過于碗蓋香,香氣最統一的是杯底的冷香,茶香一般比較淡雅自然。鑒賞三色
乃茶湯的上中下三層,上層觀其"亮度",察其"毫色",可知葉質;中層觀其"純度",可
`制功;下層視其"渣末",定此茶之精細與否。喝的時候一口小,二口中,三口盡,不
予贅述。
泡完之後還可觀賞茶底,從手感上可以獲知茶葉的肥厚與否,採摘季節;從梗、葉
、芽的相關比例可以推出產地;從完整程度和顏色均勻與否可以考究制法上的特征、失
誤等。
一般來說,湯色上廣東的鳳凰單樅偏黃亮,安溪鐵觀音偏紅,台灣烏龍偏綠,武夷巖
茶偏紅棕。具體則千變萬化,盡今生亦未必能盡識
個人認為品飲大致有三難:
第一:香型。可能我鼻子不夠犀利,不過從香型定優劣的確不容易吧。各種花香,花
果香已是不易。制作稍差的有老火香氣之類。以香定質分類,乃第一難。
第二:骨感。茶本為水,要從中喝出"骨感"來,品味已然上了一個檔次。特別是上品
的好茶一般骨感強勁,沖擊力強,回味無窮。初喝茶的人多喜歡溫軟的口感,必須喝多
了,又有機緣喝道極品妙茶,才能領會到這水中之風骨。此為第二難。
第三:高山味。這主要是針對台灣茶的特點而言。台灣產茶著名的山有四,凍頂山,
梨山,阿裡山,文山。其中前三者海拔各自不同,產茶風味亦略有差異,能以茶味定其
產地海拔可謂一大難。
末了略提一下段位的說法。曾有人將茶道分為五段。其中第三段要求熟悉鐵觀音,第
四段要求精通武夷巖茶。也就是說即使功夫茶泡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在此人眼中亦不過
四段的高手而已。這第五段講的乃是黑茶中的"普洱",須知普洱除了生熟之分外,各自
還有一大特征:年代差異。由于黑茶有一個"渥堆"的制作程序,制成的茶葉不但不怕存
放,而且幾乎是越陳越好,這年份的鑒品使普洱茶成為茶道中的壓軸大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151.89.114
Tea 近期熱門文章
13
30
10
25
19
66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