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50mm 走埃及(四)女法老的故事

看板travel (旅遊板)作者 (Cogito ergo sum.)時間15年前 (2010/07/07 10: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照片多,建議觀看部落格(無音樂):http://bit.ly/coHd4e Day 4: Sun 2010-06-13 除了鬼斧神工、此物只應天上有,我只能無語讚嘆 今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之前)也有個自費的熱氣球行程,但費用是多少我忘了,因為我沒 有參加。團友 Andy 有去,所以就在這兒借用一下他的照片,看照片之後覺得好像蠻不錯 的,給大家參考囉。 今天第一個行程是帝王谷(the Valley of the Kings),這裡有西元前 1,550-1,069 年 間(新王國時期)修建的 63 座皇家陵墓,每座都按照發現的順序予以編號,從 KV1 至 KV63,其中 KV 是帝王谷的縮寫, Lonely Planet 說 KV63 裡只有幾具空的石棺,無法 判斷這是皇家陵墓或製作木乃伊的地方,我記得哈比比導遊說這裡有 62 座陵墓,我想差 別就在 KV63 吧。 為什麼第 18 王朝的法老不蓋金字塔當陵墓,而要選擇在這人煙罕至的山區修建陵墓呢? 因為要避開盜墓者,而且尼羅河氾濫的範圍不會到這裡。所以法老選了一個天然的金字塔 :號角山(al-Qurn),在這山谷興建他們長眠的地方。 憑著門票可以參觀 3 個陵墓,每個陵墓入口都會有警衛(或觀光警察)在門票上打洞, 如果要看更多個的話,就要另外付錢買另外的門票。這裡不能拍照!哈比比導遊要我們把 所有的相機都留在遊覽車上。 一進入帝王谷的遊客中心,有一個帝王谷的透明模型,告訴遊客帝王谷中每座陵墓的位置 ,有些還有通道是往地下挖的。帝王谷中最有名的就是 KV62 圖坦卡門(Tutankhamun) 的陵墓,裡面所有的物品都存放在埃及博物館(可參考第二天的行程)。其他的陵墓還有 KV7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KV17 塞蒂一世(Seti,拉美西斯二世的父親)、 KV34 圖特摩斯三世(Tuthmosis III),以及 KV20 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 的陵墓。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2009 年 4 月號的封面故事「埃及女法老」, 1903 年考 古學家就在 KV20 找到了哈特謝普蘇特的石棺,但裡頭是空的。後來在旁邊的 KV60 又找 到了兩具女性木乃伊,一具躺在棺材裡,一具則在地上,棺材裡的那具被帶回埃及博物館 ,後來發現和哈特謝普蘇特的奶媽有關(應該就是女法老的奶媽)。 後來透過電腦斷層掃瞄,在一個刻有哈特謝普蘇特名字符號的木盒中,發現一顆臼齒。而 那一具原先躺在地上的女性木乃伊,在經過電腦斷層掃瞄之後,發現她的上頷右側有一個 缺了牙的牙根,比對之後,牙齒和牙根是吻合的。而這不過是 2006-2007 年的事。 就如同團友 Erick 所說,認定似乎還有爭議(Lonely Planet 2009 年 6 月出版的《埃 及》上說人們至今仍未找到哈特謝普蘇特的木乃伊),但就像《國家地理雜誌》文中的描 述,一個刻有哈特謝普蘇特名字的木盒裡有一顆牙齒,而這木盒是在存放王族木乃伊的地 方找到的;這顆牙齒和一具女性木乃伊的牙根完全吻合,而這具木乃伊又躺在女法老的奶 媽身邊,「這種機率有多大?」 我在埃及博物館「皇家木乃伊室」看到那具有英文標示 Hatshepsut 的木乃伊,就和《國 家地理雜誌》上的照片一模一樣,除了看不出來她很胖之外。 至於我們到底參觀了哪 3 座陵墓,我實在記不得了,我沒有紀錄在我的綠色梵谷筆記本 裡(光看都來不及了)。 上面這張照片是帝王谷的大停車場,大家可以想像整座山谷的景色都是如此,而且天氣非 常熱,很曬,幾乎完全沒有可以遮陽的地方。(在埃及的時候,我每天起床出門前和洗澡 後都會擦保濕乳液,一天至少擦三次防曬乳液,雖然變黑但沒有曬傷。)在我們參觀的陵 墓中,牆上的壁畫在 3,000 年後的今天還是彩色的,壁上的雕刻仍然完整。 今天的第二個行程就在帝王谷號角山的背面,哈特謝普蘇特的寢廟(Memorial Temple of Hatshepsut, or al-Deir al-Bahari Temple)。停車場距離寢廟還有一段距離,要坐 接駁車過去。遠遠的就能看見這個有三層露台的建築物。在下面這張照片,很清楚地可以 看到,在寢廟後方一片山壁的左側,有一座非常像金字塔的山頭,那就是天然的金字塔號 角山,而帝王谷就在這一片山壁的背面。 山壁側邊的山洞以前都是貴族的墳墓,現在則有些貧窮的埃及人住在裡面。 1997 年,有 6 名恐怖份子就是從旁邊的山壁衝出來,制服了警衛之後,拿槍對著觀光客掃射,據說 死了 60 多人,就是從這起事件之後,埃及的觀光警察暴增,而且荷槍實彈。 哈特謝普蘇特的丈夫死時,繼承人(丈夫和小妾所生的)圖特摩斯三世(Tuthmosis III )還小,她成為攝政母后。過沒幾年,她開始以埃及的王自居,把圖特摩斯三世當作副手 ,統治了埃及 21 年(西元前 1479-1458 年,《國家地理雜誌》的說法)。後來,許多 雕像和壁畫上開始出現男性形象的哈特謝普蘇特,頭戴法老的頭飾、假鬍子和假髮,穿著 男用短裙。 圖特摩斯三世有「古埃及的拿破崙」之稱,或許是因為他約 150 公分的身高又以戰功聞 名,在 19 年之間打了 17 場仗,哈比比導遊說他都沒有輸過。在晚年時,他開始有計畫 地摧毀所有哈特謝普蘇特稱王的形象,就像他消滅敵人那樣徹底,而哈特謝普蘇特以皇后 名義出現的圖像卻都得以保存。 在卡納克(Karnak)神廟中,哈特謝普蘇特的肖像被鑿毀,但是她立的方尖碑不僅仍然高 聳向天,更是如今埃及最高的方尖碑。多虧了電腦斷層掃瞄和木盒子中的牙齒,我們才能 對傳奇女法老更接近了一點(如果還有爭議的話),那具躺在地上不知幾百年、編號 KV60a 的木乃伊,才又重新得到世人的關注,也才能到埃及博物館和其他法老相聚。 離開前再看這寢廟一眼,與石灰岩山壁融為一體的建築,除了鬼斧神工、此物只應天上有 ,我只能無語讚嘆。 在往下一個景點卡納克神廟的途中,我們先到了曼儂神像(Colossi of Memnon)。這兩 座神像高 18 公尺,都是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或許你會懷疑,為什麼在這裡會有如此巨 大的兩座石像?原因你可能也猜到了,這兩座神像僅是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神廟的一小部分,該神廟的蹤跡基本上已消失,但據說原先的面積比卡納克神廟還大, 是埃及歷史上最大的神廟。曼儂神像面對的是綠油油的農田,背後則是石灰岩山,景觀很 獨特。 卡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佔地超過 2 平方公里,真的走不完。這裡是新王國時期最 重要的禮拜地, 1,500 年來,歷經多位法老不斷地擴建、拆除、修復、再擴建,形成這 樣的規模。走過羊面獅身像大道(avenue of ram-headed sphinxes)才能到第一塔門, 才算進入了卡納克神廟。羊面獅身像是太陽神的一種化身,羊代表善良,獅子代表力量, 不曉得我有沒有記錯。 卡納克神廟的多柱大廳有 134 根大柱,拉美西斯二世就「貢獻」了 93 根,如果我沒有 記錯的話。 古埃及人信奉多神,比較好記的大概就是老鷹神 Horus、太陽神(下圖頭上有兩根羽毛者 )、月亮神(下圖太陽神身後、頭頂上有一圓形月亮者)、鱷魚神、母牛神,如果之後有 適當的照片再嘗試一一指認。 在第四塔門和第五塔門之間可以看見哈特謝普蘇特的方尖碑,我記得下圖三根方尖碑中, 倒塌的是其一,立著的右邊那根是其二,至於立著的左邊那根,應是為了圖特摩斯一世( Tuthmosis)所建的 22 公尺高的方尖碑,但是否正確我已忘了。而立著的右邊那根哈特 謝普蘇特方尖碑,高度接近 30 公尺,是埃及最高的方尖碑。 在倒塌的方尖碑旁,有個巨型聖甲蟲,聖甲蟲會帶來好運,不過,受到電影的影響,很多 人都認為聖甲蟲是很危險的。據說繞聖甲蟲 7 圈可以實現一個願望,所以很多遊客都會 繞,我也去繞了 7 圈。如果你有很多願望,可以多繞幾圈,但是要像下圖 Anita 那樣做 好防曬措施。 在倒塌的方尖碑、巨型聖甲蟲附近,是卡納克神廟裡的聖湖(sacred lake),據說祭司 們每天都要這兒淨身兩次,哈比比導遊說這是碩果僅存的神廟聖湖了。 離開卡納克神廟就回到遊輪上了。在遊輪的第三層甲板(三樓)有兩間小鋪,一間賣衣服 ,一間賣飾品和鑰匙圈。我們一群人擠進了那間賣飾品的小小店鋪(賣衣服那間當時沒營 業),店鋪的老闆(算遊輪公司的員工吧)叫做 John。在一夥人都興致高昂的情況下, John 也樂得談價錢,經過大約 2 個小時的選來選去和談來談去之後,一群人買的東西 大概夠 John 一個禮拜不用營業了吧,不外乎買用象形文字拼英文名字的銀墜子和手鍊、 明信片、郵票、耳環等等,John 可是從頭到尾都笑呵呵啊。 台灣觀光客的消費力大概經由 John 傳到了隔壁賣衣服那間小店的老闆(店員)耳中,還 請哈比比導遊跟我們推銷了一下他賣的衣服,一樣可以把英文名字翻譯成象形文字繡在衣 服上。隔天我一個人再到 John 的小店去問價錢,幾乎一樣的東西價格卻接近兩倍,所以 買東西談價錢記得要一群人去喔! 今天下午就在船上喝下午茶,地點是頂層露天甲板,令人驚訝的是,下午茶提供的紅茶和 咖啡都是熱的!六月的埃及,越往南部越熱,在開羅白天最高溫接近攝氏 40 度,路克索 再高一點,到了南部的亞斯文(Aswan)最高溫就接近攝氏 50 度了,雖然埃及是乾熱, 不潮濕,不像在台灣動不動就「黏踢踢」的,但要在攝氏 40 度豔陽高照的下午喝熱的下 午茶,還真是挺新鮮的。一開始幾個人還想嘗試在頂層甲板喝茶,雖然有遮陽的棚子,但 過沒多久就受不了頭頂的豔陽,跑到三樓交誼廳吹冷氣消暑。 埃及人喝紅茶的方式也同樣令人吃驚,一杯平常西餐廳的咖啡杯大小,哈比比導遊加了 5 包糖, Jack 說他們根本就是想喝糖水,而不是想喝紅茶。我試了一下,加到第 3 包 糖就沒辦法了,太甜了。 遊輪沿著尼羅河往上游(南部)行駛,當我們在頂層甲板看風景的時候,往往岸邊都會有 小朋友很熱情、很大聲的對船上的人招手說 hello,有些則是大人帶著小孩在河裡游泳戲 水,看到遊客也是拼命揮手。   遊輪上辦了一個歡迎酒會,除了我們這團之外,還有一團超大的法國團。 喝了兩杯免費的冷飲(船上的冷飲都是要另外付錢的,熱的下午茶免費)之後,一群人又 跑到頂層甲板去看夕陽。然後大家都發現,我們這艘 Nile Elite 遊輪一直被其他遊輪「 超車」,不知道是其他船在趕行程,還是我們這艘特別悠閒? 吃晚飯時,哈比比導遊一直要我們吃完不要離開,他要給我們一個驚喜。登登,原來今天 是團友 Julie 的生日,全餐廳的人用英文和法文唱了生日快樂歌給她祝福,但怎麼沒唱 中文的呢? 吃過晚餐還有一個不太算景點的行程,就是遊輪會通過伊斯納(Esna)水閘,我想,船隻 如何通過水閘就不需要我多做解釋了,不然來說一點歷史。在埃及統一為一個王國之前, 分為上下埃及兩個王國,分界點是現在的孟斐斯(Memphis),各有各的國王。以孟斐斯 為界,在尼羅河上游的稱為上埃及,所以以現代地圖來看,相對位置是在南部,而尼羅河 下游的部分是下埃及,也就是現在地圖上相對位在北方的部分。 上埃及的象徵是蓮花,下埃及的象徵是蘆葦(埃及的蘆葦不同於台灣的蘆葦,古埃及人用 蘆葦做莎草紙 papyrus,我也不確定哈比比導遊說蘆葦是否僅為比喻,因古埃及人用來做 莎草紙的植物是紙莎草,也許兩者是同一種植物),在埃及博物館前有個水池,就同時種 了蘆葦和蓮花兩種植物。下面這張照片是 Jack 在埃及博物館前的獨照,但重點是照片左 下方的水池,最中間高高的植物就是埃及蘆葦(或紙莎草),周圍水裡的就是蓮花。 在國王王冠的部分,上埃及的是白色高帽(這裡有圖),下埃及的王冠是紅色的(這裡有 圖),西元前 3100 年,有一個人統一了上下埃及,成為第一位法老,並開始建設首都孟 斐斯。統一後的王冠採取二合一的方式結合(這裡有圖),在有些神廟會看到蓮花和蘆葦 結合在一起,也是在敘述上下埃及的統一。 而統一上下埃及成為首位法老的人,目前認定似乎還有爭議,有人說是納爾默(Narmer) ,有人說是美尼斯(Menes),有人說是密納(Menas,哈比比導遊就是這樣說),而這三 人現在好像也沒辦法判定是不是同一個人。 好,講完上下埃及趕快來過伊斯納水閘,這篇文章已經太長了。在過水閘的時候,看見遠 方的橋上有一排明亮的路燈,倒影在尼羅河上,讓我想到梵谷的畫。 雖然遊輪不小,但在船上還是會覺得稍有搖晃,就這樣晃著晃著,一路晃到明天,晃到下 個景點。 特別感謝團友 Ady, Andy, Erick, Jack, Lynn, Sylvia 和領隊 Anita 支援的照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2.94.66
文章代碼(AID): #1CCz-WmQ (travel)
文章代碼(AID): #1CCz-WmQ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