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關於文化認同

看板CultureShock (文化衝擊)作者 (紅茶與西洋棋)時間16年前 (2009/02/01 03:19), 編輯推噓5(508)
留言13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29 (看更多)
原文恕刪 不好意思可能有些離題,但看到有些推文,不吐不快 : 推 twowugs:樓上說的教科書變化已經超過十年了,我國中好像是就是第二 01/31 00:03 : → twowugs:還第三屆認識台灣系列吧,不過個人覺得在國文方面,台灣作 01/31 00:04 : → twowugs:家的作品還是太少,沒有看過李喬、東方白等的小說太可惜 01/31 00:05 : → MilchFlasche:對呀,我也覺得國文課本裡台灣作家的作品太少、 01/31 10:25 : → MilchFlasche:本土的關懷太膚淺。不過我猜余光中等人一定極力反對 01/31 10:25 : 推 catchpw:我贊成地理應該要多加強台灣的部份,但國文課本就免了 01/31 10:34 : → catchpw:台灣真的有那麼多值得放入國文課本裡的作家嗎? 01/31 10:34 : → catchpw:文學這種東西是要經過時間的累積焠鍊的 01/31 10:35 : 推 tantamount:樓上 那就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何為經典了 典律這種東 01/31 10:37 : → tantamount:西也有意識形態的 誰說美國文學沒經典? 01/31 10:38 : 推 catchpw:我沒有說台灣作家沒經典,但相較於中國從古至今的累積 01/31 10:44 : → catchpw:我想台灣還比不上 01/31 10:44 : 推 tantamount:美國中小學課本是英國文學份量多於美國文學嗎 01/31 10:55 : 推 twowugs:當你遇到一個台灣人跟你說她最愛的作家是劉墉,然後說看黃 01/31 11:10 : → twowugs:春明是太土,跟她提到東方白,她還回說"我還西方黑咧",你 01/31 11:11 : → twowugs:才會感到對台灣文學的接觸太少已經造成了不少人的偏見了 01/31 11:12 我很想問什麼叫「台灣文學」? 就以維基百科上的解釋來說好了: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 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方言的 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如果依廣義解釋,劉墉雖長期旅美,但卻出生於台北,又在台灣受中學及大學 教育。以twowugs的說法而言,似乎認為一位台灣人不適合舉劉墉作最愛的台灣 文學作家代表。我不明白,難道是因劉墉喜談些美國的事物,不夠「正港」而 不能歸入台灣文學嗎? 如果是狹義,基本上我覺得這個定義本身就曖昧不明且引人想入非非。什麼叫 「典型」台灣環境? 嘉南平原上沃野千里的純樸農村對很多人而言也許是最正 港的台灣景象了,可是對鄒族的原住民來說,山高潭深的阿里山才是原汁的台 灣故鄉。即使在同一塊土地上,文化認同還是會隨著生活經驗或教育背景而趨 異。所以,若硬要細細剖析,劉墉的作品大概表現了「受過高等教育的旅美外 省籍台灣人」的生活及思想,你能說這不算台灣人嗎? 或者,不是你心目中的 「台灣文學」主題吧! 我實在不知道選劉墉作最愛的台灣作家這件事何錯之有。喜歡不喜歡是很主觀 的。 至於說黃春明太土,或沒聽過東方白,那只能說是個人的雅量和孤漏寡聞罷了。 說實話,我之前也沒聽過東方白,不過我不認為這就代表我對台灣文學有偏見, 或是我接觸太少台灣文學。 : 推 catchpw:美國中小學我不確定,但美國高中英國文學可是大於美國文學 01/31 11:32 : → catchpw:對了,我覺得比較客觀的比較法,應該是請紐澳的朋友說明一下 01/31 11:36 : → catchpw:紐澳的英文是偏重英國文學還是紐澳文學 01/31 11:36 : 推 tantamount:無論比重如何 我不贊成cat大說不贊成國文加重台灣文學 01/31 12:00 : → tantamount:又不是課本只放台灣文學不放中國文學 加重一點又何妨? 01/31 12:01 : → MilchFlasche:唉,永恆的鄉土文學論戰啊,從民 60 年代到現在還在 01/31 14:29 : → MilchFlasche:余光中當年帶頭「狼來了」,現在繼續捍衛文言文。 01/31 14:30 : → MilchFlasche:本土文學是本土教育的一環,不論文史地都是出於同樣 01/31 16:00 : → MilchFlasche:的理由所以值得介紹。不過我也同意如果純就一門漢語 01/31 16:03 : → MilchFlasche:文學課來說,台灣文學份量的確不用太大。不過我也覺 01/31 16:04 : → MilchFlasche:得古文不需要那麼多,反倒是近代白話文學可以多些 01/31 16:04 我是余光中散文的愛好者,我個人很推崇他運用中文的藝術已臻化境。 余光中的創作觀是「以現代人的口語為節奏基礎,在情境所需時,也不妨用一些 歐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適時而出的方言或俚語,或是穿插典故。」他的國 學底子很深,所以能錘鍊文字到一定的彈性及密度,而不失之太俚白或太書袋。 他明白適度的文言文教育對大幅提昇語文鑑賞及寫作能力的重要,這是他捍衛文 言文的理由。更何況,在中學階段不接觸古文,到大學後除非本身對國文有興 趣,要再一窺堂奧是難上加難了。 而且文言文不等於不鄉土(本土)。事實上很多「近代白話文學」裡仍是充斥 一堆古文的元素!舉例來說,楊牧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以前國編本的高中 國文也選過他描寫故鄉的散文呢,仔細讀過他的作品就知道他的國學造詣多 高。有一定程度的古文底子對寫白話文絕無壞處,反而加分。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這樣的文言文,難 道不夠鄉土嗎? 把本土教育與去文言文掛鉤,我實在不能茍同。除非當權者想 去掉的並非真的是文言文,而是「中國」的影子。 事實上,你就是不能天真地把台灣(或者說漢人移民)的文化與中國一刀切割得 乾乾淨淨:鄭成功趕跑荷蘭人後才是台灣紀元的開始!或是,1895年或1945年 後的台灣文學才是台灣文學!政治上可以因為一紙條約這樣搞,但文化不行。 如果真的要這麼作,那就是別有政治目的的製造民族神話。我想美國人(或者 說是WASP--盎格魯白人族群)也沒有說因為莎士比亞或是珍奧斯丁不夠本土而 全棄之如敝屣,頂多是教孩子們也一起讀馬克吐溫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7.18.21

02/01 03:33, , 1F
我承認我台灣文學這詞下得太草率,劉墉當然是包括在內的,
02/01 03:33, 1F

02/01 03:33, , 2F
但我舉劉墉純粹是因為我覺得一個大學生在所有台灣作家裡面
02/01 03:33, 2F

02/01 03:34, , 3F
"只"喜歡劉墉有點...另外當然也是這朋友的個人問題,因為
02/01 03:34, 3F

02/01 03:34, , 4F
她是否定所有的台灣文學的(除了劉墉吧),覺得讀英法文學才
02/01 03:34, 4F

02/01 03:34, , 5F
是高雅,當然我想這是很個案的
02/01 03:34, 5F

02/01 03:40, , 6F
另外加點不相關的 像李喬鍾肇政的小說 是可以看到對原鄉/
02/01 03:40, 6F

02/01 03:41, , 7F
祖國/中國的憧憬的,並沒有完全切割掉的
02/01 03:41, 7F

02/01 15:14, , 8F
推學古文真的對寫文章有無形的好處
02/01 15:14, 8F

02/02 21:48, , 9F
為什麼 鄭成功趕跑荷蘭人後才是台灣紀元的開始
02/02 21:48, 9F

02/03 11:53, , 10F
樓上誤解了,整句句意該從「你就是不能...」開始
02/03 11:53, 10F

02/03 11:54, , 11F
如果是我斷句或句子結構有問題,以後寫文章時會改進
02/03 11:54, 11F

02/05 08:43, , 12F
這篇看了讓我有莫名的感動~
02/05 08:43, 12F

02/13 02:34, , 13F
很多講台灣文學的都刻意忽略眷村文學..明顯雙重標準
02/13 02:34, 13F
文章代碼(AID): #19XAHGMJ (CultureShoc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XAHGMJ (Culture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