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記] 曼谷 Gaggan at Louis Vuitton:天馬行空
完整圖文:(2024年六月)
https://kuni.pixnet.net/blog/post/576951836
---------
Gaggan at Louis Vuitton
地址:496 Gaysorn Amarin,
502 Phloen Chit Rd, Lumphini, Pathum Wan,
Bangkok 10330泰國
電話:+66-61-413-6295
時間:12:00~15:00 18:00~23:00 Thu~Mon
---------
此行泰國除痣姐外,最想試的便是Gaggan。
一位在亞洲稱霸多年的傳奇人物,
出生印度,曾在世界最頂尖的鬥牛犬餐廳工作很長一段時間。
2010在曼谷開設Gaggan印度料理,
2015到2018蟬聯亞洲五十大第一,連續四年,超扯。
2019摘下世界五十大第四後,八月與合夥人分道揚鑣,收掉餐廳。
幾個月後以Gaggan Anand為名,重新營業。
2021摘下亞洲第五,這是以新人身分創下最高名次的紀錄。
此後再也沒掉出前十,
今年2024更是在世界五十大裡以第九摘下亞洲最佳。
這樣的能耐與實力怎能不讓人感到好奇呢?
今年三月在LV的邀請下,
Gaggan又在他們新大樓裡新開一間餐廳,
名Gaggan at Louis Vuitton,提供與本店幾乎一樣的菜色。
買機票前先在官網訂位,確認成功後才決定出發的日期。
套餐內容:(8000泰銖/人)
---------
Yogurt Explosion
Lick it up
Charcoal
World Map
Bites of India
The Secret Garden
Damier Momo
Tomato Nectar
Fish & Fire
The Lobster
Cold Curry
Barbecue: Pork
Green and White Asparagus
Rice & Curry
Ice & Plants
Beneath the Monogram
Saison
---------
對著照片細算一下,加上甜點一共吃了23道。
每一道分量雖小,但吃完後還真是滿撐的。
開場是Gaggan的招牌菜"優格爆炸",稍微有做改版。
食用時須把優格球擱在有LV元素的花瓣上,入口竟然有跳跳糖。
第二道"舔盤子"也是本店的招牌。
在圓盤上用各式辛香料畫出LV的圖案,
客人得托起盤子用舔的,品嚐各種味覺,超搞笑的一幕。
海鮮球黝黑,看起來不起眼,但鮮美過人。
接下來三連發:"World Map"
芒果三明治非常非常地芒果,
魚子醬底下則是魚肉製成的餅,風味十足。
第三樣超妙,是冬蔭功的變形,
塑膠袋是馬鈴薯製成,裡頭包著香米。
一開始咬下沒什麼感覺,尾段所有味道一口氣爆出來。
然後又是三連發:"Bites of India"
魚子醬要先吃,因為底下是起司風味的冰淇淋。
突然由熱轉冰,精神為之一振。
不知是用什麼做的兩種Cookies充滿著辛香料,但調性截然不同。
祕密花園很逗,造型類似盆栽。
上頭是綠色的蛋,入口起司與松露,底下的土是餅乾製的。
Damier Momo是模擬LV包包的餃子,中國風,口感卻近似Ravioli。
突然來一份鹹甜的冰淇淋,再一次的冷熱交替。
Fish & Fire宛如其名,
服務生拿來一張印有LV圖案的紙,在客人面前點火燒了起來。
應該是稻草紙之類的,藉此獲取香氣。
葉子裡包著熱騰騰魚肉,
味道似山葵,是一種叫Indian Mustard的香料。
龍蝦令人讚嘆,是義大利名師Sit down please設計的。
蝦肉熟度佳,盤上龍蝦圖案畫得精緻,使用蘿蔔泥與龍蝦高湯製成。
Cold Curry中間是椰漿,兩旁生蝦,
服務生說:"Make them a mess."
要將全部食材混一起後再食用,複雜的層次。
烤豬肉細嫩,搭配許久未見的羊肚菌,及很有亮點的辣醬汁。
綠白兩種蘆筍裡躲著風味絕佳的鮑魚,
複雜的味覺中有著荷蘭醬,還微微感受到胡椒與其他香料。
此時服務生走來,親切地告知:
"主廚說,來印度餐廳若沒吃到咖哩也太煞風景了。"
認真說,不誇張,
是至今吃過最美味的咖哩,沒有之一。
或許在之前最折服的是想想廚房,
但其實嚴格講起來,仍未達到最符合心中理想的型。
想想贏其他餐廳的是精緻,香料與層次,但辛料感部分一直感覺不夠到位。
今天Gaggan瞬間成功地重新詮釋"何謂完美"。
黃咖哩是蟹肉,濃郁,搭配超浮誇的香料,
另一道是和牛咖哩,超厚重,些微薑味絕對是亮點。
那Basmati米不知怎麼煮的,在鍋裡竟然呈現排排站立的姿態。
前面的菜色大多想靠著新意來呈現,
忽然出現完全硬碰硬的傳統真功夫,還如此精彩,真的佩服。
後記:
與創新型的料理相比,個人向來較偏好傳統類型。
當然啦,人的口味向來與自身成長的環境以及國家文化有關。
這也正是其困難之處。
你要如何無中生有一道創作,同時還要讓一位陌生人接受,甚至喜歡?
與其無中生有,或許組合的成功率更高,也就是所謂的Fusion。
今天佩服Gaggan地正是他的創意,
部分甚至有些過於天馬行空,但總能用各種手法找回印度的影子。
同時又能展現基本功,比如肉的熟度,調味比例的拿捏等。
在這些不斷穿插的驚奇之後,
竟然還能用一道最傳統的精彩料理將客人重新帶回現實,厲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204.46.1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od/M.1727013612.A.9BE.html
推
09/23 01:00,
3月前
, 1F
09/23 01:00, 1F
→
09/23 01:01,
3月前
, 2F
09/23 01:01, 2F
→
09/23 01:03,
3月前
, 3F
09/23 01:03, 3F
→
09/23 01:05,
3月前
, 4F
09/23 01:05, 4F
→
09/23 01:07,
3月前
, 5F
09/23 01:07, 5F
→
09/23 01:09,
3月前
, 6F
09/23 01:09, 6F
→
09/23 01:11,
3月前
, 7F
09/23 01:11, 7F
推
09/23 01:13,
3月前
, 8F
09/23 01:13, 8F
哈哈哈哈,其實我"辛料感"的意思是那個偏向辣度的部分。
以我在台北所吃過的印度料理而言,
這點他們大多較當年的想想強烈,但香料跟精緻度上遠不足,這是我的意思。
其實你講的西班牙跟南美洲部分我也想過很久,
不過吃是這樣的,沒實際吃過,很難斷下結論,只能由吃過部分推論。
而至今我所吃過不論世界或亞洲50大,我大概都能理解。
反而是米其林的給星制度""部分""我無法認同,
比如台灣某幾間對我來說根本莫名其妙,當然這仍舊無損他們的公正性。
西班牙部分,我從El Bulli底下後來的子弟兵們當中大概看得出方向。
在美味的前提下,前導及原創性對於這系統來說非常重要,當然還是推論。
→
09/23 04:22,
3月前
, 9F
09/23 04:22, 9F
→
09/23 04:24,
3月前
, 10F
09/23 04:24, 10F
→
09/23 04:26,
3月前
, 11F
09/23 04:26, 11F
→
09/23 04:26,
3月前
, 12F
09/23 04:26, 12F
→
09/23 04:28,
3月前
, 13F
09/23 04:28, 13F
我覺得吃到現在,我還是較認同50大多些,
最近Netflix型男主廚三星夢以及之前的電影五星饗魘都曾強烈討論到這部分。
看了非常有感覺,推薦給熱愛美食的你^^
推
09/23 20:13,
3月前
, 14F
09/23 20:13, 14F
→
09/23 20:18,
3月前
, 15F
09/23 20:18, 15F
→
09/23 20:48,
2月前
, 16F
09/23 20:48, 16F
→
09/23 20:49,
2月前
, 17F
09/23 20:49, 17F
→
09/23 20:52,
2月前
, 18F
09/23 20:52, 18F
嗯,我懂你的意思,
不過我本來就不太贊同用平均或按比例分配獎項的想法,那失去評量的意義了。
就像台南目前沒拿過星我覺得okay,
若刻意為"平反"而給星那我反而不認同,也覺得不公平。
2023那次正是我覺得可以好好思考的事情,
因為我那一趟就是每天在曼谷到處吃喝才深有感,
可能也因此才想寫出那些後記吧。
當然知道會有人不爽,但實話實說與不吐不快向來是我的個性嘛XD
※ 編輯: KUNI0202 (203.204.46.146 臺灣), 09/24/2024 02:33:18
推
09/24 10:49,
2月前
, 19F
09/24 10:49, 19F
推
09/24 12:11,
2月前
, 20F
09/24 12:11, 20F
→
09/24 14:12,
2月前
, 21F
09/24 14:12, 21F
推
09/24 18:21,
2月前
, 22F
09/24 18:21, 22F
→
09/24 18:23,
2月前
, 23F
09/24 18:23, 23F
→
09/24 18:24,
2月前
, 24F
09/24 18:24, 24F
→
09/24 18:25,
2月前
, 25F
09/24 18:25, 25F
→
09/24 18:27,
2月前
, 26F
09/24 18:27, 26F
推
09/24 18:31,
2月前
, 27F
09/24 18:31, 27F
→
09/24 18:31,
2月前
, 28F
09/24 18:31, 28F
→
09/24 18:34,
2月前
, 29F
09/24 18:34, 29F
→
09/24 18:36,
2月前
, 30F
09/24 18:36, 30F
→
09/24 18:37,
2月前
, 31F
09/24 18:37, 31F
→
09/24 18:37,
2月前
, 32F
09/24 18:37, 32F
→
09/24 18:39,
2月前
, 33F
09/24 18:39, 33F
→
09/24 18:40,
2月前
, 34F
09/24 18:40, 34F
→
09/24 18:41,
2月前
, 35F
09/24 18:41, 35F
→
09/24 18:42,
2月前
, 36F
09/24 18:42, 36F
→
09/24 18:43,
2月前
, 37F
09/24 18:43, 37F
→
09/24 18:44,
2月前
, 38F
09/24 18:44, 38F
→
09/24 18:55,
2月前
, 39F
09/24 18:55, 39F
→
09/24 18:56,
2月前
, 40F
09/24 18:56, 40F
→
09/24 18:58,
2月前
, 41F
09/24 18:58, 41F
→
09/24 19:09,
2月前
, 42F
09/24 19:09, 42F
→
09/24 23:11,
2月前
, 43F
09/24 23:11, 43F
→
09/24 23:11,
2月前
, 44F
09/24 23:11, 44F
→
09/24 23:12,
2月前
, 45F
09/24 23:12, 45F
→
09/24 23:12,
2月前
, 46F
09/24 23:12, 46F
→
09/24 23:12,
2月前
, 47F
09/24 23:12, 47F
→
09/24 23:12,
2月前
, 48F
09/24 23:12, 48F
→
09/24 23:12,
2月前
, 49F
09/24 23:12, 49F
→
09/24 23:12,
2月前
, 50F
09/24 23:12, 50F
→
09/24 23:12,
2月前
, 51F
09/24 23:12, 51F
→
09/24 23:12,
2月前
, 52F
09/24 23:12, 52F
→
09/24 23:13,
2月前
, 53F
09/24 23:13, 53F
→
09/24 23:13,
2月前
, 54F
09/24 23:13, 54F
→
09/24 23:13,
2月前
, 55F
09/24 23:13, 55F
→
09/24 23:13,
2月前
, 56F
09/24 23:13, 56F
→
09/24 23:13,
2月前
, 57F
09/24 23:13, 57F
推
09/25 13:46,
2月前
, 58F
09/25 13:46, 58F
→
09/25 13:47,
2月前
, 59F
09/25 13:47, 59F
→
09/25 13:49,
2月前
, 60F
09/25 13:49, 60F
→
09/25 13:51,
2月前
, 61F
09/25 13:51, 61F
→
09/25 13:52,
2月前
, 62F
09/25 13:52, 62F
→
09/25 13:53,
2月前
, 63F
09/25 13:53, 63F
→
09/25 17:32,
2月前
, 64F
09/25 17:32, 64F
→
09/25 17:34,
2月前
, 65F
09/25 17:34, 65F
推
09/25 17:45,
2月前
, 66F
09/25 17:45, 66F
→
09/25 17:46,
2月前
, 67F
09/25 17:46, 67F
→
09/25 17:49,
2月前
, 68F
09/25 17:49, 68F
很不錯的分析啊!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用什麼標準,
最終還是要看你對於那排行認不認同。
我的話,我不論出國旅行或在台灣吃飯,
這兩個都是我願意參考的系統,只是認同度有差而已。
而我自己覺得,50大好像不只純評味道或客人感受,
而是似乎有將"對於美食文化的發展,貢獻,甚至引領方向"納入考量?
這部分我不確定,但同時要做到這個又兼顧美味,其實難度相當高。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吃到的前50大都讓我有類似的感受。
不過這純感想啦,參考參考就好^^
※ 編輯: KUNI0202 (101.10.108.49 臺灣), 09/26/2024 01:12:56
→
09/26 02:54,
2月前
, 69F
09/26 02:54, 69F
Food 近期熱門文章
PTT美食旅遊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