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 {實驗}原味磅蛋糕-加與不加泡打粉(3)

看板baking (烘培)作者 (漫步自在)時間7年前 (2018/05/01 16:58), 7年前編輯推噓5(5057)
留言62則, 7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唸唸有詞] 怎麼我會覺得我好像在洗版?(笑) 上午"趁機"又整了二個蛋糕,全都是6"大小的,但不同口味。 二個都是之前從未做過的口味,一個是"椰糖戚風蛋糕", 一個是"法芙娜可可粉戚風蛋糕"(聽聞法芙娜很厲害?), 這也是我個人頭一次各別攪打6"蛋糕蛋白,也不知能不能成功, 幸好"這二位"都還蠻給我面子的,倒扣時沒有很貼心(誤)的"自動離模"。 目前都還在放涼中,尚未知道真正結果。 我要趕緊再寫下接下來的續集,免得健忘的我忘記自己拍的那些照片 到底是在什麼狀況下拍照的,並且要怎麼運用在文章裏,哈... [正文開始] 見第二篇的各張圖片,應該有不少人會覺得「哇~這奶油打得可真好啊!」 但我要在這裏先承認,其實它最後被我打得呈現了「輕度油水分離」的狀態, 當我看著它的快速變化時(是的!西點的操作過程,往往是變化速度相當快速 的,所以勤練經驗很重要!),是一整個囧的。 但我不想再浪費材料了,所以還是照著繼續之後的程序,將麵粉給拌下去, 並且,「其實我是知道輕度油水分離是可以救得起來的」,所以義無反顧地。 在拌完麵粉後,大家可以從圖片上看得到,麵糊的狀態是完全被救起來了。 所以大家以後如果有遇到「奶油一不小心拌到有點油水分離了」,請不要害怕, 照樣使用它吧!只是最後烘焙出來的成品會有一些「小小失意」罷了 XD。 麵糊裝模的照片沒有!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我不覺得那有什麼好拍的,哈... 所以我們直接進入另一個階段: 這篇「有」加入泡打粉&「無」加入泡打粉的磅蛋糕,是裝入「布丁杯」裏 再在「有」加泡打粉的部份裝飾少許「杏仁片」以作為標記作用。 那麼,在入爐烘焙後,這二種配方的磅蛋糕的爐內烘焙狀態又是如何? [烤製完成的第一天] 圖十八 一起入爐烘烤「過二十分鐘」後的烤焙情形 (已定型) https://i.imgur.com/Zi0uMgk.jpg
左側三個為「有」加入泡打粉的杯型磅蛋糕 右側三個為「無」加入泡打粉的杯型磅蛋糕 大家應該對某個說法感到很熟悉的是吧?那件事就是關於「小孩子轉骨」的傳說 但那跟烤磅蛋糕有啥關係?他的差別就是,有吃藥的小孩和沒吃藥的小孩的差別 大家都知道,有吃藥轉骨轉得好的小孩身高能夠抽很高,沒吃藥轉骨的小孩身高 可能就無法跟人家比了... 所以客倌您看看,左側那三個「有吃藥」的磅蛋糕,和右側三個「沒吃藥」的磅 蛋糕,在爐內經過180度20分鐘的烘焙後,一個長高高,一個矮得多... 圖十九 脫模前的放涼狀態 https://i.imgur.com/WhQc6lk.jpg
有杏仁片的是「有」加泡打粉的磅蛋糕 無杏仁片的是「無」加泡打粉的磅蛋糕 從這張照片上我們可以同時看得到,在第二篇裏頭時已有事先寫到過, 我的粉糊的攪拌情形,是只拌到「麵糊呈現粗糙狀,烤焙後的成品表面也 會是粗糙狀的」 圖二十 脫模後持續放涼中 https://i.imgur.com/jQHYg9J.jpg
右邊的長條形磅蛋糕是下一篇的內容,請期待。我覺得這一個磅蛋糕也是一個頗為 重要的實驗,請一定要繼續看。 圖二十一 脫模後側拍,再次比較二種配方磅蛋糕的高矮程度 https://i.imgur.com/XgQmN5E.jpg
左邊的是「有」加泡打粉的杯狀磅蛋糕 右邊的是「無」加泡打粉的杯狀磅蛋糕 圖二十二 脫模後的布丁杯模底狀況 (沾油程度) https://i.imgur.com/nCwobqT.jpg
圖二十三 完全放涼後二種杯子磅蛋糕的蛋糕組織狀態 https://i.imgur.com/epQHHlU.jpg
C是「有」加泡打粉的杯子磅蛋糕的切開後蛋糕組織狀態 B是「無」加泡打粉的杯子磅蛋糕的切開後蛋糕組織狀態 A是長條磅蛋糕,它不是這篇主角,下篇才輪得到它。 圖二十四 「有」加泡打粉杯子磅蛋糕切開後蛋糕組織狀態特寫 https://i.imgur.com/xQcJjFX.jpg
圖二十五 「無」加泡打粉杯子磅蛋糕切關後蛋糕組織狀態特寫 https://i.imgur.com/QKmtk9v.jpg
圖二十六 完全放涼後二種杯子磅蛋糕的「去紙模」蛋糕底部狀況 https://i.imgur.com/y1lF1U5.jpg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三種磅蛋糕底的烘烤結果是一樣的,幾無差異感, 並且底部基本上沒什麼油膩感,這種烤色是「烤深色」,並非為烤焦了 ,二者差異很大,風味上當然也會有差別 (蛋糕烤焙不足的風味也差很 多,講得簡單一點就是香氣度會明顯不足)。 <烤製完成後第一天的蛋糕組織總述> 「感覺很好呢!」應該是一般人會有的視覺感,但它並不是我所烤過的 奶油蛋糕最成功的一次,這次的磅蛋糕麵糊在打發時,因為有輕度油水分離 的現象發生,雖還是有救起來,但真正看得懂的人還是看得出它「有點狀況」 XD,尤其是細看「有」加泡打粉的和「無」加泡打粉的這二個配方的磅蛋糕 蛋糕組織狀態,會發現有加的會好一點,請參考「特寫照」。 [烤製完成後的「第二天」] 保存條件:室溫保存未進冰箱過,放在透明塑膠盒裏。 (有自動卡住蓋子的設計,與髒髒包所使用的盒子相同但尺寸不同) 圖二十七 磅蛋糕第二天的蛋糕表面狀態 https://i.imgur.com/u8ygFDe.jpg
圖二十八 磅蛋糕的第二天蛋糕組織狀態 https://i.imgur.com/fxLoVV1.jpg
最上面二半個為「無」泡打粉添加的 左下二半個為「有」泡打粉添加的 右下為長型磅蛋糕,它不是這次主角 圖二十九 「無」泡打粉磅蛋糕的第二天蛋糕組織特寫 https://i.imgur.com/v0dHW35.jpg
圖三十 「有」泡打粉磅蛋糕的第二天蛋糕組織特寫 https://i.imgur.com/tmoHdEB.jpg
圖三十一 二種磅蛋糕的第二天蛋糕底部(含紙模)狀態 https://i.imgur.com/OYjbflh.jpg
至於「第三天的蛋糕組織狀態」就不PO了,奶油蛋糕我做過不少次, 基本上第三天的蛋糕組織狀態和第二天的「看起來」感覺都一樣, 只有口感上會有所不同而己,這從圖片上較難見得分曉,只有用摸的, 和用吃的才能明顯感受得到其中差異,所以較沒什麼貼圖的必要性。 [試吃與口感] (此分類全數無圖片) 烤製的第一天口感 「有」加泡打粉:口感比較乾鬆柔軟 「無」加泡打粉:口感較有泡打粉的來得紮實帶一咪咪感的硬 烤製後第二天口感 「有」加泡打粉:經過一夜熟成及回潤後,口感變得較鬆軟 「無」加泡打粉:口感比第一天來得軟,但沒有鬆的口感 烤製後第三天口感 全部與第二天相同 [個人結論] 所以說「到底要不要加泡打粉」這個議題到底是如何呢? 個人主張還是「要」!因為加與不加的烘焙後「大小漢」情況 如果不計較的話,至少「烤製完成後的口感真的差太多了」, 「有加泡打粉的口感真是好太多」,連組織狀態也有差異。 "泡打粉"這東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東西,直至如今,對身體到底 有沒有(實質性的)害處?請自行估狗資料查看便可了解。 [額外附圖] 個人自以為(?)之前烤過的真正組織成功的奶油蛋糕 https://i.imgur.com/7MAW347.jpg
圖片中的是「奧地利寶盒老師的蘋果片鑲蛋糕」非常地好吃!! 這是「有」加泡打粉的奶油蛋糕,估狗能找到老師的部落格配方。 [不要跟我提] 問:為什麼你不用長型蛋糕模烤製「磅蛋糕」?竟然用紙模裝杯烤,   磅蛋糕不是都長方型的嗎? 答:誰跟你講什麼蛋糕一定要是什麼形狀才行?   很常見的戚風蛋糕不就通常有這三種形狀...   中空模、圓型模、杯子狀,是吧?   它還演化成直接擠盤作成「大鼓燒」呢!(請自行估狗)   如果今天我福至心靈,想把它裝進橢圓乳酪模烘烤也未嘗不可,   只是用不同型態的模具或無模具烘焙,   它們所需的時間要自己去抓去注意,只要不要烤壞了就可以了。 (未完待續,已校文過1次,但不保證是否還有錯漏字,已上圖, 先來去幫那2個6"固定模的戚風徒手脫模一下,希望能成功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8.133.2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king/M.1525165139.A.476.html

05/01 17:46, 7年前 , 1F
本來不好意思在本文戳破,自首油水分
05/01 17:46, 1F

05/01 17:46, 7年前 , 2F
離,很好~XD
05/01 17:46, 2F

05/01 17:48, 7年前 , 3F
我看狀態主因是過程中油已經打到太軟了
05/01 17:48, 3F

05/01 17:48, 7年前 , 4F
,推測是室溫操作沒開冷氣吧!?
05/01 17:48, 4F

05/01 17:54, 7年前 , 5F
我家沒在開冷氣的呀 而且沒什麼好不承認
05/01 17:54, 5F

05/01 17:54, 7年前 , 6F
有油水分離的呀 下一篇分離得更厲害呢哈
05/01 17:54, 6F

05/01 17:56, 7年前 , 7F
而且我也沒有冰塊可以泡水冷靜奶油 XD
05/01 17:56, 7F

05/01 17:57, 7年前 , 8F
我想請教一下p大 我的想法是:如果怕奶油
05/01 17:57, 8F

05/01 17:57, 7年前 , 9F
油水分離 除了在冷氣房操作外 是否還可
05/01 17:57, 9F

05/01 17:59, 7年前 , 10F
以用些冷水加點冰塊 再放塊厚抹布吸冰水
05/01 17:59, 10F

05/01 17:59, 7年前 , 11F
再將奶油盆墊在上面操作奶油作輕度冰鎮?
05/01 17:59, 11F

05/01 18:01, 7年前 , 12F
其實您如果有任何意見或建議(或是戳破?)
05/01 18:01, 12F

05/01 18:03, 7年前 , 13F
在下都將謙虛領受 畢竟也還是在學習而已
05/01 18:03, 13F

05/01 18:03, 7年前 , 14F
不足處還很多 如果無法忍受挫折如何進步
05/01 18:03, 14F
※ 編輯: show1104 (49.158.133.216), 05/01/2018 18:37:11 ※ 編輯: show1104 (49.158.133.216), 05/01/2018 18:47:26

05/01 19:36, 7年前 , 15F
哈哈,我很懶都直接整缸冰冰箱(誤~
05/01 19:36, 15F

05/01 19:38, 7年前 , 16F
誤的是懶,冰冰箱是真的 =ω=
05/01 19:38, 16F

05/01 19:40, 7年前 , 17F
我都不是用手持打蛋器,所以沒用過你
05/01 19:40, 17F

05/01 19:40, 7年前 , 18F
們講的隔冰水(做慕絲才會用)。
05/01 19:40, 18F

05/01 20:00, 7年前 , 19F
照這麼說來 看來我又得實驗了 哎唷喂呀
05/01 20:00, 19F

05/01 20:05, 7年前 , 20F
對於毛巾吸冰水/冰水冰鎮請問是哪兒教
05/01 20:05, 20F

05/01 20:05, 7年前 , 21F
的?(認真問) 沒實驗過我不敢下定論,
05/01 20:05, 21F

05/01 20:05, 7年前 , 22F
但我個人推測毛巾的效果會比隔冰水差,
05/01 20:05, 22F

05/01 20:05, 7年前 , 23F
但隔冰水則有混入冰水的風險(慕絲會用
05/01 20:05, 23F

05/01 20:05, 7年前 , 24F
是因為降溫時動作輕柔無慮)。在持續攪
05/01 20:05, 24F

05/01 20:05, 7年前 , 25F
打的過程中,考慮現在室溫,溫度交換(
05/01 20:05, 25F

05/01 20:05, 7年前 , 26F
升溫)的速率應該會比隔器材降溫要快,
05/01 20:05, 26F

05/01 20:05, 7年前 , 27F
恐怕效果不明顯但有幫助。
05/01 20:05, 27F

05/01 20:09, 7年前 , 28F
這樣阿?其實那只是我自己在想的方式而已
05/01 20:09, 28F

05/01 20:09, 7年前 , 29F
不用實驗啦~目前我認識的師傅都是這
05/01 20:09, 29F

05/01 20:09, 7年前 , 30F
樣做的,當然你想實驗我也不反對 XD
05/01 20:09, 30F

05/01 20:09, 7年前 , 31F
但冰冰箱時機要抓好,覺得奶油太軟就
05/01 20:09, 31F

05/01 20:09, 7年前 , 32F
要冰了,不然效果會比已經開始油水分
05/01 20:09, 32F

05/01 20:09, 7年前 , 33F
離差。
05/01 20:09, 33F

05/01 20:09, 7年前 , 34F
原本想的是下面墊盆冰水 但又想可能會直
05/01 20:09, 34F

05/01 20:10, 7年前 , 35F
接流入作業盆裏 於是又想著那就多加一條
05/01 20:10, 35F

05/01 20:11, 7年前 , 36F
厚布讓布吸冰水減輕水的噴濺 這樣的啦哈
05/01 20:11, 36F

05/01 20:24, 7年前 , 37F
或許手持打蛋器可以用"(前置)冰缸盆+隔
05/01 20:24, 37F

05/01 20:24, 7年前 , 38F
冰塊(不加水,僅保持缸盆低溫)"嘗試看
05/01 20:24, 38F

05/01 20:24, 7年前 , 39F
看,畢竟桌上或落地的打發速度相對手
05/01 20:24, 39F

05/01 20:24, 7年前 , 40F
持還是比較快,這樣就不用一直進出冰箱
05/01 20:24, 40F

05/01 20:24, 7年前 , 41F
又不用擔心水濺進去。
05/01 20:24, 41F

05/01 20:27, 7年前 , 42F
原來是這樣啊 看來我應該買台便宜的玩玩
05/01 20:27, 42F

05/01 20:27, 7年前 , 43F
囉 但那種東西好像各種廠牌都是挺吵的..
05/01 20:27, 43F

05/01 20:32, 7年前 , 44F
吵是一定的,不過雜牌會特別吵 = ="
05/01 20:32, 44F

05/01 20:33, 7年前 , 45F
不常做用手持CP值比較高,又比較不會
05/01 20:33, 45F

05/01 20:33, 7年前 , 46F
佔位置
05/01 20:33, 46F

05/01 22:50, 7年前 , 47F
謝謝s大和p大的分享 這樣的話是不是
05/01 22:50, 47F

05/01 22:50, 7年前 , 48F
使用手持也是容易導致油水分離的因素
05/01 22:50, 48F

05/01 22:50, 7年前 , 49F
之一呢 我一直以來都是使用手持 但
05/01 22:50, 49F

05/01 22:51, 7年前 , 50F
做過最好的狀況是像s大本篇文的成果
05/01 22:51, 50F

05/01 23:20, 7年前 , 51F
少量製作的話手持比較好吧 一點點奶油黏在大
05/01 23:20, 51F

05/01 23:20, 7年前 , 52F
缸裡要一直刮@@
05/01 23:20, 52F

05/02 09:41, 7年前 , 53F
手持攪拌器跟油水分離沒啥關係吧
05/02 09:41, 53F

05/02 09:55, 7年前 , 54F
打奶油本來就不需要最高速打,最多用中
05/02 09:55, 54F

05/02 09:55, 7年前 , 55F
速就好,手持的通常轉速都很高
05/02 09:55, 55F

05/03 09:18, 7年前 , 56F
推一個詳細紀錄精神(拇指
05/03 09:18, 56F

05/03 15:00, 7年前 , 57F
只要奶油狀態維持好一路沒油水分離,那
05/03 15:00, 57F

05/03 15:00, 7年前 , 58F
就跟用哪種攪拌法沒關係,全程手動也一
05/03 15:00, 58F

05/03 15:01, 7年前 , 59F
樣,差在要花多少時間達到結果而已
05/03 15:01, 59F

05/03 18:23, 7年前 , 60F
全程手動手會不會廢掉XD?
05/03 18:23, 60F

05/03 20:52, 7年前 , 61F
哈哈,就看你手夠不夠粗勇 XDD
05/03 20:52, 61F

04/21 16:55, 6年前 , 62F
樓主好有實驗精神!佩服!
04/21 16:55, 62F
文章代碼(AID): #1Qw2nJHs (baking)
文章代碼(AID): #1Qw2nJHs (b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