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 純米製麵包的科學與瓶頸

看板baking (烘培)作者 (浮出水面 ~_~)時間2月前 (2024/02/18 01:43), 2月前編輯推噓6(6015)
留言21則, 8人參與, 2月前最新討論串1/1
小麥粉製作的麵包之所以會形成蓬鬆帶有氣孔的麵包體 原理大家都略懂略懂 是因為有麵筋帶來的功效 而純米製作的吐司 在不添加洋車前子殼粉的前提下 卻依然可以做出類似一般小麥吐司的質地 why? 其科學原理是什麼? 筆者嘗試整理一下手邊的資訊 長篇大論 給各位參考指教 提醒 本文編排 重點在前 細節文獻在後 強烈建議搭配搜尋引擎使用 以關鍵字搜影片圖文 效果更好 100%米粉食パンの謎 ## 先講結論 ## 純米吐司的技術原理: A. 皮克林乳化技術 Pickering Stabilization 所使用的米穀粉之澱粉損傷必須小於 5% 而粉徑越小越能形成穩定的皮克林乳化溶液 B. 米穀粉所含直鏈澱粉與超長鏈澱粉的多寡 C. 米穀粉所含短鏈澱粉與長鏈澱粉之間的比例 D. 預糊化技術(湯種) (註:A/B/C 用粉選擇; A/D 製作技術) ## 瓶頸 ## 在不使用洋車前子殼粉的前提之下 製作純米麵包的基礎是在於將米糊做成“皮克林乳化溶液” 所以攪拌完成的麵糊 幾乎如液體一般 必需使用模具裝填後烘烤 才有辦法形成像是麵包(吐司)的產品 反之 若不使用以上技術 則必須回歸到使用成熟的無麩質麵包的技術來製作米粉麵包 (利用洋車前子殼粉+ 黃原膠(或以亞麻子粉溶液 or 奇亞子粉溶液取代)) ## 實作心得 ## 還記得一位麵包大師說過 一粉二種三技術 隨著烘焙年資的累積 筆者越來越能認同的確是如此 筆者是使用台灣的超水磨蓬萊米粉 和來自日本的極細目米穀粉 作為比較 兩者都是純米製無添加 在製作米吐司時 配方 過程 器具完全一致的狀況下 日本米穀粉所做出來的吐司質地 更優於台灣米穀粉 成功率也比較高 兩種粉主要差異除了產地品種之外 在科學客觀的數據上 日本米穀粉的粒徑(particle size)可以達到約 400目(38μm) 而台灣米穀粉“據說”是落在約 150目(106μm)上下 由於粒徑的大小會影響到皮克林乳化的效果 進而影響到烤焙膨脹的力道 最終影響產品的質地與口感 實驗期間 筆者也單方面的“猜測”製粉廠的困 要讓米穀粉形成基礎的皮克林乳化溶液 其澱粉損傷必須低於 5% 而在這個前提之下 磨製米穀粉時 粉粒磨的越細 就會造成更多的損傷澱粉 所以可能礙於磨製的技術障礙 台灣現行的磨粉技術 最多就是到達 150目左右並小於 5%的澱粉損傷 而日本廠家或許已經有所突破 可以磨到 400目左右並小於 5%的澱粉損傷 ## 實作配方 ## (僅供參考 粉不同 用水量差異也很大) 湯種 - 米穀粉 10g - 水 426g 主麵糊 - 米穀粉 990g - 細砂糖 74g - 海鹽 17g - 低糖速發酵母 9g - 水 426g - 芥花油 65g >> 操作步驟(僅供參考) << +湯種的米穀粉加入冷水先拌合 之後隔沸水加熱使湯種完全糊化(85度以上) 加入剩餘水分 使其冷卻到 38度 (加熱後難免水分逸散 請視米糊狀態適時"校正回歸") +除了芥花油之外 所以材料以慢速拌合(請用網狀攪拌器 增加拌合效率) 直到看不到粉末殘留 轉快速攪拌 1分鐘 +加入芥花油 先慢速拌合 之後再快速 1分鐘 麵團終溫 29~30度 +整理集中麵糊後確實以保鮮膜封好 做基礎發酵 30~40分鐘 (此步驟主要讓酵母甦醒) 發酵箱調整至 38度 +再次攪拌麵糊 快速 1分鐘 之後將麵糊填入模具中(SN2190 填入 370g 左右)進行最後發酵 發酵箱溫度 38度 約 50~60分鐘 +石板烤箱 180/180 帶蓋進爐 模具貼爐底烤 20分鐘 調整爐溫 180/150 再烤15分鐘 出爐放涼 +冷卻需時約 2個鐘頭 之後以保鮮膜包覆 置於室溫陰涼處 隔天切片享用 (提醒:若讀者以雙手攪拌麵糊 請斟酌加長攪拌時間 畢竟雙手不比機器阿) ## 口感質地 ## 純米吐司 畢竟原料就是米 作出來的產品會帶點濕潤黏口 恐怕是難以避免的 所以發酵過程與烘烤時 麵包膨脹的程度 就會大大影響最後的口感 "很黏" 或是 "稍微一點黏" 的差異 而不帶麩質的純米吐司 也不會像是一般小麥吐司一樣可以"拉絲" 取而代之的是容易咬斷 不會有堅韌感 而以製作餅乾來說 可以降低產品的油膩感 但比較鬆散易碎 餅乾產品在運送途中可能會因為碰撞而破碎 適合作一些鳳梨酥皮之類產品的 不然就得用玉米粉或是木薯粉製作湯種 再拌入餅乾麵團之中 增加黏合性 讓餅乾不容易碎裂 ## 純米發酵麵包發展歷程 ## 根據筆者查找的資料 利用文獻年份 簡介米製麵包技術的發展史 >>2011 文獻中發現 利用米麴發酵技術來製作米麵包 但因為產品帶有較重的麴發酵的氣味 最後發展大受限制 >>2017 有學者發表了利用皮克林乳化技術來做為無麩質米麵包的製作方法 成為現在製作純米吐司的主要原理與實作基礎 >>2018 由日本某製粉公司公開的報告中 顯示米穀粉澱粉所含總類與其含量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JP 2018-148851 A 2018.9.27) ## 硬科學 ## 何謂乳化? (Google image “classical emulsion schematic diagram”) 一般的乳化現象(以油水溶液為例) 是由具備“親油端”與“親水端”的乳化物質 形成一定多的乳化物親油端將一顆油粒包圍 而另外一端親水端則穩定的形成一道界面 使得所有被包圍的油粒得以均勻散落在水溶液的各個角落 而不會形成油層與水層明顯的上下分界 (Google video “emulsion liquid stability test”) 何謂皮克林乳化 皮克林乳化現象 是以極細微的“固體粒子” 包圍溶液中微小的氣泡或是液體粒子 進而產生類似乳化的現象 (Google image “pickering emulsion microscopic”) 因此 筆者大膽的推論 A.固體粒子不可以被所含溶液溶解或浸濕(*受損澱粉) B.固體粒子越輕越細 越容易包圍氣泡或液體粒子 如此便可以達成一個穩定的皮克林乳化溶液 *受損澱粉因為澱粉粒子有破損 當水溶液接觸該受損澱粉後 水溶液將會很快速的浸濕整個澱粉粒子 最後造成澱粉粒子崩解 或是說不再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 ## 備製米糊皮克林乳化溶液的注意事項 ## 以無麩質烘焙的角度來看 沒有麩質的東西不需要長時間的攪拌 講究的重點只有一個“攪~拌~均~勻” 而米吐司雖然也是無麩質的材料 但在備製米糊皮克林乳化溶液時 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攪拌 理由是必須讓細微的米穀粉粒子 可以和溶液徹底混拌 讓更多米澱粉得以形成乳化狀態 ## 發酵時間與溫度的掌控 ## 備製好米糊乳化溶液 剩下的就是發酵時間與溫度的掌控了 以下就純粹是筆者的臆測 沒有刻意找科學上的論證 米澱粉在論文中 被說是很適合作為皮克林乳化的材料 但畢竟澱粉粒子泡在水中 時間夠久的話 終究還是會被浸濕 因此發酵時間拉長 恐怕對於製作上會產生困擾 所以麵糊溫度的控制最好是以酵母最活耀的溫度為主 其中包含 發酵環境的溫度(發酵箱) 儘量縮短溶液備製好到烘烤的時間 另外要注意米糊與空氣接觸的表面 非常容易被風乾 一旦被風乾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整個過程中包括烘烤初期時 如果都能確保表面的濕潤 將大大增加成功率 ## 湯種 ## 也有另一篇文獻提及 預糊化(湯種)的製作技巧 可以加強米吐司的質地與體積 也就是提取配方中 1%的米穀粉 和 50%的液體 一起加熱 使其糊化 再將此預糊化的溶液與剩餘的材料一起攪拌 便能產出品質較好的米吐司 但能否添加所謂的預糊化澱粉商品 省去製作湯種的步驟 而達成一樣的效果 筆者還沒驗證過 ## 技術活 ## 如果懂原理 就能做得好 那人人都是大師了 純米吐司的最終大魔王 還是落在一個筆者目前還無法簡單量化的指標 “米糊的濃稠度” 濃稠度會大大影響米麵包的膨脹特性 但偏偏又難以簡單的量化 目前只能以多次練習與觀察 才能比較精準的抓到最佳的濃稠度 還有一個小魔王便是 使用湯種時 要確定湯種有無確實糊化 並且要注意加熱時損耗的水分 在作成最終麵糊的時候 會影響到濃稠度 必須適時添加額外的水分 其餘像是注意酵母不要被燙死 不要被鹹死 等等簡單的問題 筆者就不再贅述 各位捧友還須按照自己的環境條件做出相應的調整 最後 筆者對於純米吐司製作技術的知識仍有許多未竟之處 如有大大網友願意補充糾錯的 非常歡迎交流分享 補充 圖片是最近一次改良的作品 質地更細緻一些 只是將將湯種裡的米粉 換成木薯粉(starch/flour 傻傻分不清) https://i.imgur.com/F2mZr18.jpe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30.168.1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king/M.1708191782.A.708.html ※ 編輯: coli (125.230.168.195 臺灣), 02/18/2024 01:49:59 ※ 編輯: coli (125.230.168.195 臺灣), 02/18/2024 02:06:31

02/18 06:04, 2月前 , 1F
推專業文
02/18 06:04, 1F

02/18 11:07, 2月前 , 2F
推專業文+1 期待更多分享 許願有圖看
02/18 11:07, 2F

02/18 11:08, 2月前 , 3F
真相 謝謝
02/18 11:08, 3F

02/18 13:54, 2月前 , 4F
許願有圖看+1
02/18 13:54, 4F

02/18 22:50, 2月前 , 5F
對專業文
02/18 22:50, 5F
※ 編輯: coli (125.230.166.74 臺灣), 02/19/2024 00:01:27

02/19 15:35, 2月前 , 6F
很棒的分享!
02/19 15:35, 6F

02/19 15:40, 2月前 , 7F
濃稠度量化你覺得像是zahn cup這樣的
02/19 15:40, 7F

02/19 15:40, 2月前 , 8F
東西是否可行?借鑒概念也能容易diy
02/19 15:40, 8F

02/19 15:40, 2月前 , 9F
做出來 就是太濃可能無效 不過應該可
02/19 15:40, 9F

02/19 15:40, 2月前 , 10F
以調解孔徑解決
02/19 15:40, 10F

02/20 11:12, 2月前 , 11F
推專業文!許願有圖看+1
02/20 11:12, 11F

02/20 15:38, 2月前 , 12F
感謝魔法公主的建議 又認識到一個新玩意兒
02/20 15:38, 12F

02/20 15:38, 2月前 , 13F
研究上應該是可以 不過實戰上 還是不夠快速
02/20 15:38, 13F

02/20 18:37, 2月前 , 14F
做出來的質地好漂亮!推個詳細解說。
02/20 18:37, 14F

02/20 18:37, 2月前 , 15F
日本米粉和台灣米粉的差別除了米粉的
02/20 18:37, 15F

02/20 18:37, 2月前 , 16F
研磨技術,個人推測米的生長環境造成
02/20 18:37, 16F

02/20 18:37, 2月前 , 17F
的品質(澱粉結構)也會影響米吐司的
02/20 18:37, 17F

02/20 18:37, 2月前 , 18F
成品,因為自己嘗試用了很多種生米下去
02/20 18:37, 18F

02/20 18:37, 2月前 , 19F
製作,同樣品種、種植的地方,不同期別
02/20 18:37, 19F

02/20 18:37, 2月前 , 20F
做出來的就會有明顯差異性,所以選原
02/20 18:37, 20F

02/20 18:37, 2月前 , 21F
料是米吐司蠻關鍵的地方
02/20 18:37, 21F
文章代碼(AID): #1bqF0cS8 (baking)
文章代碼(AID): #1bqF0cS8 (baking)